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5465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2:09
使架设于座椅框架左右的横梁轻量化。座椅框架(1)具备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部的上部框架(11)及架设于上部框架(11)的横梁(100)。横梁(100)具有座椅宽度方向上固定于上部框架(11)的左右的端部(103)及在左右的端部(103)之间向上或者向下凹陷的第1凹部(101)。第1凹部(101)设置于横梁(10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座椅框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特别是涉及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座椅框架。
技术介绍
谋求搭载于汽车等乘坐物的、构成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的轻量化。例如,下文中的专利文献1中,在构成座椅框架的侧部的侧边框架使用薄壁的板状框架使框架轻量化。专利文献1:特开2015-671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另外,存在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设置有架设于左右的横梁的座椅框架。尽可能使此种横梁轻量化成为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架设于座椅框架左右的横梁轻量化的座椅框架。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座椅框架,是一种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具备上部框架及横梁,该上部框架构成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该横梁架设于所述上部框架,所述横梁具有座椅宽度方向上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的左右的端部及在所述左右的端部之间向上或者向下凹陷的第1凹部。根据上述座椅框架,与没有在横梁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横梁轻量化。据此,能够使架设于座椅框架的左右的横梁轻量化。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凹部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如此,通过在与乘客相对的位置设置第1凹部,能够提高座椅的就座感。另外,根据上述的座椅框架,能够在横梁的中央部附近设置用来配置部件的空间。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横梁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凹部的加强部。据此,能够抑制横梁的第1凹部附近的刚性降低。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横梁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凹部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的宽幅部,所述加强部同时经过所述第1凹部及所述宽幅部而形成。据此,能够提高横梁的刚性。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横梁设置有贯穿孔。据此,能够进一步使横梁轻量化。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贯穿孔形成于所述宽幅部。如此,通过在宽度较大的宽幅部形成贯穿孔,与在第1凹部形成贯穿孔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较大的贯穿孔。据此,能够进一步使横梁轻量化。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贯穿孔形成于所述宽幅部中的所述加强部。据此,在实现横梁的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抑制横梁的刚性降低。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宽幅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据此,能够提高横梁的刚性。另外,因为横梁形成契合乘客的身体形状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座椅的就座感。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具有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上端或者下端的至少一方且与所述第1凹部不同的第2凹部。据此,能够实现横梁的进一步轻量化。另外,表皮的卡止部件等部件能够卡止于第2凹部。因此,能够减少构成座椅的配件数量。据此,能够使座椅轻量化。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具有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上端或者下端的至少一方的法兰部,所述法兰部形成于与所述第1凹部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位置。据此,能够抑制第1凹部的刚性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架设于座椅框架的左右的横梁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座椅的就座感。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横梁的第1凹部附近的刚性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横梁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横梁形成较大的贯穿孔。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实现横梁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抑制横梁的刚性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构成座椅的配件数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图2为座椅靠背框架的左侧面图。图3A为侧边框架的外侧面图。图3B为侧边框架的后面图。图3C为侧边框架的内侧面图。图4为从图1的视点IV所见的第2连结托架周边的部分放大图。图5A为第1连结托架的外侧面图。图5B为第1连结托架的后面图。图5C为第1连结托架的内侧面图。图6A为第2连结托架的外侧面图。图6B为第2连结托架的后面图。图6C为第2连结托架的内侧面图。图7为座椅框架正面的部分放大图。图8为座椅框架后面的部分放大图。图9为图7的IX-IX截面图。图10为图7的X-X的截面图。图11为从图7的视点XI所见的部分放大图。图12A为表示设置于侧边框架的加强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2B为表示设置于侧边框架的加强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2C为表示设置于侧边框架的加强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2D为表示设置于侧边框架的加强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3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上部的图。图14为图13的XIV-XIV截面图。图15为图13的XV-XV截面图。图16为图13的XVI-XVI截面图。图17为图13的XVII-XVII截面图。图18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安装了鼓风机及卡止部件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至图18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下,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1进行说明。座椅框架1为构成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的骨架的部件。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专利技术。即,对于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专利技术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为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所见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横宽方向,与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所见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上下方向”为车用座椅的高度方向,与从车用座椅的正面所见的上下方向一致。1.座椅框架1的概要首先,参照图1就座椅框架1的构成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座椅框架1主要由座椅靠背框架10及座椅衬垫框架20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0构成座椅框架1中的靠背部分的骨架,座椅衬垫框架20构成座椅框架1中的就座部分的骨架。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0具备倒U字形的上部框架11、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左右的端部的一对侧边框架12及连结一对侧边框架12的下端部的下部框架13。在构成上部框架11的两侧下部的上部框架侧部11A,上部框架11焊接于侧边框架12。另外,头枕安装部17通过焊接安装于上部框架11的上端。头枕安装部17为插通从未图示的头枕垂下的两个头枕支柱的管状体。在比上部框架11的上部框架侧部11A更靠上方的两端部架设有横梁14。横梁14的左右的端部14B焊接固定于上部框架11的左右的弯曲部。此外,上部框架11的弯曲部为在上部框架11中,连结安装头枕安装部17的部分及安装侧边框架12的部分的部位。并且,在谋求轻量化的情况下,在横梁14的左右的端部14B之间形成向座椅上方凹陷的凹部14A。具体而言,凹部14A形成于横梁14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换言之,凹部14A设置于左右的头枕安装部17之间。如此,在座椅框架1中,通过在横梁14形成凹部14A来谋求座椅框架1的轻量化。此外,凹部14A可以形成于横梁14的下端,也可以形成于上端。在凹部14A形成于上端时,凹部14A为向座椅下方凹陷的部位。另外,凹部14A也可以同时形成于横梁14的上端及下端。如图1所示,在左右的侧边框架12的下端部之间,倾斜单元40的旋转轴16以贯穿左右的侧边框架12的状态安装。此外,通过操作倾斜操作部使倾斜单元40动作,能够调整座椅靠背框架10相对于座椅衬垫框架20的角度。在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中央部架设有承受来自乘客的荷重的受压部件15。在此,受压部件15具备支持部15A、线缆15B、线缆15C。支持部15A支撑乘客的背部,例如由板簧及S簧等弹性部件构成。此外,在支持部15A中座椅前方的面称为支持面。线缆15B分别卡止于支持部15A及下部框架13的前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备上部框架及横梁,该上部框架构成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该横梁架设于所述上部框架;所述横梁具有座椅宽度方向上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的左右的端部及在所述左右的端部之间向上或者向下凹陷的第1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8.09 JP 2016-156889;2017.03.31 JP PCT/JP20171.一种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备上部框架及横梁,该上部框架构成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该横梁架设于所述上部框架;所述横梁具有座椅宽度方向上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的左右的端部及在所述左右的端部之间向上或者向下凹陷的第1凹部。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凹部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凹部的加强部。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场广细川祐贵栗栖隆也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