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546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2:09
提供一种座椅,其即使在长时间坐着时也提供增加的乘坐舒适性和较少的疲劳感。所述座椅包括座垫框架(F1),由座垫框架(F1)支承并构造成支承就座乘员的第一支承构件(31),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构件(31)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构造成是可变形的第二支承构件(32),以及限制部(34),通过该限制部以这样的方式限制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使得其横向外侧比其横向中心侧更不容易下沉。所述座椅构造成使得用于支承就座乘员的上侧支承表面受到限制部的限制,以便在没有乘员就座时呈现第一位置,并且当有乘员就座时呈现第二位置,所述支承表面在第二位置比在第一位置更朝向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即使长时间坐着时也提供较少的疲劳感的座椅。
技术介绍
需要提供即使长时间坐着时也没有疲劳感的座椅;该特征对于汽车等中使用的座椅尤其重要。普遍盛行的类型的汽车座椅构造成具有悬挂在前部和后部或左部和右部的多个弹簧。这种结构的示例可以使得等效弹簧以规则间隔彼此横向相邻地布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已经提出了另一种结构,使得以规则间隔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布置,并且钩在左侧框架部分和右侧框架部分上的张力弹簧,嵌入在沿着落座线(seatingline)的曲面上形成的塑料板中(专利文献3)。还提出了座椅的另一种构造,使得叶片弹簧通过钩连接到座椅框架,并且将用于支承就座人体的施压体部分(坐骨结节区域)的塑料支承面板基本上设置在叶片弹簧的中心(专利文献4)。还存在一种产品,其中在构成座垫的盘状框架中设置有形成适于弯曲的人体轮廓的大的浅凹陷,使得从该盘状框架支承从臀部周边接收的负荷(专利文献5)。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2016-117406A专利文献2:JPH3-7751A专利文献3:JPH2-54445U专利文献4:JPS64-14053A专利文献5:US5236247A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然而,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仅在座垫框架中均匀地布置弹簧将不利地在长时间坐着时产生一些疲劳感觉,因为向下突出的坐骨通过在其上施加如此大的负荷而被强烈支承,从而减少就座乘员的坐骨附近的血液流动。在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中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其中提供了用于从下方支承坐骨和其附近的塑料支承构件。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5中所公开的,如果抗变形的盘状框架用于支承就座乘员的负载则会不利地提供硬的感觉,使得就座的乘员不舒服地意识到乘坐在坚硬的底部上。鉴于上述技术背景,希望提供一种座椅,该座椅即使在长时间坐着时也能提供较高的乘坐舒适性和较少的疲劳感。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一种座椅,包括:座垫框架;由所述座垫框架支承的第一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构造成支承就座的乘员;设置在第一支承构件的左侧和右侧的第二支承构件,所述第二支承构件构造成是可变形的;以及限制部,通过该限制部,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以这样的方式被限制,使得其横向方向上的外侧比其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侧更不容易下沉。所述座椅可以优选地构造成使得面向上侧以支承就座乘员的支承表面受到限制部的限制,以便在没有乘员就座时呈现第一位置,并且当有乘员就座时呈现第二位置,所述支承表面在第二位置侧向倾斜以比在第一位置更朝向内侧。利用这种构造,所述限制部使得每个第二支承构件在横向方向上的外侧不太可能下沉,并且因此使得第二支承构件的上表面在人坐下后易于呈现其侧向倾斜而朝向内侧的第二位置。换句话说,当人坐在座椅上时,第二支承构件随之被压低,以使第二支承构件的上侧支承表面将其姿势从第一位置改变到第二位置,所述上侧支承表面在第二位置比在第一位置更朝向内侧。因此,就座乘员的臀部和股骨区域的侧部从外侧被保持并且在第二支承构件之间被倾斜地向上支承,使得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牢固地支承就座乘员的臀部和股骨区域的侧部,与其中第二支承构件不倾斜的替代构造相比,更加牢固地支承就座乘员的臀部和股骨区域的侧部。结果,坐骨骨骼上和周围的压力相对降低,使得就座乘员以平衡的压力分布被支承在包括坐骨和其附近,臀部和股骨区域的整个区域上。这可以防止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减少产生疲劳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该座椅构造成使第二支承构件可变形成倾斜姿势,因此座垫近似于适合就座乘员的臀部和股骨区域的形状的形状,从而可以不论就座乘员的体格如何,都能提供增加的乘坐舒适性。在上述座椅中,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可包括在前后方向上架设于座垫框架的S形弹簧,所述S形弹簧交替地向左和向右缠绕。在上述座椅中,座垫框架可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设置的一对侧框架,该对侧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限制部可包括一对第三支承构件,每个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横向内侧,每个所述第三支承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到相应的侧框架,且每个所述第三支承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成支承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利用这种构造,由于第三支承构件具有连接到侧框架的第一部分并因此被限制为不降低而第二部分设置成支承第二支承构件,因此使得第二支承构件的连接部不太可能降低。因此,当人坐在座椅上时,第二支承构件可以容易地呈现第二位置。在上述座椅中,希望每个所述第三支承构件相对于第二支承构件在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横向外侧的位置处连接到对应的第二支承构件。