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厢式车及其车厢体,车厢体包括:下厢体、顶盖、以及升降装置。下厢体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和四个立设在底壁四周的厢体侧壁,底壁和厢体侧壁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顶盖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和连接在顶板四周下方的顶盖侧壁,顶盖覆盖在下厢体的上方以封闭下厢体的开口,且顶盖侧壁位于厢体侧壁的外周。升降装置与顶盖相连,以带动所述顶盖沿上下方向远离或靠近所述下厢体,进而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厢式车的顶盖设计成可升降式结构,满足了不同尺寸高度的货物的装载要求,且顶盖侧壁在厢体侧壁的外周并覆盖下厢体,有效地阻隔了雨水,防止顶盖提升时出现雨水溅入车厢体的情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货物运输工具,特别涉及车厢体。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化物流的发展,货物运输的安全、快捷要求越来越高,散装货物的运输逐渐向厢式车方向发展。现有的厢式车包括车底架以及设置于车底架上的车厢体。由于货物的种类不同,体积大小各不相同,货物对厢式车的车厢体的高度要求各不相同。有些货物重量轻体积大,在车厢内所占高度高,这些货物适合装载在较高的车厢体内;有些货物重量大体积小,在车厢体内所占高度低,这些货物适合装载在高度低的车厢体内从而减小厢式车行驶中的阻力,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顶部可升降的车厢体及厢式车。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厢体,其包括下厢体以及顶盖。所述下厢体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和四个立设在所述底壁四周的厢体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厢体侧壁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所述顶盖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和连接在所述顶板四周下方的四个顶盖侧壁,所述顶盖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厢体的顶部以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且所述顶盖侧壁位于所述厢体侧壁的外周以覆盖所述下厢体。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厢体侧壁包括:厢体下侧壁和连接在所述厢体下侧壁顶部的厢体上侧壁,四个厢体上侧壁的外表面均具有向内凹入的凹部,四个顶盖侧壁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伸入所述凹部内的挡止件,所述挡止件可在所述凹部内上下滑动而将所述顶盖与所述下厢体滑动扣接在一起。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顶盖侧壁的外表面平齐。在优选方案中,四个厢体上侧壁外表面的凹部合围成环绕下厢体周向的滑槽,四个顶盖侧壁内表面的挡止件合围成环绕顶盖周向的框架,所述框架可沿着所述滑槽上下滑动。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挡止件为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内面的方形横梁。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挡止件为折板,包括:第一折边和垂直于第一折边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折边连接在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面并向内伸出于所述顶盖侧壁的底面。在优选方案中,所述厢体上侧壁包括:上侧壁本体和连接在所述上侧壁本体顶部的水平设置的上侧壁顶横梁,四个厢体上侧壁的上侧壁顶横梁围成一四方形的框架。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本体包括:一连接在所述上侧壁顶横梁底部的上侧壁中横梁和一连接在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底部的上侧壁底横梁,所述上侧壁顶横梁和所述上侧壁底横梁均向外伸出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并与所述上侧壁中横梁的外侧面围成所述凹部。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底横梁通过一连接板条与所述厢体下侧壁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板条连接在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表面且所述连接板条的顶部连接在所述上侧壁底横梁的底部。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中横梁包括用以连接第一横梁的上翼板、用以连接第二横梁的下翼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之间的腹板。在优选方案中,所述上侧壁本体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腹板、由第一腹板顶端向内延伸而成的上翼板、由第一腹板底端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二腹板以及由所述第二腹板的外端向下延伸而成的下翼板;所述上侧壁顶横梁连接在所述上翼板的顶面且向外伸出于上翼板,所述厢体下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腹板和所述下翼板连接,且所述第二腹板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顶面,所述下翼板位于所述厢体下侧壁的外侧面;所述上侧壁顶横梁、所述第一腹板的外侧面以及所述第二腹板围成所述凹部。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厢式车,其包括上述的车厢体。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一、通过将厢式车的顶盖设计成可相对于下厢体上下滑动的结构,使得顶盖可借助外力而升降,满足了不同尺寸高度的货物的装载要求,使得尺寸小的货物可以装载在高度低的车厢体内,从而减小厢式车行驶中的阻力,节约能源; 二、将可升降的顶盖侧壁设计在厢体侧壁的外周并覆盖下厢体,有效地阻隔了雨水,防止出现顶盖提升时雨水溅入车厢体的情形; 三、通过下厢体的凹部与顶盖的挡止件配合而将顶盖与下厢体滑动扣接在一起,使得顶盖与下厢体的连接位置形成空间迂回结构,防止雨水经由顶盖与下厢体间的间隙而进入车厢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防雨防水性能,确保了货物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厢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厢体在其顶盖降下时的状态图。图4是图1所示的厢体在其顶盖升起时的状态图。图5是图1所示的下厢体和顶盖在相连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顶盖和升降装置在相连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的升降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7在B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下厢体和顶盖在相连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升降装置的横向剖视图。图12是图10所示的升降装置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下厢体;11、底壁;12、厢体侧壁;121、厢体下侧壁;122、厢体上侧壁;123、凹部;124、上侧壁本体;1240、上侧壁中横梁;1241、上侧壁底横梁;1242、上翼板;1243、连接板条;1244、下翼板;1246、腹板;1246a、第一腹板;1246b、第二腹板;126、上侧壁顶横梁;123、凹部;13、容置腔;2、顶盖;21、顶板;22、顶盖侧壁;221、挡止件;2211、第一折边;2212、第二折边;3、升降装置;31、升降单元;311、导套;3111、立柱底板;3112、槽形立柱;3113、通道;3114、安装板;3114a、安装部;3114b、延伸部;3115、导向板;3115a、固定部;3115b、导向部;3116、滑槽;312、滑动立柱;3121、上滑动立柱;3122、下滑动立柱;3123、铰接结构;3123a、上铰接座;3123b、下铰接座;3123c、铰接轴;313、托盘;314、立柱连接板;315、立柱顶封板;316、定位插销;317、弹簧卡;32、驱动装置;321、油缸;322、主动齿轮箱;3221、摇摆;323、324、325、从动齿轮箱;326、连杆;327、丝杆螺母副;3271、螺母;3272、丝杆。【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厢式车包括:车架以及设置于车架上的车厢体。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车厢体,以下将结合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车厢体的结构。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厢体包括:扣接在一起的下厢体1和顶盖2,以及升降装置30参阅图1和图2,下厢体1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11和四个立设在底壁11四周的厢体侧壁12,底壁11和厢体侧壁12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13。参阅图5,厢体侧壁12包括:厢体下侧壁121和连接在厢体下侧壁121顶部的厢体上侧壁122,厢体上侧壁122具有一向内凹入的凹部123,厢体下侧壁121的外表面与顶盖侧壁22的外表面平齐。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的内外概念是以车厢体为参照物,即“向内”为朝向车厢体内部,“向外”为朝向车厢体外部。厢体上侧壁122包括:上侧壁本体124和连接在上侧壁本体124顶部的水平设置的上侧壁顶横梁126,四个厢体上侧壁122的上侧壁顶横梁126围成一四方形的框架。上侧壁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厢体,包括:一长方形的底壁和四个立设在所述底壁四周的厢体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厢体侧壁合围成上方开口的容置腔;以及,顶盖,包括一长方形的顶板和连接在所述顶板四周下方的四个顶盖侧壁,所述顶盖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厢体的顶部以适应于装载不同高度的货物,且所述顶盖侧壁位于所述厢体侧壁的外周以覆盖所述下厢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邬世锋,梁清强,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