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91738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30 2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抑制滚动阻力以及胎肩部磨损。充气轮胎(1)具有: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7)的胎面(2)、胎侧(3)、沿着胎面(2)及胎侧(3)的内侧的胎体(5)、以及与胎体层叠的带束层(6),利用算式Tg(y)=A-a×Ct(y)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17)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面的厚度分布Tg(y),A表示胎面胎冠中央处的胎面的厚度,Ct(y)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到带束层的端部为止的胎面表面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的分布,a是从0.10以上且0.35以下的范围中选择的系数,利用算式Cc(y)=(1-a)×Ct(y)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17)对应位置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体(5)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的分布C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轮胎的滚动阻力会对车辆的行驶性能、燃料消耗率等造成不良影响。滚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伴随着轮胎的转动的、由滞后损失引起的阻力、空气阻力、来自路面的摩擦阻力等,其中,滞后损失是因轮胎的由橡胶、帘线构成的构成部件的反复变形而产生的。这些阻力中的主要因素是基于轮胎构成部件的滞后损失的阻力。因此,以往采用用于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的各种方法。作为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是对行驶时所产生的变形较大、且橡胶的使用量较多的胎面,使用能量损失较少的橡胶。然而在该方法中,有可能使轮胎的抓地性能受损。尤其存在湿地时的抓地性能下降的问题。作为其它方法,采用降低所使用的轮辋的凸缘高度的方法。由此当将轮胎组装于轮辋时,胎侧的变形区域被扩大,从而抑制胎面区域的变形动作。然而,当采用该方法时,需要使轮辋的凸缘部分形成为特殊的形状。因此存在这样的产品难以在市场上普及的问题。还已知如下方法:将轮胎内压设定为高于通常的内压,由此减少轮胎在加载载荷时的变形。然而在该方法中,有可能使轮胎的弹性系数上升,导致振动衰减不良,从而使得乘坐舒适性变差。根据日本特开昭57-87704号公报可知:由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带束层的反复弯曲变形而引起的内部损失会对轮胎的滚动阻力造成较大影响,并且由于使胎面的表面形状与带束层的配置形状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而能够降低上述内部损失。在该技术中,作为对滚动阻力产生影响的轮胎构造方面的参数,采用加载有载荷的轮胎的胎面表面的顶点位置以及带束层表面的顶点位置的凹进尺寸(朝向径向内侧的位移量)。在该技术中,未考虑轮胎在宽广范围内的定位(alignment)。另外,在日本特开平06-199105号公报中提出有用于抑制胎面的胎肩部的不均匀磨损的子午线轮胎的构成。该轮胎的构造,根据带束层宽度方向的外端附近的规定范围内的胎面表面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有时也称作外倾量)与带束层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胎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以及带束层的宽度方向有效区域的尺寸之间的各关系来规定。然而,在该技术中也未考虑轮胎在宽广范围内的定位。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8770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6-199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这样的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降低滚动阻力并且能够抑制胎肩部的磨损。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具有:胎面,其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胎侧,其从上述胎面的轮胎轴向的两端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胎体,其沿着胎面和胎侧的内侧配设;以及带束层,其在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与胎体层叠,利用下述算式(1)来表示胎面的厚度分布Tg(y),该胎面是指:在用包括轮胎的轴的平面所剖切的截面中,从赤道位置亦即胎面胎冠中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面,Tg(y)=A-a×Ct(y)...(1)上述A是胎面胎冠中央处的胎面的厚度,上述Ct(y)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到带束层的端部的胎面表面的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的分布,上述a是从0.10以上且0.35以下的范围中选择的系数,在轮胎的上述截面中,利用下述算式(2)表示胎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的分布Cc(y),该胎体是指:从胎面胎冠中央对应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体,Cc(y)=(1-a)×Ct(y)...(2)。优选地,上述带束层层叠有一层或两层以上,宽度最窄的带束层的端部位置处的胎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Cc为4.0mm以上且6.1mm以下。优选地,上述带束层层叠有一层或两层以上,从宽度最窄的带束层的端部向轮胎轴向外侧间隔10mm的位置处的胎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Cc为8.6mm以上且11.0mm以下。优选地,上述带束层层叠有一层或两层以上,越过宽度最窄的带束层的端部直至向轮胎轴向外侧间隔10mm的位置为止,上述系数a被设为小于0.30,从宽度最窄的带束层的端部起在轮胎轴向内侧,上述系数a被设为0.30以上。优选地,越过宽度最窄的带束层的端部直至向轮胎轴向外侧间隔10mm的位置为止,上述系数a被设为0.15以上且小于0.30。