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杂芳族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58058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3 18:13
式I化合物(其中X1、X2、X3、X4、X5、R1、R2、R3、R4、R5和R6具有在权利要求1中指出的含义)是激酶抑制剂,且除了别的用途以外,可以用于治疗肿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二环杂芳族化合物专利技术背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找到具有有价值性质的新化合物,特别是能用于制备药物的那些。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激酶(特别是酪氨酸激酶)的信号转导的抑制、调节和/或调控起作用的化合物,进一步涉及包含这些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并且涉及所述化合物用于治疗激酶诱导的疾病的用途。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抑制、调节和/或调控酪氨酸激酶的信号转导的化合物,涉及包含这些化合物的组合物,并且涉及使用其治疗哺乳动物中的酪氨酸激酶诱导的疾病和病症(诸如癌症、肿瘤生长、动脉硬化、由于年龄造成的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性疾病等)的方法。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催化蛋白质底物中的腺苷三磷酸的末端磷酸向酪氨酸残基转移的酶。有人认为,在许多细胞功能中酪氨酸激酶通过底物磷酸化在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信号转导的准确机制仍不清楚,但是已经证实酪氨酸激酶是在细胞增殖、致癌作用和细胞分化中的重要因素。可以将酪氨酸激酶分类为受体型酪氨酸激酶或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具有细胞外部分、跨膜部分和细胞内部分,而细胞内酪氨酸激酶仅为细胞内的。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由多个亚族组成,包括Src、Frk、Btk、Csk、Abl、Zap70、Fes/Fps、Fak、Jak、Ack和LIMK。这些亚族中的每一个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受体。关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的更详细讨论,参见Bolen的论文Oncogene,8:2025-2031(1993),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和细胞内酪氨酸激酶二者都涉入导致许多致病性病症(包括癌症、银屑病和超免疫应答)的细胞信号传递途径。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FAK(粘着斑激酶)抑制剂的化合物。FAK(由PTK2基因编码)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其整合来自整联蛋白和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已经报道FAK在调节细胞存活、生长、扩散、迁移和侵袭中发挥作用(McLean等人2005,NatRevCancer5:505-515)。此外,借助在多个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化调节和激活FAK。已经记录了FAKmRNA和/或蛋白质在许多人肿瘤中的过表达,包括乳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Owens等人.1995,CancerResearch55:2752-2755;Agochiya等人.1999,Oncogene18:5646-5653;Gabarro-Niecko等人.2003,CancerMetastasisRev.22:359-374)。更重要的是,有证据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磷酸化的FAK在恶性组织中增加(Grisaru-Granovsky等人.2005,Int.J.Cancer113:372-378)。已经证实,RNAi对FAK的抑制或显性-阴性FAK的表达会在人乳腺-和黑素瘤细胞系中诱导粘附力缺失和细胞死亡,并在卵巢癌细胞中增加多西他赛介导的细胞凋亡(Beviglia等人2003,BiochemJ.373:201-210,Smith等人2005,MelanomaRes.15:357-362,Haider等人2005,Clin.CancerRes.11:8829-8836)。但是,已证实正常人成纤维细胞或永生化哺乳动物细胞(MCFlOA)中FAK的抑制不是粘附缺失或细胞凋亡的起因(Xu等人.1996CellGrowthandDiff7:413-418)。还已经证实,通过显性阴性表达抑制FAK会降低肿瘤生长,并消除同系大鼠模型中哺乳动物腺癌细胞的肺转移(vanNimwegen等人2005,CancerRes.65:4698-4706)。同样,通过shRNA抑制FAK会抑制肺转移,并使同系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降低40%(Mitra等人2006,Oncogene25:4429-4440)。在该研究中,野生型的瞬态再表达(但并非无激酶活性的FAK)导致shRNA表型的重新突变。在小鼠-4TI-癌细胞中通过显性阴性表达抑制FAK会减少小鼠中的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Mitra等人,2006,Oncogene25:5969-5984)。此外,FAK催化活性的缺失(FAK-/-细胞与无激酶活性的FAK的重构)会减少小鼠中的v-Src肿瘤的生长并减少血管生成。因此,有确凿证据表明,FAK活性的抑制会诱导细胞凋亡、粘附力的缺失、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并且这样的抑制会减少血管生成。