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68454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无需准备多种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就能够调整线圈的匝数的电子元器件。层叠体(11a)由多个磁性体层(12)层叠而成。线圈(L)由内部导体(13a~13f)及通孔导体(b1~b5)连接而成。内部导体(13a~13f)分别具有一匝的长度。内部导体(13b~13e)的两端分别位于点(A、B)上。设置于z轴方向的最负方向侧的内部导体(13f)在其一端进行分岔,使得与点(A、B)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更特定而言,涉及在层叠体内内置有线圈的电子元器件。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电子元器件,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电感。图7是该层叠电感的层叠体111的分解立体图。层叠体111包括磁性体层11 1121、内部导体IHa 114f、及通孔导体Bl B5。磁性体层11 1121是从层叠方向的上侧向下侧按照这个顺序排列配置的绝缘体层。内部导体IHa设置于磁性体层112d上,一端从层叠体111的右侧的侧面引出。内部导体114b IHe分别在磁性体层11 11 上以一匝的长度围绕。内部导体114b、 114d具有相同的形状。另外,内部导体114c、lHe具有相同的形状。即,两种形状的内部导体114b、114d和内部导体114cU14e交替排列。另外,内部导体114f设置于磁性体层112 上,一端从层叠体111的左侧的侧面引出。另外,通孔导体Bl B5将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内部导体11 114f相连接。由此,在层叠体111内构成呈螺旋状盘旋的线圈L。在图7所述的层叠电感中,例如,在磁性体层Iiai和磁性体层112i之间,插入设置有内部导体114的磁性体层112,从而能够以一匝单位来调整线圈L的匝数。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电感中,必须根据插入在磁性体层Iiai和磁性体层112i之间的内部导体114的形状,来改变内部导体114f的形状。更详细而言,在图7 所示的状态下的层叠体111中,在想要使线圈L的匝数增加一匝的情况下,只要在磁性体层 Iiai和磁性体层112i之间插入磁性体层112即可,而上述磁性体层112上设置有与内部导体114b、114d具有相同形状的内部导体114。然而,内部导体114b、114d的形状不同于内部导体114e的形状。因而,不能利用通孔导体来连接与内部导体114b、114d具有相同形状的内部导体114和内部导体114f。因而,需要重新将内部导体114f设计为具有可与内部导体 114相连接的形状,而上述内部导体114与内部导体114b、114d具有相同形状。S卩,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电感中,为了能够以一匝单位来调整线圈L的匝数,需要准备两种形状的内部导体114f。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1-440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元器件,该电子元器件无需准备多种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就能够调整线圈的匝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由多个绝缘体层层叠形成;外部电极,该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以及线圈,该线圈内置于所述3层叠体内,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导体,该第一线圈导体在从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从第一点向着第二点沿着规定方向盘旋;第二线圈导体,该第二线圈导体在从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从所述第二点向着所述第一点沿着所述规定方向盘旋;第一通孔导体,该第一通孔导体与所述各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点相连接;第二通孔导体,该第二通孔导体与所述各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点相连接;以及端部导体,该端部导体在从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 与所述第一点及所述第二点相重合,并且与所述外部电极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一通孔导体、与所述第二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二通孔导体以电连接的状态在层叠方向上交替排列,所述端部导体设置于在层叠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及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上侧或下侧,并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线圈导体或所述第二线圈导体进行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无需准备多种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就能够调整线圈的匝数。附图说明图1是层叠电感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来俯视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内部导体的图。图 4 (b)是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来俯视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内部导体的图。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来俯视变形例所涉及的内部导体的图。图7是现有的层叠电感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标号说明A、B 点L 线圈bl b6通孔导体10a、10b 层叠电感IlaUlb 层叠体1 1 an磁性体层13a 13g内部导体Ha 14g线圈部15a、15b 外部电极16a、16f 引出部18b 18g、20b 20g、22f 连接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即层叠电感。(层叠电感的结构)图1是层叠电感10a、10b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层叠电感IOa的层叠体Ila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将层叠电感IOa的层叠方向定义为ζ轴方向,将沿层叠电感IOa的长边的方向定义为χ轴方向,将沿层叠电感IOa的短边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层叠电感IOa如图1所示,包括长方体状的层叠体Ila ;以及两个外部电极15a、 15b,该外部电极15a,15b形成于位于χ轴方向的两端的层叠体Ila的侧面(表面)。如图2所示,层叠体Ila是由磁性体层1 121层叠而构成的,内置有螺旋状的线圈L。磁性体层12a 121是由具有磁性的铁氧体(例如,Ni-Zn-Cu铁氧体或Ni-Si铁氧体等)构成的长方形形状的多个绝缘体层。另外,在磁性体层1 121上,规定有点A、 B。下面,当指出单独的磁性体层1 121时,在参考标号的后面添加字母,当对这些磁性体层进行统称时,省略参考标号后面的字母。线圈L包括内部导体13a 13f和通孔导体bl b5。内部导体13a 13f由例如以Ag为主成分的导电性材料构成。下面,当指出单独的内部导体13a 13f时,在参考标号的后面添加字母,当对这些内部导体进行统称时,省略参考标号后面的字母。内部导体(线圈导体)13b 1 是分别设置于磁性体层12e 12h的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主面上的线圈导体,包括线圈部14b 14e、及连接部1 18e、20b 20e。 内部导体13b、13d具有相同的形状,内部导体13c、13e具有相同的形状。线圈部14b He是具有大约一匝的长度、且具有长方形形状的线状电极。连接部18b 18e分别连接磁性体层12e 12h上的点A与线圈部14b 14e的一端。连接部 20b 20e分别连接磁性体层12e 12h上的点B与线圈部14b 14e的另一端。具体而言,在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进行俯视时,连接部18b、18d分别与线圈部 14b、14d的沿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相连接。在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进行俯视时,连接部18c、18e分别与线圈部14c、He的沿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连接。在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进行俯视时,连接部20b、20d分别与线圈部14b、14d的沿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相连接。另外,在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进行俯视时,连接部20c、20e分别与线圈部14c、14e的沿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相连接。由此,在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进行俯视时,内部导体13b、13d从点B向着点A沿顺时针方向盘旋。另外,在从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进行俯视时,内部导体13c、13e从点A向着点B沿顺时针方向盘旋。内部导体13a是设置于磁性体层12d的ζ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主面上的线状导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由多个绝缘体层层叠形成;外部电极,该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以及线圈,该线圈内置于所述层叠体内,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导体,该第一线圈导体在从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从第一点向着第二点沿着规定方向盘旋;第二线圈导体,该第二线圈导体在从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从所述第二点向着所述第一点沿着所述规定方向盘旋;第一通孔导体,该第一通孔导体与所述各第一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点相连接;第二通孔导体,该第二通孔导体与所述各第二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二点相连接;以及端部导体,该端部导体在从层叠方向进行俯视时,与所述第一点及所述第二点相重合,并且与所述外部电极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一通孔导体、与所述第二线圈导体和所述第二通孔导体以电连接的状态在层叠方向上交替排列,所述端部导体设置在层叠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线圈导体及所述第二线圈导体的上侧或下侧,并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线圈导体或所述第二线圈导体进行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辻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