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盖横梁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28949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顶盖横梁总成及车辆,所述顶盖横梁总成包括形成为长条状的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在靠近横向两端位置分别形成有减重孔,且所述横梁本体的位于所述减重孔之间的中间部分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在横梁本体上形成有减重孔,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自重,实现轻量化;同时,在横梁本体的中间部分针对性地连接加强支架,以保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顶盖横梁总成。此外,本技术还涉及具有所述顶盖横梁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顶盖前横梁是车身上的重要部件之一,用于对顶盖外板支撑和加强,并影响到车辆碰撞、扭转刚度以及车辆NVH等。如图1所示为传统技术中一种典型的顶盖横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顶盖横梁主要由横梁上板6和横梁下板7搭接而成,形成为一种中空的梁状结构,以具有足以稳固支撑顶盖外板的强度和刚度。然而,这种顶盖横梁难以满足汽车领域中轻量化、低成本等方面的愈加严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顶盖横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顶盖横梁总成,以在保证具有足够强度的提下,降低其自重和制造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顶盖横梁总成,包括形成为长条状的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在靠近横向两端位置分别形成有减重孔,且所述横梁本体的位于所述减重孔之间的中间部分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支架。进一步的,所述顶盖横梁总成为顶盖前横梁总成,所述加强支架包括连接至所述横梁本体的位于所述横向两端之间的中心线上的中间加强支架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加强支架的两侧的左加强支架和右加强支架。进一步的,所述横梁本体的下侧面连接有阅读灯支架,所述阅读灯支架与所述中间加强支架位置相对应并在底部焊接至所述横梁本体的下侧面。进一步的,所述横梁本体的下侧面在所述中心线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阅读灯支架的凹陷部。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架具有支架主体部和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边缘折弯延伸的翻边连接部,所述翻边连接部与所述横梁本体以两层焊形式连接,并且/或者,所述横梁本体为单片式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部上形成有定位孔。进一步的,所述翻边连接部包括分别用于连接至所述横梁本体的上侧面的靠近纵向两侧位置的前部翻边和后部翻边以及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侧边缘向所述横梁本体所在一侧折弯形成的中部翻边,所述前部翻边与所述后部翻边的折弯方向相反。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支架还具有用于连接并支撑顶盖外板的涂胶面,所述涂胶面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与所述中部翻边相对的一侧并在高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架主体部与所述翻边连接部之间的折弯位置处设置有加强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在横梁本体上形成有减重孔,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自重,实现轻量化;同时,在横梁本体的中间部分针对性地连接加强支架,以保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2)本技术所述的加强支架可以进行合理设计和布置,以能够有效提升顶盖横梁总成的强度,并能够对顶盖外板提供支撑。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具有质轻、刚度高等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本技术提供的上述顶盖横梁总成。所述车辆与上述顶盖横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传统技术中一种顶盖横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a为沿图2中A-A线剖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b为沿图2中B-B线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c为沿图2中C-C线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还附加地示出了顶盖外板;图4为图2中顶盖横梁总成的右加强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横梁本体,2-减重孔,3-顶盖外板,4-加强支架,4a-中间加强支架,4b-左加强支架,4c-右加强支架,41-支架主体部,41a-定位孔,42-翻边连接部,42a-前部翻边,42b-后部翻边,42c-中部翻边,43-涂胶面,5-阅读灯支架,6-横梁上板,7-横梁下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横向”,是指顶盖横梁总成安装至车辆上时对应于该车辆的左右方向的水平方向,即下述顶盖横梁总成的横梁本体1的延伸跨度方向。相应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纵向”是指与“横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即顶盖横梁总成安装至车辆上时对应于该车辆的后方向的水平方向。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首先参照图2至图3c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顶盖横梁总成,包括横梁本体1和连接在其上的加强支架4。其中,所述横梁本体1形成为长条状(通常具有一定弧度)结构,且该横梁本体1优选为单片式结构。例如,其可以由钢板冲压成型,或者,由若干薄板层压而成,以相对于传统技术中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搭接成型的结构具有较小的质量。该横梁本体1的靠近横向两端的位置处还分别形成有减重孔2,且通常呈对称设置,以有效减小自重。在减重孔2之间的中间部分,横梁本体1可以连接有加强支架4,以能够提高该中间部分的强度。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加强支架4可以连接至横梁本体1的上侧面,从而在提供了顶盖外板3的支撑基础的同时,还补偿了单片式设计和减重孔2带来的横梁本体1的强度损失,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本技术的顶盖横梁总成可以通过将横梁本体1设计为单片式结构,并合理设置减重孔2和加强支架4,从而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提下实现了轻量化的目的,同时还由于使用材料的减少降低了制造成本。在本技术中,需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适当地设置加强支架4,其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根据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分析,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力首先从车身前部传递至A柱根部附近,进而经A柱传递至顶盖前横梁总成,并从该顶盖前横梁总成的横向两端传递至中间部分。基于此,在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横梁总成用作顶盖前横梁总成以在前端支撑顶盖外板3,并可以设置有三个(或更多)加强支架4,即连接至横梁本体1的位于横向两端之间的中心线(与车辆纵向中心线重合)上的中间加强支架4a、位于该中间加强支架4a两侧的左加强支架4b和右加强支架4c(通常对称设置)。该三个加强支架4可以形成为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形式。结合图4所示,以右加强支架4c为例,该右加强支架4c具有支架主体部41和从该支架主体部41的边缘折弯延伸的翻边连接部42,该翻边连接部42可以与横梁本体1以两层焊形式连接。由此,翻边连接部42不仅提供了将加强支架4连接至横梁本体1上的连接部位,还能够有效提高加强支架4以及顶盖横梁总成整体的结构强度。为了将加强支架4稳固连接至横梁本体1上,优选地,可以在其支架主体部41的边缘设置多处翻边连接部42。在图示实施例中,加强支架4具有分别位于支架主体部41的三个侧边的前部翻边42a、后部翻边42b及中部翻边42c。其中,前部翻边42a和后部翻边42b对应连接至横梁本体1的上侧面的靠近纵向两侧的位置(即横梁本体1的前、后边缘);中部翻边42c从支架主体部41的侧边缘向横梁本体1所在的一侧弯曲,以能够连接至其纵向中间部分。另外,为了适应横梁本体1的结构,加强支架4的前部翻边42a和后部翻边42b可以向不同方向折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盖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横梁总成包括形成为长条状的横梁本体(1),所述横梁本体(1)在靠近横向两端位置分别形成有减重孔(2),且所述横梁本体(1)的位于所述减重孔(2)之间的中间部分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支架(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横梁总成包括形成为长条状的横梁本体(1),所述横梁本体(1)在靠近横向两端位置分别形成有减重孔(2),且所述横梁本体(1)的位于所述减重孔(2)之间的中间部分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支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横梁总成为顶盖前横梁总成,所述加强支架(4)包括连接至所述横梁本体(1)的位于所述横向两端之间的中心线上的中间加强支架(4a)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加强支架(4a)的两侧的左加强支架(4b)和右加强支架(4c)。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的下侧面连接有阅读灯支架(5),所述阅读灯支架(5)与所述中间加强支架(4a)位置相对应并在底部焊接至所述横梁本体(1)的下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的下侧面在所述中心线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阅读灯支架(5)的凹陷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4)具有支架主体部(41)和从所述支架主体部(41)的边缘折弯延伸的翻边连接部(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瑜杨业通沈会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