因此,抑制FAK活性的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癌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也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DK1、IKKε和TBK1的抑制中表现出某种作用。PDK1使AGC蛋白激酶家族的亚组,包括PKB、SGK、S6K和PKC同种型磷酸化和活化。这些激酶参与PI3K信号转导途径,并且控制基本的细胞功能如存活、生长和分化。因此,PDK1是各种代谢、增殖和生命维持作用的重要调节剂。IKKε和TBK1是彼此高度同源的且与其它IkB激酶高度同源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这2种激酶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整合作用。双链RNA-病毒被Toll-样受体3和4以及RNA-解旋酶RIG-I和MDA-5识别,并导致TRIF-TBK1/IKKε-IRF3信号级联的激活,这导致I型干扰素应答。在2007年,Boehm和同事将IKKε描述为新的乳腺癌癌基因[J.S.Boehm等人,Cell129,1065-1079,2007]。研究了354种激酶与MAPK激酶Mek的激活形式一起重演Ras-转化表型的能力。在这里将IKKε鉴别为协作致癌基因。另外,该作者能够证实,IKBKE在众多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样品中存在扩增和过表达。借助于RNA干扰来减少乳腺癌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会诱导细胞凋亡和减少其增殖。Eddy和同事在2005年得到了类似的发现,该发现强调了IKKε在乳腺癌疾病中的重要性[S.F.Eddy等人,CancerRes.2005;65(24),11375-11383]。在2006年首次报道了TBK1的促肿瘤发生效应。在包含251,000种cDNA的基因文库的筛选中,Korherr等人同样鉴别出3种基因TRIF、TBK1和IRF3,它们通常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涉入先天性免疫防御[C.Korherr等人,PNAS,103,4240-4245,2006]。在2006年,Chien和同事[Y.Chien等人,Cell127,157-170,2006]公开称,使用致癌Ras仅可有条件地转化TBK1-/-细胞,这使人想到TBK1在Ras介导的转化中的涉入。此外,他们能够证实,RNAi介导的TBK1的击倒会触发MCF-7和Panc-1细胞的细胞凋亡。Barbie和同事最近公开称,TBK1在众多具有突变的K-Ras的癌细胞系中至关重要,这使人想到,TBK1干预可以在相应肿瘤中具有治疗重要性[D.A.Barbie等人,NatureLetters1-5,2009]。因此,特异性地抑制、调节和/或调控FAK信号转导的小化合物的鉴定是所希望的,并且是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已经发现,式I化合物及其盐具有非常有价值的药理学性质,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在治疗和/或预防疾病、优选本文描述的疾病中的用途,所述疾病由FAK引起、介导和/或传播。通常将本文讨论的疾病分为两组:过度增生性和非过度增生性疾病。在这方面,将银屑病、关节炎、炎症、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式I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互变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包括它们的所有比例的混合物其中X1表示C或N,X2表示C或N,X3表示C或N,X4表示C或N,X5表示C或N,R1在X1 = N时不存在或者表示NH(CH2)nHet或NH(CH2)nAr,R2在X2 = N时不存在或者表示H或Het1,R3在X3 = N时不存在,或者表示H、CN、A、Hal、Cyc、OH或OA,R4在X4 = N时不存在或者表示H、NH(CH2)nHet1、Het1、O(CH2)nHet1、NH(CH2)nAr1、‑≡‑Ar1、(CH2)nAr1或NH‑Cyc,R5在X5 = N时不存在或者表示H或Hal,R6表示H、Ar2、A、Het2、COHet3、CONH2、CONHA、CONA2或Cyc,R7表示H或具有1、2、3或4个C原子的烷基,Het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者被A和/或=O单‑、二‑或三‑取代的下述基团: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吡啶基、嘧啶基、三唑基、四唑基、噁二唑基、噻二唑基、哒嗪基、吡嗪基、苯并咪唑基、苯并三唑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嘌呤基、吲哚基、二氢吲哚基、吲唑基、四氢喹啉基、二氢苯并噁唑基、二氢吡啶基、二氢哒嗪基、二氢苯并咪唑基、二氢苯并噻唑基、哌啶基、吡咯烷基、吗啉基、哌嗪基、咪唑烷基、噁唑烷基或四氢吡喃基,Ar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被以下取代基单‑、二‑、三‑、四‑或五‑取代的苯基:Hal、A、(CH2)nOH、(CH2)nOA、(CH2)nCN、NO2、SO2A、COOH、COOA、NH2、NHA、NA2、CHO、COA、(CH2)nCONH2、(CH2)nCONHA、(CH2)nCONA2、Het3、NHCOHet3、SO2NH2、SO2NHA和/或NHCOA,Het1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者被A、OH、NR7SO2A和/或=O单‑、二‑或三‑取代的下述基团: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吡啶基、嘧啶基、三唑基、四唑基、噁二唑基、噻二唑基、哒嗪基、吡嗪基、苯并咪唑基、苯并三唑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嘌呤基、吲哚基、二氢吲哚基、吲唑基、四氢喹啉基、二氢苯并噁唑基、二氢吡啶基、二氢哒嗪基、二氢苯并咪唑基、二氢苯并噻唑基、哌啶基、吡咯烷基、吗啉基、哌嗪基、咪唑烷基、噁唑烷基或四氢吡喃基,Ar1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被以下取代基单‑、二‑、三‑、四‑或五‑取代的苯基:Hal、A、(CH2)nOH、(CH2)nOA