优选地,上述带束层包括互相层叠的宽度不同的两层带束层,在从宽度窄的带束层露出的宽度宽的带束层的部分亦即阶梯部层叠有束带层,上述束带层由帘线和贴胶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气轮胎,无需变更胎面胶的材质且无需使用具有特殊形状的轮辋等,利用物理量来规定胎面等的结构,由此能够降低滚动阻力且能够抑制胎肩部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以包括该充气轮胎的中心轴的面进行剖切后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对图1的轮胎加载载荷时的变形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3是概略表示图1的轮胎的胎面与胎体的形状及构造的剖视图。图4(a)是概略表示轮胎的胎体的配设形状与胎面表面的对应情况的剖视图,图4(b)是概略表示图4(a)所示的轮胎的无负载时胎体的配设形状与负载时该胎体发生位移后的形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轮胎;2…胎面;3…胎侧;4…胎圈;5…胎体;6…带束层;7…胎面表面;8…沟;10…胎圈芯;11…三角胶;12…胎体帘布层;13…内层带束层;14…外层带束层;15…胎肩部;16…宽幅带束层的端部位置;17…胎冠中央;18…窄幅带束层的端部位置;19…从窄幅带束层的端部位置朝外侧间隔10mm的位置;20…阶梯部;Cc…胎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CL…胎面中央线;Ct…胎面表面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EQ…赤道面;M…弯曲力矩;Tg…胎面的轮胎径向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适宜的附图并基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一部分的沿子午线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在图1中,上下方向为轮胎径向(以下,也简称作径向),左右方向为轮胎轴向(以下,也简称作轴向),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轮胎周向(以下,也简称作周向)。该轮胎1关于图1中的中心线CL大致呈左右对称的形状。该中心线CL也称作胎面中央线,表示轮胎1的赤道面EQ。该轮胎1具备胎面2、胎侧3、胎圈4、胎体5以及带束层6。该轮胎1是无内胎型轮胎。胎面2由耐磨损性优异的交联橡胶形成。胎面2具备胎面表面7。在沿轮胎1的子午线方向剖切的截面中,胎面表面7呈凸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该胎面表面7与路面接触。在胎面表面7刻设有多条沿周向延伸的沟8。通过该沟8而形成了胎面花纹。胎面2的轮胎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部分被称作胎肩部15。胎侧3从胎面2的端部朝径向的大致内侧延伸。该胎侧3由交联橡胶形成。如图1所示,胎圈4位于比胎侧3更靠径向大致内侧的位置。胎圈4具备胎圈芯10和从该胎圈芯10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三角胶11。胎圈芯10沿轮胎的周向呈环状。胎圈芯10由非伸缩性金属线卷绕而成。典型地,胎圈芯10使用不锈钢制的金属线。三角胶11朝向径向外侧形成为尖细状。三角胶11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形成。胎体5由胎体帘布层12形成。胎体帘布层12架设于两侧的胎圈4之间,并且沿着胎面2及胎侧3的内侧。胎体帘布层12绕胎圈芯10而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虽未图示,但胎体帘布层12由并排的多条帘线和贴胶形成。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EQ(CL)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通常为70°至90°。换言之,该胎体5具有子午线构造。带束层6位于胎体5的径向外侧。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胎面,其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胎侧,其从上述胎面的轮胎轴向的两端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胎体,其沿着胎面和胎侧的内侧配设;以及带束层,其在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与胎体层叠,利用下述算式(1)来表示胎面的厚度分布Tg(y),该胎面是指:在用包括轮胎的轴的平面所剖切的截面中,从赤道位置亦即胎面胎冠中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面,Tg(y)=A?a×Ct(y)???...(1)上述A是胎面胎冠中央处的胎面的厚度,上述Ct(y)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到带束层的端部的胎面表面的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的分布,上述a是从0.10以上且0.35以下的范围中选择的系数,在轮胎的上述截面中,利用下述算式(2)表示胎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移量的分布Cc(y),该胎体是指:从胎面胎冠中央对应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体,Cc(y)=(1?a)×Ct(y)??...(2)。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4.12 JP 2012-090644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胎面,其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胎侧,其从上述胎面的轮胎轴向的两端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胎体,其沿着胎面和胎侧的内侧配设;以及带束层,其在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与胎体层叠,利用下述算式(1)来表示在用包括轮胎的轴的平面所剖切的截面中,从赤道位置亦即胎面胎冠中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y处的胎面的轮胎径向的厚度Tg(y),Tg(y)=A-a×Ct(y)…(1)上述A是胎面胎冠中央处的胎面的轮胎径向的厚度,上述Ct(y)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到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y处的胎面表面的外倾量,上述a是从0.10以上且0.35以下的范围中选择的系数,在轮胎的上述截面中,利用下述算式(2)表示从胎面胎冠中央对应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y处的胎体的外倾量,Cc(y)=(1-a)×Ct(y)…(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带束层层叠有一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一夫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