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76950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8 1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后地板、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座椅安装螺母和后地板横梁,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将座椅安装螺母的力传递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可降低座椅安装螺母附近焊点的失效风险。

Row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iddle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first floor, after the middle seat reinforcing plate, the second row seat reinforcing plate, seat mounting nut and floor beams, wherein the first row seat reinforcing plat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rear floor and the rear floor beam, the second seat reinforcing plate provided with reinforcing plate in the first row of seats, the seat mounting nut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row of seats on the reinforcing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econd row seat reinforcing plate seat mounting nut of the force is transmitted to the rear floor and floor beams through the first row seat reinforcing plate, can reduce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seat mounting nut near the solder joi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诸多乘用车车身上,中排座椅安装点通常都是布置在横梁或横梁边缘,如离横梁太远,可通过在两横梁之间增加小纵横,把安装点布置在小纵横内,这样座椅在安装点处受力能很容易传递到横梁上,从而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上述结构广泛使用于乘用车车身上,优点是: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缺点是:安装点布置需在梁内或梁的边缘;座椅安装螺母在受力的情况下,梁与其他零件之间的受力关系主要体现为剥离力,这样大大提升了座椅安装螺母附近焊点的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后地板、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座椅安装螺母和后地板横梁,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设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一腔体,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后地板搭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搭接,所述第一腔体位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设有第二腔体、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凸台搭接,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二凸台搭接,所述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呈双“几”字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呈倒立的“几”字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将座椅安装螺母的力传递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可降低座椅安装螺母附近焊点的失效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受力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后地板1、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座椅安装螺母4和后地板横梁5,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1和后地板横梁5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4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上。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上设有第一翻边21、第二翻边22、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和第一腔体25,所述第一翻边21与所述后地板1搭接,所述第二翻边22与所述后地板横梁5搭接,所述第一腔体25位于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之间,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25内。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上设有第二腔体33、第三翻边31和第四翻边32,所述第三翻边31与所述第一凸台23搭接,所述第四翻边32与所述第二凸台24搭接,所述第二腔体33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25内。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呈双“几”字形。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呈倒立的“几”字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具有以下特点:a、通过设计两个中排座椅加强板(即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和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来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并与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连接,把力传递并扩散到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上来满足座椅安装点的强度要求。b、将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设计成“几”字形,并将与座椅安装螺母4焊接的平面设计到最小,以减小在座椅安装螺母4在受力后引起周边的形变,并在周边增加翻边来加强零件的强度;将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设计成双“几”字形并带腔体结构,并延伸到后地板横梁5上与之连接。通过与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后地板横梁5及后地板1接焊,使整个结构强度刚度得到最大的提升。c、上述结构的受力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力从座椅安装螺母4传递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再由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传递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最后力分散到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的过程中,所有焊点的焊接关系不发生剥离力的作用。具体为,通过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及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零件结构加强、加大,将力从座椅安装螺母4(F1)一个受力点传递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F2),然后由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F3)传递分散到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上,同时零件与零件之间的搭接在焊接时,所有焊点不出现受力剥离情况,从而避免该结构受力大,焊点应力高产生的受力破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座椅安装点布置不用考虑是否在梁内或边缘,布置范围扩大。2、布置在离梁较远的位置,不需要通过加小纵梁即可满足强度要求。3、减少行李厢冲击及安全带拉力试验时的应变。4、提升座椅安装点的局部刚度。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座椅安装螺母和后地板横梁,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座椅安装螺母和后地板横梁,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设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一腔体,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后地板搭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搭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兵林秋华刘烨覃鹏飞黎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