、(CH2)nCN、NO2、SO2A、COOH、COOA、NH2、NHA、NA2、CHO、COA、(CH2)nCONR7、Het3、NHCOHet3、NR7SO2A和/或NHCOA,Het2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者被A、NR7SO2A、Het3和/或=O单‑、二‑或三‑取代的下述基团: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吡啶基、嘧啶基、三唑基、四唑基、噁二唑基、噻二唑基、哒嗪基、吡嗪基、苯并咪唑基、苯并三唑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嘌呤基、吲哚基、吲哚啉基、二氢吲哚基、吲唑基、四氢喹啉基、二氢苯并噁唑基、二氢吡啶基、二氢哒嗪基、二氢苯并咪唑基、二氢苯并噻唑基、哌啶基、吡咯烷基、吗啉基、哌嗪基、咪唑烷基、6,7‑二氢‑5H‑环戊二烯并[b]吡啶基、噁唑烷基或四氢吡喃基,Ar2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被以下取代基单‑、二‑、三‑、四‑或五‑取代的苯基:Hal、A、(CH2)nOH、(CH2)nOA、(CH2)nCN、NO2、SO2A、COOH、COOA、NH2、NHA、NA2、CHO、COA、(CH2)nCONH2、(CH2)nCONHA、(CH2)nCONA2、CONHHet3、COHet3、Het3、NHCOHet3、NR7SO2A和/或NHCOA,或茚满基,其可以被=O取代,Het3表示未被取代的或者被A、(CH2)nN(R7)2和/或=O单‑或二‑取代的下述基团:哌啶基、吡咯烷基、吗啉基、哌嗪基、咪唑烷基、噁唑烷基、四氢吡喃基、茚满基、二氢哒嗪基、哒嗪基、吡啶基、嘧啶基、三唑基、四唑基、6,7‑二氢‑5H‑环戊二烯并[b]吡啶基、二氢吲哚基、二氢吡啶基、吲哚基、吲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或四氢喹啉基,A表示具有1‑10个C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其中1‑7个H原子可以被F替代,和/或其中1个或2个不相邻的CH‑和/或CH2‑基团可以被O、NH和/或NA'替代,A'表示具有1‑6个C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yc表示具有3、4、5、6或7个C原子的环状烷基,其是未被取代的或者被CON(R7)2或NR7SO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8.23 DE 102011111400.21.选自下列的化合物及其可药用盐、互变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包括它们的所有比例的混合物:编号名称和/或结构“A1”N-甲基-N-{3-[7-(2-氧代-2,3-二氢-1H-吲哚-5-基氨基)-1H-吡咯并-[2,3-c]吡啶-2-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2”N-甲基-N-{3-[7-(4-吗啉-4-基苯基氨基)-1H-吡咯并[2,3-c]吡啶-2-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3”N-甲基-N-{3-[7-(2-氧代-1,2,3,4-四氢喹啉-6-基氨基)-1H-吡咯并[2,3-c]吡啶-2-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4”N-{3-[6-(2-甲氧基-4-吗啉-4-基苯基氨基)-7H-嘌呤-8-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5”N-甲基-N-{3-[6-(4-吗啉-4-基苯基氨基)-7H-嘌呤-8-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6”N-甲基-N-{3-[6-(1-甲基-1H-吡唑-4-基氨基)-7H-嘌呤-8-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7”N-甲基-N-{3-[4-(2-氧代-1,2,3,4-四氢喹啉-6-基氨基)-3H-咪唑并[4,5-c]吡啶-2-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9”N-(3-{[5-氰基-2-(4-氟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10”N-{3-[(3-氯-5-氰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11”N-{3-[(5-氰基-2-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12”N-{3-[(5-氰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13”N-甲基-N-{3-[(5-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14”N-甲基-N-{3-[(7H-吡咯并[2,3-d]嘧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15”N-甲基-N-{3-[(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16”N-甲基-N-{3-[(6-甲基-7H-吡咯并[2,3-d]嘧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17”N-{3-[4-(2-甲氧基-4-吗啉-4-基苯基氨基)-3H-咪唑并[4,5-c]吡啶-2-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18”N-甲基-N-{3-[6-(2-氧代-2,3-二氢-1H-吲哚-5-基氨基)-7H-嘌呤-8-基]吡啶-2-基}甲磺酰胺“A19”N-{3-[(5-氰基-2-环己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20”N-(3-{[2-(4-丁基苯基)-5-氰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21”N-(3-{[2-(4-氟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22”2-[[5-氰基-2-(4-氟