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43089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生产用工装。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包括底层底架,所述底层底架设有行走轮,所述底层底架上设有至少两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所述后副车架支撑结构包括支撑臂和设置在支撑壁顶端的定位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放转运方便的防护效果好的转运效率高的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解决了后副车架储运过程中后副车架彼此之间、后副车架同运输车之间会产生磕碰损伤变形的问题和取放运转不便、影响总装装配、导致工人的劳动量大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用工装,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
技术介绍
后副车架总成属于汽车底盘部分,和汽车上多处零部件存在装配关系,所以对后副车架总成的保护至关重要。在中国专利号为2010201058609、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10月13日、名称为“一种汽车后副车架”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后副车架,后副车架包括杆状本体,在本体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后托臂支架总成。目前国内的汽车总装厂以及总装试制车间,由于缺少专用的储运后副车架的工装,后副车架通过层叠的方式堆码在一起,转运后副车架到工位上时是通过推车来完成的。在中国专利号为ZL2007201697494,名称为“工具车”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转运后副车架的工具车,该工具车包括行走轮、底架和设置在底架上的车斗,通过层叠堆积的方式将后副车架放置在车斗内进行转运。故现有的汽车生产过程中,后副车架摆放运输时存在以下不足:后副车架彼此之间、后副车架同运输车之间会产生磕碰损伤、变形,使得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取放、运转时不便、影响总装装配、导致工人的劳动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放转运方便的防护效果好的转运效率高的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解决了后副车架储运过程中后副车架彼此之间、后副车架同运输车之间会产生磕碰损伤变形的问题和取放运转不便、影响总装装配、导致工人的劳动量大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包括底层底架,所述底层底架设有行走轮,所述底层底架上设有至少两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所述后副车架支撑结构包括支撑臂和设置在支撑壁顶端的定位槽。使用过程中,将后副车架一一对应地放置在各对后 副车架支撑结构上,每一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中的两根支撑臂支撑在后副车架主体的两端,定位槽将主体的两端限位住,起到防止储运过程中后副车架产生移动而德碰到一起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槽内设有防护垫。对后副车架总成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防止定位槽碰伤后副车架。作为优选,所述防护垫包括侧壁,所述侧壁通过弹簧支撑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侧壁的上端设有导入面。将后副车架放入到定位槽内时,后副车架主体沿着导入面滑入定位槽,主体挤压侧壁、侧壁挤压弹簧而使得弹簧收缩储能,弹簧对侧壁产生反作用力而使得侧壁抵紧在主体上,使得本技术移动而产生晃动时,后副车架不会产生晃动,对后副车架的固定效果好,后副车架不容易产生损伤。作为优选,所述底层底架上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搁置有上层底架,所述上层底架上侧上设有至少两对所述后副车架支撑结构,所述上层底架下侧上设有所述行走轮。使用过程中,将上层底架从支撑架上取下通过行走轮支撑在地面上,将后副车架搁置在后副车架支撑结构上后再将上层底架搁置到支撑架上来进行后副车架的存放,叠加存放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省空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要取下上层支撑底架上的后副车架时,先将上侧底架从支撑架上取下后再将后副车架取下。上层支撑底架能够通过其上的行走轮单独移动,也可以搁置在支撑架上随同下层底架一起移动,移动时方便、适应性好。作为优选,所述上层底架和支撑架的连接处设有若干组支撑限位机构,所述上层底架通过所述支撑限位机构支撑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限位机构包括支撑孔和可拔插地连接在支撑孔内的支撑头,所述支撑孔和支撑头二者、一者同所述上层底架固接在一起、另一者同所述支撑架固接在一起。上层底架搁置在支撑架上时不会产生因移动而掉落的现象。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孔为喇叭形。将支撑头插到支撑孔内时方便。作为优选,所述上层底架设有两个供叉车的一对叉一一对应插入用的挂槽。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叉车将叉插入到挂槽内的方式将上层底架叠到支撑架上,提高了使用时的方便性。作为优选,位于所述上层底架上的每一对所述后副车架支撑结构中的两根支撑臂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两个挂槽上。抬起上 层底架时,上侧底架上的后副车架的重量作用在叉车的叉上、挂槽同上层底架的连接处只需承受上层底架和行走轮的重量,挂槽和上层底架之间不容易产生脱离现象。作为优选,所述上层底架上设有单侧敞开的护栏。设置护栏,能够防止放在上层底架上的后副车架被磕碰到,而护栏设计为单侧开口的结构形式,使用时将后副车架向上抬起而超出位于上层底架上的定位槽,然后从护栏的开口层将后副车架取出,从上层底架上取出后副车架时方便省力。作为优选,所述行走轮包括单向轮和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上设有刹车。移动本技术时转向方便;设置刹车,停止本技术时方便。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设置多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单次能够同时转运多个后副车架,储运效率高;储运过程中后副车架是通过后副车架支撑结构以悬挂的方式固定在底架上的,将后副车架放置到车上和从车上取下时方便、轻松、省力;设置定位槽对后副车架进行固定,后副车架彼此不会移动到一起,彼此之间不产生磕碰,安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后副车架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中的后副车架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中后副车架支撑结构支撑住后副车架时的示意图。图中:底层底架I,下左排行走轮21,下右排行走轮22,上左排行走轮23,上右排行走轮24,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支撑臂31,定位槽32,防护垫33,前侧壁331,底壁332,后侧壁333,导入面334,螺栓34,弹簧35,支撑架4,上层底架5,挂槽51,护栏52,下刹车61,上刹车62,支撑限位机构7,支撑孔71,支撑头72,后副车架本体81,后托臂支架总成8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包括底层底架I。底层底架I设有下左排行走轮21和下右排行走轮22。下左排行走轮21由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行走轮构成。构成下左排行走轮21的行走轮为万向轮。下左排行走轮21中的行走轮上设有下刹车61。下右排行走轮22由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行走轮构成。下右排行走轮22中的行走轮为单向轮。底层底架I上设有三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三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沿前后方向分布。每一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中的两个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沿左右方向分布。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包括支撑臂31和设置在支撑壁顶端的定位槽32。底层底架I上还设有支撑架4。支撑架4由四根立杆和两个横杆构成,四根立杆位于位于底层底架I的四个角上。支撑架4上端搁置有上层底架5。上层底架5的下侧上固接四个开口朝下的支撑孔71。支撑孔71为喇叭形。支撑架4中的四根竖杆的上端部上各设有一个支撑头72。支撑头72同构成支撑架4的竖杆为一体结构。四个支撑头72 —一对应地插接在四个支撑孔71内。一个支撑孔71和一个支撑头72构成一组支撑限位机构7。上层底架5通过支撑限位机构7支撑在支撑架4上。上层底架5下侧上设有上左排行走轮23和上右排行走轮24。上左排行走轮23由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行走轮构成。构成上左排行走轮23的行走轮为万向轮。上左排行走轮23中的行走轮上设有上刹车62。上右排行走轮24由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行走轮构成。上右排行走轮24中的行走轮为单向轮。上层底架5的上侧上设有三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三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沿前后方向分布。每一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中的两个后副车架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储运车,包括底层底架(1),所述底层底架(1)设有行走轮(21、2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底架(1)上设有至少两对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所述后副车架支撑结构(3)包括支撑臂(31)和设置在支撑壁顶端的定位槽(3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传华李修宇魏宪波李功赋马芳武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