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28901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移动装置,具有一外观件,并包括基板、馈入线以及共振元件。基板包括接地面,且馈入线设置于基板上。共振元件形成于至少部分外观件之上。共振元件通过第一馈入点与第一接地点分别电连接至馈入线与接地面,以形成第一激发路径。此外,共振元件通过第一激发路径来收发第一射频信号与第二射频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移动装置,具有一外观件,并包括基板、馈入线以及共振元件。基板包括接地面,且馈入线设置于基板上。共振元件形成于至少部分外观件之上。共振元件通过第一馈入点与第一接地点分别电连接至馈入线与接地面,以形成第一激发路径。此外,共振元件通过第一激发路径来收发第一射频信号与第二射频信号。【专利说明】移动装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形成于部分外观件上的金属边框来形成环形天线的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装置的快速发展,制造厂商除了致力于提升产品的操作功能以外,还必须兼产品的独特性,以因应大众市场的需求。例如,现今的移动装置大多采用金属质感的外观设计,以由此突显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外观设计。然而,金属质感的外观设计往往必须将具有导电性的结构融入至移动装置中,进而影响移动装置的收讯品质。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有一些现有技术相继被提出,例如:美国专利第8,009, 110号、美国专利第2011/0133995号、以及美国专利第2011/0241949号。其中,美国专利第8,009,110号是在壳体的边框上设置凹槽,并利用凹槽来形成两接地端与馈入端。由此,壳体的边框将可形成环形天线(10pantenna),进而致使移动装置可利用边框来收发射频信号。然而,上述方法会随着凹槽的设置而破坏边框的原有结构,进而降低移动装置的外观线条的流畅性与美感。再者,美国专利第2011/0133995号是利用间隙(gap)截断壳体的边框,并利用部分的边框来形成环形天线。此外,美国专利第2011/0241949号也是利用间隙截断壳体的边框,并利用部分的边框来形成倒F型天线(Inverted FAntenna, PIFA)。然而,上述方法也都会随着间隙的设置而破坏边框的原有结构,且必须在移动装置的底部设置足够的净空区域(clearance area)来形成环形天线或是倒F型天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利用形成于部分外观件上的共振元件来收发射频信号,且具有天线功能的共振元件还有助于增加移动装置的外观价值。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移动装置,具有一外观件,并包括基板、馈入线以及共振元件。基板包括接地面,且馈入线设置于基板上。共振元件形成于至少部分外观件之上。此外,共振元件通过第一馈入点与第一接地点分别电连接至馈入线与接地面,以形成第一激发路径。共振元件通过第一激发路径来收发第一射频信号与第二射频信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激发路径为第一射频信号的波长的3/4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观件并包括金属边框,共振元件形成于至少部分金属边框之上,且金属边框具有环形结构,并环绕在移动装置的周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金属边框还通过第二馈入点与第二接地点分别电连接至馈入线与接地面,并由此形成与第一激发路径互不重叠的第二激发路径。此外,金属边框还通过第二激发路径来收发第三射频信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激发路径为第三射频信号的波长的1/2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馈入点与第二馈入点之间的间距是介于第三射频信号的波长的1/8至1/10倍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移动装置还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其中,上壳体包括金属边框与至少一个框体延伸部。其中,共振元件形成于至少部分金属边框之上。下壳体与上壳体相互叠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且基板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金属边框形成于部分外观件之上,而共振元件又形成于部分金属边框之上,故利用形成于部分金属边框上的共振元件,来形成可操作在多频带的环形天线。由此,移动装置除了可利用金属边框来形成天线以外,且具有天线功能的金属边框还具有流畅、柔和且圆滑的外观线条,进而有助于增加移动装置的外观价值。此外,与现有技术相较之下,移动装置所耗费的净空区域还可以相对地被缩小,进而有助于移动装置在微型化上的发展。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金属边框的电压驻波比的模拟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移动装置105:外观件110:上壳体111:金属边框112?113:框体延伸部120:下壳体101:开口130:基板131:第一表面140:接地面150:馈入线151:第一线段152:第二线段比1?IM:导电件ARl:净空区域AR2:区域Fl:第一馈入点F2:第二馈入点S1:第一接地点S2:第二接地点DSl:两馈入点Fl与F2之间的间距PTl:第一激发路径PT2:第二激发路径171 ~177:第一接垫181 ~185:第二接垫F51、F52:第一馈入点F53、F54:第二馈入点【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参照图1,移动装置100至少包括外观件(periphery)、处理器、输入模块、供电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等,其中外观件105可包括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且上壳体110包括金属边框111与多个框体延伸部112? 13,而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也可整合为单一壳体。其中,金属边框111形成于至少部分的外观件105上。值得注意的是,金属边框111可用以构成外观件105(上壳体110)的整个侧壁,并具有一开口 101。框体延伸部112?13耦接于金属边框111且局部覆盖于金属边 框111的开口 101,且所剩余的开口将用以配置移动装置100的⑴整合式角虫控显示模块(integrated touch-d i sp I ay module)或(2)角虫控模块及显示模块(未绘示出)。换言之,金属边框111是环绕着上述该多个模块。此外,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相互叠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图2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且图3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俯视图。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移动装置100还包括基板130、接地面140、馈入线150与导电件16广164。其中,基板130是设置在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因此,以基板130为中心来看,金属边框111通过其环形结构而环绕在基板130的周围。此外,如图2所示,接地面140与馈入线150皆设置在基板130的第一表面131上。再者,如图3所示,就基板130的第一表面131来看,第一表面131上除接地面140以外的区域为净空区域AR1,且馈入线150是设置在净空区域ARl内。换言之,从另一角度来看,基板130包括接地面140与净空区域ARl,且馈入线150是设置在净空区域ARl内。金属边框111具有第一馈入点F1、第二馈入点F2、第一接地点SI与第二接地点S2,且第一馈入点Fl、第二馈入点F2、第二接地点S2与第一接地点SI沿着逆时针方向依序排列在金属边框111上。此外,如图3所示,导电件161跨接在第一馈入点Fl与馈入线150之间,以致使第一馈入点Fl与馈入线150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外观件,并包括:基板,包括接地面;馈入线,设置于该基板上;以及共振元件,包括一环形结构,其形成于至少部分该外观件之上,其中该共振元件通过一第一馈入点与一第一接地点分别电连接至该馈入线与该接地面,以形成一第一激发路径,且该共振元件通过该第一激发路径来收发一第一射频信号与一第二射频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佩玲陈奕君
申请(专利权)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