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车及其厢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260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05:46
一种厢式车及其厢体,所述厢式车厢体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和后门框总成;所述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所述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重轻,结构简单,制作过程工作量小,生产周期短,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生产效率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厢式车及其厢体,所述厢式车厢体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和后门框总成;所述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所述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本技术自重轻,结构简单,制作过程工作量小,生产周期短,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生产效率高。【专利说明】厢式车及其厢体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厢式车及其厢体。
技术介绍
传统厢式车的厢体主要由六大片结构组成:前墙、左右侧墙、顶盖、后门和底架,材质一般采用钢、木或钢塑复合板,厢体自重大,在车辆整备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厢体本身重量大,载货量小,运输效率低。厢体各大片总成之间要么采用焊接连接,要么采用螺栓铆钉连接,并且顶盖与侧墙的连接需要有顶侧梁,顶盖与前墙的连接需要有顶前梁,前墙与侧墙的连接需要有前角柱,整体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厢式车及其厢体结构,解决现行厢式车厢体自重大、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程量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厢式车厢体,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和后门框总成;所述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所述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其中,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分别单独一体成型,侧墙、前墙与顶盖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其中,所述前墙包括前墙本体、从前墙本体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上端接口和从前墙本体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边接口 ;所述侧墙包括侧墙本体和从侧墙本体上端垂直于所述侧墙本体向外凸伸的第二上端接口 ;所述侧墙本体前端面粘接于所述侧边接口上,所述顶盖搭接于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第二上端接口上并粘接固定。其中,所述第一上端接口和所述侧边接口的厚度均小于所述前墙本体厚度,第一上端接口下端面与前墙本体内壁面平齐,侧边接口的外壁面与前墙本体的外壁面平齐。其中,所述侧墙、前墙和顶盖整体一体成型。其中,所述厢式车厢体还包括边梁,所述边梁设置于所述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处,边梁的上端与所述侧墙和所述前墙粘接固定,边梁下端与所述底架总成相连接。其中,所述边梁包括边梁本体、从边梁本体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一凸缘和从边梁本体另一侧向外凸伸出的第二凸缘;所述边梁本体上于所述第二凸缘一侧还设有加强筋;所述边梁本体与所述侧墙或所述前墙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侧墙或前墙的下端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底架总成连接。其中,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沿顶盖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加强筋在沿所述顶盖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其中,所述侧墙上还设有导轨固货装置,所述导轨固货装置粘接固定于侧墙的内壁面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厢式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厢式车厢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前墙、顶盖和侧墙,在满足法规和使用的条件下,厢体自重比传统的厢式车能够轻1吨以上,前墙、侧墙、顶盖能够用模具一体成型,取消了顶侧梁、前顶梁、包角件等传统的厢式车零部件,有效解决了现行厢式车厢体自重大、结构复杂、制作过程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不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等问题,采用本技术厢式车厢体的厢式车具有自重轻、结构简单、制作过程工作量小、生产周期短、能用模具快速成型、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厢式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前墙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侧墙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侧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顶盖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前墙与边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图9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厢式车厢体中侧墙与边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底盘;2、厢体;3、侧护栏;4、上翻门;5、尾板;21、底架总成;22、前墙;221、前墙本体;222、第一上端接口 ;223、侧边接口 ;23、顶盖;231、加强筋;24、右侧墙;241、侧墙本体;242、第二上端接口 ;25、左侧墙;26、后门框总成;27、导轨固货装置;28、边梁;281、边梁本体;282、第一凸缘;283、第二凸缘;284、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厢式车,其后端的主要结构件包括底盘1、安装于底盘1上的厢体2、位于底盘1两侧的侧护栏3、安装于厢体2后端的上翻门4和安装于厢式车尾部的尾板5,其中,厢体2为本技术的主要改进点,以下具体介绍。请参阅图2,本技术的厢式车厢体2大致包括底架总成21、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和后门框总成26。其中,右侧墙24与左侧墙25相对设置,两者相互平行;前墙22连接两侧墙24、25的前端,顶盖23盖设于右侧墙24、左侧墙25和前墙22的上端。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本技术将该盒状结构定义为厢盖总成,厢盖总成的下端开口扣合于底架总成21上并与底架总成21相连接,后门框总成26通过结构胶粘接于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模具制作成型,本实施例中,该四个构件分别单独一体成型,而后通过结构胶粘接固定构成,相比于传统厢式车的厢体结构,本技术的厢体结构中无需采用顶侧梁、前顶梁和包角件,结构简单。在其他实施例中,前墙22、顶盖23、右侧墙24、左侧墙25还可以直接用大模具一体成型,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结构。参阅图3和图4,前墙22包括前墙本体221、从前墙本体221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上端接口 222和从前墙本体221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边接口 223,该第一上端接口222用于与顶盖23粘接,侧边接口 223则分别用于与左侧墙25和右侧墙24粘接。前墙本体221上端设有半径为100mm的圆角,第一上端接口 222即从圆角处水平向外延伸。第一上端接口 222和两侧边接口 223的厚度均小于前墙本体221厚度,第一上端接口 222下端面与前墙本体221内壁面平齐,侧边接口 223的外壁面与前墙本体221的外壁面平齐。参阅图5,右侧墙24包括侧墙本体241和从侧墙本体241上端垂直于侧墙本体241向外凸伸的第二上端接口 242,该第二上端接口 2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厢式车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总成;厢盖总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盖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上端的顶盖,所述侧墙、前墙与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侧墙、前墙与顶盖整体构成一后端与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下端开口扣合于所述底架总成上并与底架总成相连接;后门框总成,连接于所述厢盖总成的后端开口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作伟林万千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