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纳米硫化铜钆粉体和含纳米硫化铜钆的薄膜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55027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纳米硫化铜钆粉体和含纳米硫化铜钆的薄膜成分及制备方法。纳米粉体为立方尖晶石结构CuGd2S4。该粉体通过超声雾化法制得。将硫化铜/硫化钆混合溶液与硫化钠溶液进行接触反应,生成CuGd2S4。粉体经过湿磨与干磨等粉体处理,然后分散于十六烷甲基溴化铵溶液中,再与聚乙烯醇粘稠液混合,得到粘稠状液体用浸沾法涂覆洁净的玻璃与涤纶衬底表面上,制得支撑与无支撑厚膜。超声喷雾法铜钆与硫反应充分、速度快、产率高、颗粒度均匀。得到的含CuGd2S4纳米粒子的薄膜对近红外太阳光的吸收强。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合成效率高、可望用于太阳能热屏蔽的近红外吸收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隔热材料,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太阳能隔热材料主要有热反射玻璃和低辐射玻璃,其具有有效地隔离近红外光线,同时具有高的可见光透过性能。热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形成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薄膜,其对近红外太阳光的高反射达到隔热目的,但对可见光的高反射易造成光污染。低辐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沉积电介质层、阻挡层和纳米金属层等,通过高反室内热物体所辐射的中远红外线来达到隔热的效果,如公开号为CN102092960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则是介质层_阻挡层-银层-过渡层-阻挡层-介质层-玻璃;多层沉积昂贵的大型设备,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公开号为CN1745149A的专利技术专利,则公开了用复合钨氧化物纳米粉体为主材,与树脂或玻璃为介质,形成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效应来实现对近红外光的吸收,达到对太阳光的屏蔽效果,但该吸收效应受纳米结构的形貌,大小以及周围介质的影响非常大,该专利技术通过水解溶解于酒精 中氯化钨获得氧化钨,颗粒度大小分布不均,造成产品性能差异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大幅度提高对红外线的强力吸收,并保持对可见光的高透过率的纳米硫化铜钆粉体;本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纳米硫化铜钆粉体和含纳米硫化铜钆的薄膜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粉体的分子式与组成为CuGd2S4,该纳米粒子具有强的近红外线吸收特性。

【技术特征摘要】
1.纳米硫化铜礼粉体和含纳米硫化铜礼的薄膜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粉体的分子式与组成为CuGd2S4,该纳米粒子具有强的近红外线吸收特性。2.其晶相结构为稳定的立方尖晶石结构。3.纳米硫化铜礼粉体和含纳米硫化铜礼的薄膜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将浓度为0.05 0.30摩尔/升、pH值为6 8的硝酸铜溶液与浓度为0.05 ·0.30摩尔/升、pH值为6 8的硝酸钆溶液一起装入超声雾化装置的喷雾容器中,将浓度为0.05 0.30摩尔/升、pH值为6 8的硫化钠溶液装入超声雾化装置的反应桶中,在所述硝酸铜/硝酸钆混合溶液中 ,Cu与Gd的离子比例控制在1:1 3,与硫化钠溶液中,总阳离子(Cu与Gd)与阴离子(硫)的离子体积为1: 2 3,在超声功率为20W,频率为50KHz,超声喷雾头内液体流速为50 300毫升/小时下,将所述硝酸铜/硝酸钆混合溶液喷雾雾化至所述硫化钠溶液中,在反应桶进行搅拌接触反应,调节喷嘴与反应液面的距离,使得微雾汽与液面的接触反应面积大于15cm2,搅拌接触反应的搅拌速率为30 90转/分钟,搅拌接触反应完毕静置陈化5 24小时,得到反应溶液;喷雾雾化法铜/钆与硫反应较充分,反应效率较高,反应桶的液体表面积较大反应较快,反应更充分; 2)、对反应溶液过滤,得到固体物料,固体物料先用固体物料2 3倍体积的去离子水清洗I 5分钟,再用固体物料3 5倍体积的无水酒精清洗I 5分钟,将清洗后的固体物料放入烘箱干燥,干燥温度为60 200°C下干燥3 6小时,得到干燥物料; 3)、每克干燥物料中加入5 40毫升无水酒精,用陶瓷球湿磨I 4h,湿磨后固液分离,固体放入烘箱干燥,干燥温度为80 200°C下干燥4 8小时,干燥完毕,固体先用Φ 25mm的氧化错球干磨0.5 6h,再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海平徐磊王冬杰张约品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