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及铁路货车,所述脚蹬呈梯子状,所述脚蹬由至少两个U形的脚蹬体首尾连接形成,其中位于上方的脚蹬体为上脚蹬体,位于下方的脚蹬体为下脚蹬体,所述上脚蹬体封闭端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可拆卸地连接。脚蹬体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车体维修过程中,将转向架从车体上卸下来时,为了避免脚蹬体与转向架干涉,可将下部的脚蹬体拆卸下来,不必通过架车机来抬高车体来解决上述问题,车体维修方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及铁路货车
本技术涉及铁路货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及铁路货车。
技术介绍
现有铁路货车用的脚蹬均为整体焊接结构,如图1所示,脚蹬由上脚蹬体I和下脚蹬体2焊接构成,上脚蹬体I两端焊接在安装座3 —端,安装座3另一端焊接在车体4端部,脚蹬本身结构固定,车辆进入检修车间进行大修时,需要将转向架从车体上拆卸下来并推出来,以进行分解检查和修理,由于很多脚蹬设置在车辆端部,为避免脚蹬与转向架干涉,需将车体架得很高,检修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及铁路货车,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便于维修。本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货车活动脚蹬,所述脚蹬呈梯子状,所述脚蹬由至少两个U形的脚蹬体首尾连接形成,其中位于上方的脚蹬体为上脚蹬体,位于下方的脚蹬体为下脚蹬体,所述上脚蹬体封闭端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可拆卸地连接。作为上述一种实施例,所述上脚蹬体的封闭端位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内,所述上脚蹬体两侧边与所述下脚蹬体两侧边可拆卸地连接。具体有以下两种优选方式:第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上脚蹬体两侧边近封闭端处均设有两个圆形安装孔,该两个圆形安装孔均沿所述上脚蹬体侧边的高度方向排列;所述下脚蹬体两侧边分别设有一个长形安装孔,所述长形安装孔沿所述下脚蹬体侧边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圆形安装孔与所述长形安装孔之间通过螺栓组件连接。第二种优选方式,所述上脚蹬体两侧边近封闭端处均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该两个第一安装孔均沿所述上脚蹬体侧边的高度方向排列;所述下脚蹬体两侧边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均沿所述下脚蹬体侧边的高度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间距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间距相等;所述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组件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均为圆形。作为上述另一种实施例,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上脚蹬体的底边可拆卸地连接。本技术提供的铁路货车活动脚蹬,脚蹬体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车体维修过程中,将转向架从车体上卸下来时,为了避免脚蹬体与转向架干涉,可将下部的脚蹬体拆卸下来,不必通过架车机来抬高车体来解决上述问题,车体维修方便。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铁路货车,包括车体和通过安装座安装在所述车体端部的脚蹬,所述安装座一端固定在车体上,所述安装座另一端相对所述车体向外悬伸,所述安装座向外悬伸的一端与所述脚蹬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脚蹬底部向下悬伸,所述脚蹬为上述的铁路货车活动脚蹬,所述上脚蹬体开口端与所述安装座向外悬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的铁路货车,当车辆正常使用时,上脚蹬体与下脚蹬体连接,整体较长,便于使用;当车辆进入检修车间进行检修时,可将上脚蹬体与下脚蹬体拆开,这样仅仅剩下上脚蹬体固定在安装座上,大大减小了脚蹬的长度,采用架车机将车体升高架起,退出转向架,架车机不需要将车体架的太高,便于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活动脚蹬与安装座的装配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活动脚蹬与安装座的装配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活动脚蹬与安装座的装配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活动脚蹬与安装座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货车活动脚蹬,脚蹬呈梯子状,脚蹬由至少两个U形的脚蹬体首尾连接形成,其中位于上方的脚蹬体为上脚蹬体I,位于下方的脚蹬体为下脚蹬体2,上脚蹬体封闭端11与下脚蹬体开口端22可拆卸地连接。作为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脚蹬体封闭端11与下脚蹬体开口端22之间通过螺栓组件10连接。本技术提供的铁路货车活动脚蹬,上脚蹬体I与下脚蹬体2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车体维修过程中,将转向架从车体上卸下来时,为了避免脚蹬体与转向架干涉,可将下部的脚蹬体拆卸下来,不必通过架车机抬高车体来解决上述问题,车体维修方便。