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83888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包括:推车,包括车体;可上下移动的钩挂机构,固定于车体上的一侧端部,钩挂机构用于钩挂待转移物件。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移动装置,在车体上设置钩挂机构以通过钩挂机构将待转移物件勾起,在转移时只需一名工作人员来推动推车将待转移物件运送至指定地点即可,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达到提高搬运工作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精密铸造过程中,模壳需要在焙烧炉中进行高温预焙烧,待熔炼炉将金属熔化好后,取出高温模壳转移至浇注现场进行真空浇注或者非真空浇注。在转移过程中,要求时间短以保证模壳温度稳定,无振动以保证模壳无损伤。现有技术中一般都采用两名工人左右各一人使用铁钩手工搬运,而这样的搬运方法会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搬运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移动装置,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包括:推车,包括车体;可上下移动的钩挂机构,固定于车体上的一侧端部,钩挂机构用于钩挂待转移物件。进一步地,钩挂机构包括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间隔布置于车体的前端两侧。进一步地,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之间的间距L3与待转移物件的宽度相适配。进一步地,车体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以及连接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梁;钩挂机构包括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第一取物钩设置于第一车体的第一端上,第二取物钩设置于第二车体的第一端上,其中,第一车体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的第一端位于连接梁的同一侧。进一步地,连接梁的第一端与第一车体可拆卸地连接,连接梁的第二端与第二车体可拆卸的连接。进一步地,移动装置还包括用于调整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之间的间距L大小的调整装置。进一步地,调整装置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车体上并具有与第一车体卡接配合的止挡部,调整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车体螺纹连接,以通过旋拧调整装置来调整第一车体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距离。进一步地,调整装置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车体上并具有与第二车体卡接配合的止挡部,调整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一车体螺纹连接,以通过旋拧调整装置来调整第一车体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距离。进一步地,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均设置于连接梁的一侧,调整装置设置于连接梁的另一侧,且调整装置具有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相互远离的第一状态和第一取物钩和第二取物钩相互靠近的第二状态。进一步地,第一车体与第二车体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于连接梁的两端。进一步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连接板和车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连接板一端与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设置有车轮,第一支撑板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为第一车体的第一端,第二支撑板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推车把手。进一步地,第一车体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加强筋。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装置,在车体上设置钩挂机构以通过钩挂机构将待转移物件勾起,在转移时只需一名工作人员来推动推车将待转移物件运送至指定地点即可,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达到提高搬运工作效率的目的。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调整车体的长度,从而使工作人员在热辐射的范围之外,能够有效避免工作人员被高温灼伤。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中附图标记:10、车体;11、第一车体;12、第二车体;13、连接梁;14、第一支撑板;15、第二支撑板;16、连接板;17、车轮;18、推车把手;19、加强筋;20、钩挂机构;21、第一取物钩;22、第二取物钩;30、调整装置;90、待转移物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特别地,适用于精密铸造过程中模壳的搬运。上述移动装置包括推车和可上下移动的钩挂机构20。其中,推车包括车体10。可上下移动的钩挂机构20固定于车体10上的一侧端部,且钩挂机构20用于钩挂待转移物件90。在车体10上设置钩挂机构20以通过钩挂机构20将待转移物件90勾起,在转移时只需一名工作人员来推动推车将待转移物件90运送至指定地点即可,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达到提高搬运工作效率的目的。如图2所示,上述钩挂机构20包括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间隔布置于车体10的前端两侧。且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L3与待转移物件90的宽度相适配。设置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能够通过上述两个取物钩更加平稳地将待转移物件90勾起,从而达到防止待转移物件90在转移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振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车体10包括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以及连接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的连接梁13。第一取物钩21设置于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上,第二取物钩22设置于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上,其中,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位于连接梁13的同一侧。优选地,连接梁13的第一端与第一车体11可拆卸地连接,连接梁13的第二端与第二车体12可拆卸的连接。需要说明地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梁13的长度可以根据待转移物件90的宽度进行选取,以保证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L3与待转移物件90的宽度相适配,从而达到便于勾取待转移物件90的目的。优选地,移动装置还包括用于调整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L3大小的调整装置30。设置调整装置30可以调节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L3,从而使该移动装置能够适用于更多规格的待转移物件90。具体地,调整装置30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车体11上并具有与第一车体11卡接配合的止挡部,调整装置30的另一端与第二车体12螺纹连接,以通过旋拧调整装置30来调整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距离。如图2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均设置于连接梁13的一侧,调整装置30设置于连接梁13的另一侧,且调整装置30具有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相互远离的第一状态和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相互靠近的第二状态。上述调整装置30为螺杆结构,在第一状态时,螺杆结构旋紧从而驱动第一车体11的第二端和第二车体12的第二端相互靠近,由于连接梁13起到支撑点的作用,从而使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和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相互远离,进而增大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L3。反之,在第二状态时,螺杆结构反方向旋拧,从而使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和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相互靠近,进而减小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L3。需要说明地是,上述调整装置30还可以设置为以下结构:调整装置30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车体12上并具有与第二车体12卡接配合的止挡部,调整装置30的另一端与第一车体11螺纹连接,以通过旋拧调整装置30来调整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与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距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12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布置于连接梁13的两端。具体地,第一车体11包括第一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5、连接板16和车轮17,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固定连接,连接板16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4的下表面连接,连接板16的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移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车,包括车体(10);可上下移动的钩挂机构(20),固定于所述车体(10)上的一侧端部,所述钩挂机构(20)用于钩挂待转移物件(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精密铸造过程中模壳的搬运,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推车,包括车体(10);可上下移动的钩挂机构(20),固定于所述车体(10)上的一侧端部,所述钩挂机构(20)用于钩挂待转移物件(90);所述车体(10)包括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车体(11)和所述第二车体(12)的连接梁(13),所述连接梁(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车体(1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梁(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车体(12)可拆卸的连接;所述钩挂机构(20)包括第一取物钩(21)和第二取物钩(22),所述第一取物钩(21)设置于所述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取物钩(22)设置于所述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上,其中,所述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位于所述连接梁(13)的同一侧;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取物钩(21)和所述第二取物钩(22)之间的间距大小的调整装置(30),所述调整装置(30)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11)上并具有与所述第一车体(11)卡接配合的止挡部,所述调整装置(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体(12)螺纹连接,以通过旋拧所述调整装置(30)来调整所述第一车体(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车体(12)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杨唐双双闫万勤张锋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