利用这种构造,第二支承构件在横向外侧的部分不太可能降低;因此,当人坐在座位上时,第二支承构件可以容易地呈现第二位置。在上述座椅中,每个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可以是带,塑料板或金属丝。在上述座椅中,座垫框架可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设置的一对侧框架,该对侧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是可弹性变形的构件,所述构件的横向外端不可旋转地固定到相应的侧框架,并且所述限制部可以是一个部分,在该部分,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不可旋转地固定到所述侧框架。在该构造中,侧框架和第二支承构件可以由整体构件构成。在上述座椅中,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可包括在前后方向上架设于座垫框架的S形弹簧,所述S形弹簧交替地向左和向右缠绕。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座椅的示例的汽车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所示的汽车座椅中包括的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图3包括从前后方向观察座垫的剖视图;(a)表示乘员坐下前的状态;(b)表示乘员坐下后的状态。图4是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包括的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图5包括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的座垫的剖视图;(a)表示乘员坐下前的状态;(b)表示乘员坐下后的状态。图6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汽车座椅中的座垫的剖视图。图7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汽车座椅中的座垫的剖视图。图8包括(a)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包括的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以及(b)吊架带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的座垫的剖视图。图10是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包括的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图11包括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的座垫的剖视图;(a)表示乘员坐下前的状态;(b)表示乘员坐下后的状态。图12是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包括的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给出作为座椅示例的汽车座椅的描述。(第一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汽车座椅被构造,例如如图1所示,作为安装在汽车的驾驶员座椅上的汽车座椅S。该汽车座椅S包括座垫S1,座椅靠背S2和头枕S3,它们装有由聚氨酯泡沫或其它缓冲垫材料制成的缓冲垫51和由合成皮革、织物等制成的外罩52,所述缓冲垫51被所述外罩52覆盖(参见图3)。在以下描述中,前/后(向前/向后)和左/右(向左/向右;横向)方向是参考作为就座乘员或坐在座垫S1上的乘员或人的示例来指定的。如图2所示,在汽车座椅S内部,如图2所示,安装有座椅框架F。该座椅框架F包括构成了座垫S1的框架的座垫架F1和构成了座椅靠背S2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架F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座椅,具有:座垫框架;由所述座垫框架支承的第一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构造成支承就座的乘员;第二支承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构件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支承构件构造成是可变形的;以及限制部,通过该限制部,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以这样的方式被限制,使得其在横向方向上的外侧比在其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侧更不容易下沉。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8.04 JP 2016-1540101.一种车辆座椅,具有:座垫框架;由所述座垫框架支承的第一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构造成支承就座的乘员;第二支承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构件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支承构件构造成是可变形的;以及限制部,通过该限制部,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以这样的方式被限制,使得其在横向方向上的外侧比在其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侧更不容易下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包括位于其上侧的支承表面,以支承就座的乘员,其中所述支承表面受到限制部的限制,以在没有乘员就座时呈现第一位置,并且当有乘员就座时呈现第二位置,所述支承表面在所述第二位置侧向倾斜以比在第一位置更朝向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包括在前后方向上架设于座垫框架的S形弹簧,所述S形弹簧交替地向左和向右缠绕。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座垫框架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设置的一对侧框架,所述一对侧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沟井健介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