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0956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4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车辆。所述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所述下横梁结构包括下横梁上主体和下横梁下主体,所述下横梁上主体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通过连接体上下间隔设置,其中,所述下横梁上主体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中的至少一者内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通过该空腔,不仅能够增大下横梁的截面面积,提高下横梁刚度,同时,该空腔还能够有效地衰减吸收车辆动力总成以及路况传递的震动,显著地降低车辆驾驶室内噪声及震动,提升车辆的整体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以及一种具有该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车辆的普及,消费者对车辆的震动、降噪等性能和车辆整体的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知地,由于NVH(Noise, Vibrat1n, Harshness,也就是噪声、震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对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因此是衡量汽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现有车辆的车身结构中,前风窗下横梁的结构不利于提高车辆的NVH性能,具体地,现有车辆的前风窗下横梁整体为一个板件结构,这种板件结构抗弯截面较小,在车辆行驶中,不能有效地衰减车辆动力总成产生的震动以及路况对车辆的颠簸震动,使得车辆驾驶室内噪声较差,影响车辆的整体NVH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以在有效提高车辆下横梁刚度的同时,显著降低车辆内部的噪声和震动,提高车辆的整体NVH性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所述下横梁结构包括下横梁上主体和下横梁下主体,所述下横梁上主体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通过连接体上下间隔设置,其中,所述下横梁上主体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中的至少一者内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中,由于在通过连接体间隔设置的下横梁上主体和下横梁下主体中,至少有一者的内部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这样,通过该空腔,不仅能够增大下横梁的截面面积,提高下横梁刚度,同时,该空腔还能够有效地衰减吸收车辆动力总成以及路况传递的震动,显著地降低车辆驾驶室内噪声及震动,提升车辆的整体NVH性能。进一步地,所述下横梁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体,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主体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中的至少一者,使得与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的下横梁的主体、所述连接体以及所述第一加强件共同形成三角支撑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包括成夹角布置的直板部和斜板部,其中,所述直板部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主体,所述斜板部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下主体,且所述第一加强件的所述一端连接于所述斜板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件位于所述下横梁的中部并且沿着所述下横梁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 优选地,所述下横梁上主体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其中,所述第一板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折部,使得所述第二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板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另一侧边,以形成所述空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包括平直部和与所述平直部夹角连接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另一侧边以形成所述空腔。优选地,所述下横梁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主体,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下主体。进一步地,在所述下横梁上主体的两端位置,所述空腔朝向所述第二加强件的部位处分别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下横梁上主体连接的所述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内,以封闭所述开口。更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腔壁在所述开口处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下横梁上主体连接的所述一端具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翻边。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所述的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由于下横梁结构的下横梁上主体和下横梁下主体中,至少有一者的内部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该空腔不仅能够增大下横梁的截面面积,还能够有效地衰减吸收车辆动力总成以及路况传递的震动,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车辆下横梁的刚度,显著地降低车辆驾驶室内噪声及震动,提升车辆的整体NVH性能。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横梁上主体,2-下横梁下主体,3-连接体,4-空腔,5-第一加强件,6-直板部,7-斜板部,8-第一板,9-第二板,10-平直部,11-倾斜部,12-第二加强件,13-开口,14-第一翻边,15-第二翻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包括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通过连接体3上下间隔设置,其中,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中的至少一者内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4。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通过连接体3间隔设置的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中,至少有一者的内部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4,例如,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下横梁上主体I中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4,优选地,空腔4延伸至下横梁的整个长度,也就是说,形成有空腔4的下横梁上主体和/或下横梁下主体整体形成为盒装结构,这样,通过该空腔4,不仅能够增大下横梁的截面面积,提高下横梁刚度,同时,该空腔4还能够有效地衰减吸收车辆动力总成(未显示)以及路况传递的震动,显著地降低车辆驾驶室内噪声及震动,提升车辆的整体NVH性能。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下横梁的刚度,并显著地提高车辆车身的模态和刚度,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下横梁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件5,第一加强件5的一端连接于连接体3,例如焊接或者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加强件5的另一端连接于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中的至少一者,例如,第一加强件5连接在连接体3和下横梁上主体I之间,或者第一加强件5连接在连接体3和下横梁下主体2之间,或者连接体3与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件5,从而使得与第一加强件5连接的下横梁的主体(上主体I和/或下主体2)、连接体3以及第一加强件5共同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这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个板状下横梁,本技术中通过该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能够显著地提升下横梁的刚度。当然,为了降低下横梁的重量,第一加强件5上可根据需要形成有相应的减重孔。更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下横梁的减震性,如图1所示,连接体3包括成夹角布置的直板部6和斜板部7,优选地,直板部6和斜板部7之间弧形过渡连接,其中,直板部6连接于下横梁上主体1,也就是,值班部6与下横梁上主体I的底面形成稳定牢固的面连接,而斜板部7连接于下横梁下主体2,例如,斜板部7和下横梁下主体2分别形成有对应的翻边以固定连接,并且第一加强件5的一端连接于斜板部7,而第一加强件5的另一端连接于下横梁上主体I和下横梁下主体2中的至少一者上,例如,第一加强件5连接在斜板部7和下横梁上主体I之间。这样,通过斜板部7,可以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更好地降低车辆的震动。[0030当前第1页1 2&nb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前风窗的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结构包括下横梁上主体(1)和下横梁下主体(2),所述下横梁上主体(1)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通过连接体(3)上下间隔设置,其中,所述下横梁上主体(1)和所述下横梁下主体(2)中的至少一者内形成有沿下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丹丹王涛李军帅孙佳陆黔林范一凡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