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23”N-(3-{[5-氰基-2-(2-甲基吡啶-4-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24”N-(3-{[2-(4-氟苯基)-5-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25”N-(3-{[2-(4-氟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26”(2,5-二氟苄基)-[2-(4-氟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胺“A27”N-{2-[2-(4-氟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乙炔基]苯基}-N-甲基甲磺酰胺“A28”N-(2-{2-[2-(4-氟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乙基}苯基)-N-甲基甲磺酰胺“A29”N-(3-{[6-溴-2-(4-氟苯基)-3H-咪唑并[4,5-b]吡啶-7-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30”2-[6-溴-2-(4-氟苯基)-3H-咪唑并[4,5-b]吡啶-7-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31”N-(3-{[2-(4-溴苯基)-6-三氟甲基-3H-咪唑并[4,5-b]吡啶-7-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32”2-[2-(4-氟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33”N-甲基-2-[2-(6-吗啉-4-基吡啶-3-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苯甲酰胺“A34”N-甲基-2-[2-(4-吗啉-4-基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苯甲酰胺“A35”N-(3-{[2-(4-氟苯基)-6-三氟甲基-3H-咪唑并[4,5-b]吡啶-7-基氨基]甲基}吡啶-2-基)-N-甲基甲磺酰胺“A36”N-甲基-2-[2-(6-氧代-1,6-二氢吡啶-3-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苯甲酰胺“A37”2-[[5-(1,1-二氟乙基)-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38”2-[2-[[5-环丙基-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苯基]乙腈“A39”2-[[5-环丙基-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苄腈“A40”2-[[5-环丙基-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41”7-[[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2-甲基异吲哚啉-1-酮“A42”7-[[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氧基]-2-甲基异吲哚啉-1-酮“A43”2-[[2-(2-甲氧基-5-吗啉代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44”2-[[5-甲氧基-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45”2-[[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5-(三氟甲氧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46”2-[[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胺“A47”N-甲基-N-[3-[[[2-(6-氧代-1H-吡啶-3-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甲磺酰胺“A48”N-[3-[[[2-(2-甲氧基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49”N-[3-[[[2-(2-甲氧基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0”N-甲基-N-[3-[[[2-(6-吗啉代-3-吡啶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甲磺酰胺“A51”N-[3-[[[5-氰基-2-(6-氧代-1H-吡啶-3-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2”N-[3-[[[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3”N-[3-[[[5-氰基-2-(2-甲氧基-4-吗啉代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4”N-[3-[[[5-氰基-2-[5-(3-吡啶基)-1,3,4-噁二唑-2-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5”N-[3-[[[5-氰基-2-(5-甲基-1,3,4-噁二唑-2-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6”N-[3-[[[2-(4-氟苯基)-5-(三氟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4-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7”N-[3-[[[5-氰基-2-(4-氟苯基)-1H-吡咯并[2,3-b]吡啶-4-基]氨基]甲基]-4-甲基-2-吡啶基]-N-甲基甲磺酰胺“A58”2-[[5-氰基-2-(4-氟苯基)-1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海因里希F罗迪希C埃斯达尔M克里尔H格赖纳
申请(专利权)人:默克专利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