本实施例中给出的是两个脚蹬体的结构,当脚蹬体为三个以上时,结构相同,相邻两脚蹬体中位于下方的脚蹬体开口端与位于上方的脚蹬体封闭端可拆卸连接,车辆维修时,可有选择地将脚蹬体之间拆卸下来。这里的可拆卸连接是通过螺栓连接。具体连接结构给出下面两种实施例。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一种具体方式,如图3-5所示,上脚蹬体封闭端11位于下脚蹬体开口端22内,上脚蹬体两侧边13与下脚蹬体两侧边23可拆卸地连接。具体有以下两种优选方式:实施例二如图3、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上脚蹬体两侧边13近封闭端处均设有两个圆形安装孔14,该两个圆形安装孔14均沿上脚蹬体两侧边13的高度方向排列;下脚蹬体两侧边23分别设有一个长形安装孔24,长形安装孔24沿下脚蹬体两侧边23的高度方向设置,圆形安装孔14与长形安装孔之间通过螺栓组件10连接。车辆正常行驶时,下脚蹬体长形安装孔24的顶部与两个圆形安装孔14配合并通过螺栓组件连接;车辆维修时,拧松连接两个脚蹬体的螺母,将下脚蹬体上移一段距离,使得长形安装孔24底部与两个圆形安装孔14配合,再将两侧的螺母拧紧,采用架车机将车体架起,推出转向架,此时的架车位置高度便远低于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焊接脚蹬时架车机的位置高度,方便了车体的维修。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上脚蹬体两侧边13近封闭端处均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5,该两个第一安装孔15均沿上脚蹬体两侧边13的高度方向排列;下脚蹬体两侧边23上设有至少四个第二安装孔25,第二安装孔25均沿下脚蹬体两侧边23的高度方向排列,其中两个第二安装孔25位于下脚蹬体顶部,另外两个第二安装孔25位于下脚蹬体底部,且位于下脚蹬体顶部的两个第二安装孔25的孔间距和位于下脚蹬体底部的两个第二安装孔25的孔间距均与第一安装孔15的孔间距相等;第一安装孔15与第二安装孔25通过螺栓组件连接。其中,第一安装孔15与第二安装孔25均为圆形。车辆正常行驶时,下脚蹬体顶部的两个第二安装孔25与两个第一安装孔15配合并通过螺栓组件连接;车辆维修时,拧松连接两个脚蹬体的螺母,将下脚蹬体上移一段距离,使得下脚蹬体底部的两个第二安装孔25与两个第一安装孔15配合,再将两侧的螺母拧紧,采用架车机将车体架起,推出转向架,此时的架车位置高度便远低于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焊接脚蹬时架车机的位置高度,方便了车体的维修。实施例四如图6所不,作为实施例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下脚瞪体开口端22具有翻边20,翻边20与上脚蹬体底边12可拆卸地连接。翻边20可相对下脚蹬体开口端22向内翻折形成,也可以相对下脚蹬体开口端22向外翻折形成。本实施例中相对下脚蹬体开口端22翻边20向外翻折。车辆正常行驶时,将下脚蹬体上的翻边20与上脚蹬体底边12之间通过螺栓组件连接;车体维修过程中,将转向架从车体上卸下来时,为了避免脚蹬体与转向架干涉,可将螺母拧松,将下脚蹬体从上脚蹬体上拆卸下来,不必通过架车机来抬高车体来解决上述问题,车体维修方便。实施例五如图2-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铁路货车,包括车体和通过安装座3安装在车体端部的脚蹬,安装座一端31固定在车体上,安装座另一端32相对车体向外悬伸,安装座向外悬伸的一端与脚蹬顶部固定连接,脚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所述脚蹬呈梯子状,所述脚蹬由至少两个U形的脚蹬体首尾连接形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位于上方的脚蹬体为上脚蹬体,位于下方的脚蹬体为下脚蹬体,所述上脚蹬体封闭端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上脚蹬体的封闭端位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内,所述上脚蹬体两侧边与所述下脚蹬体两侧边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上脚蹬体封闭端的底边可拆卸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所述脚蹬呈梯子状,所述脚蹬由至少两个U形的脚蹬体首尾连接形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位于上方的脚蹬体为上脚蹬体,位于下方的脚蹬体为下脚蹬体,所述上脚蹬体封闭端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上脚蹬体的封闭端位于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内,所述上脚蹬体两侧边与所述下脚蹬体两侧边可拆卸地连接; 或者,所述下脚蹬体开口端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上脚蹬体封闭端的底边可拆卸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货车用活动脚蹬,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脚蹬体两侧边靠近封闭端处均设有两个圆形安装孔,该两个圆形安装孔均沿所述上脚蹬体侧边的高度方向排列;所述下脚蹬体两侧边分别设有一个长条形安装孔,所述长条形安装孔沿所述下脚蹬体侧边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圆形安装孔与所述长条形安装孔之间通过螺栓组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俊峰,郑和平,赵建,张维,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