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04641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6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将电装单元和驱动电动机沿上下方向接近配置的状态下,能够抑制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的电动机室内部件与电装单元的干涉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一对侧框架(5)的根部侧架设副车架(6),在比弯曲部分(5a)靠前方区域架设前梁(7)。驱动电动机(3)的前部侧支承于前梁(7),后部侧支承于副车架(6)。电装单元(11)经由单元框架(12)而支承于侧框架(5)。电装单元(11)设置在前梁(7)和驱动电动机(3)的上方侧。在前梁(7)的上表面设置水加热器(14)。在电装单元(11)的单元壳体(10)的底面中的水加热器(14)的上方位置以切除前缘侧的方式设置凹部(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动机动车的电动机室中,在车宽方向的两侧设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出的一对侧框架,DC-DC整流器等电装部件或用于车辆驱动的驱动电动机经由专用的框架构件而架设在一对侧框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一对侧框架之间的下方位置设置驱动电动机,且在驱动电动机的上方侧,DC-DC整流器沿上下方向具有大的分离空间而设置。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20623号公报然而,当前研究在电动机室内搭载DC-DC整流器或逆变器等多个电装部件时,将上述的电装部件集中收纳在一个单元壳体内,并将如此构成的电装单元设置在驱动电动机的上方侧位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若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那样在驱动电动机的上方侧沿上下方向具有大的分离空间而配置电装单元,则在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能够防止驱动电动机、设置在该驱动电动机的前方侧上部的其它电动机室内部件与电装单元发生干涉的情况。 但是,当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那样在驱动电动机的上方侧沿上下方向具有大的分离空间而配置电装单元的情况下,不仅使连结电装单元与驱动电动机的电缆的长度不必要地变长,而且电动机室的整个高度变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将电装单元和驱动电动机沿上下方向接近配置的状态下,能够抑制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的电动机室内部件与电装单元的干涉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中采用以下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为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车室前方的电动机室(例如,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室4)内配置有电装单元(例如,实施方式的电装单元11)和驱动电动机(例如,实施方式的驱动电动机3),该电装单元通过将多个电装部件收纳在单元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单元壳体10)内而形成,所述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设有从所述车室的前部下方侧向上方上行而向车身前方延伸出的一对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侧框架5),所述一对侧框架在接近所述车室的根部侧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后部侧横梁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副车架6),在比向所述上方上行的部分靠前方侧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前部侧横梁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梁7),所述驱动电动机的后部侧由所述后部侧横梁构件支承,且前部侧由所述前部侧横梁构件支承,所述电装单元以位于所述驱动电动机和前部侧横梁构件的上方的方式经由对该电装单元进行保持的单元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单元框架12)而固定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上,在所述前部侧横梁构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而安装有电动机室内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水加热器14),在所述电装单元的单元壳体的底面中的所述电动机室内部件的上方位置以切除前缘侧的方式设置有凹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凹部23)。由此,当从车辆的前方施加冲击载荷,侧框架的比向上方上行的部分靠前部侧被向后方侧压溃变形的同时向上方抬起时,由前部侧横梁构件和后部侧横梁构件支承的驱动电动机仿形于侧框架的变形行为而向上部后方侧位移,且由单元框架支承的电装单元也同样仿形于侧框架的变形行为而向上部后方侧位移。并且,这样,当车辆前部的变形进展,而电装单元被车室侧的壁构件等限制向上部后方侧位移时,驱动电动机的前部侧向接近电装单元的下表面的方向进行相对位移,此时在前部侧横梁构件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电动机室内部件进入到单元壳体的底面的凹部内。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涉及的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室内部件为产生车辆使用的温水的水加热器(例如,实施方式的水加热器 14)。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驱动电动机和电装单元仿形于侧框架的变形行为而同样向上部后方侧位移,之后即使电装单元的向上部后方侧的位移被限制的情况下,前部侧梁构件上的电动机室内部件的向上部后方侧的位移也通过单元壳体的底面的凹部而退避,因此能够在将电装单元和驱动电动机沿上下方向接近配置的状态下,抑制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的电动机室内部件与电装单元的干涉。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缩短配置在驱动电动机与电装单元之间的电缆,并且能够将电动机室的高度设定得更低。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能够将从前方施加冲击载荷时水加热器与电装单元干涉而致使的由水加热器处理的温水向电装单元飞散的情况防患于未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与图2的A-A截面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电动机室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水加热器的设置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水加热器的设置部的详细情况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图4的B部的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驱动电动机的设置部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的施加冲击载荷时的与图2的A-A截面对应的示意性的剖视图。符号说明I…电动机动车3…驱动电动机4…电动机室5…侧框架6…副车架(后部侧横梁构件)7…前梁(前部侧横梁构件)10…单元壳体11…电源单元12…单元框架14…水加热器14 (电动机室内部件)23…凹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的上方。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告知,则前、后或上、下意味着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或上、下。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机动车I的车身前部侧的纵剖面图,图2是电动机动车I的车身前部的俯视图。该电动机动车I在车室2的前方设有收容驱动电动机3的电动机室4。在电动机室4中除了驱动电动机3之外,还收容有未图示的前轮侧的悬架部件、电装部件、辅机类等。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电动机3中,将电动机主体部和减速机构一体组装而构成为电动机单元。在动机室4的车宽方向两侧设有从车室2的前部下方侧向上方弯曲而向车身前方延伸出的一对侧框架5、5,在这一对侧框架5、5之间配置有驱动电动机3。两侧框架5、5的后端部与未图示的底板框架或中间边梁等车身的前后方向中央的框架构件结合。在两侧框架5、5的接近车室2的根部侧沿车宽方向架设有作为后部侧横梁构件的副车架6,在两侧框架5、5的比弯曲部分5a靠前方侧沿车宽方向架设有作为前部侧横梁构件的前梁7。对于这样架设在两侧框架5、5上的副车架6和前梁7而言,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前梁7侧配置在比副车架6侧高的位置。副车架6的左右两侧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与对应的侧框架5、5的下表面的沿前后分离的两个位置结合,在该副车架6的左右两侧的前后的结合部之间支承有未图示的能够摆动的前轮的下臂。另外,前梁7由矩形截面的中空框架构成,两端部与对应的侧框架5的下缘部结合。上述的驱动电动机3配置在前梁7与副车架6之间,前端部侧经由内置有防振橡胶的安装构件8与前梁7的下表面连结,并且后端部侧经由同样的安装构件9与副车架6的上表面连结。因此,驱动电动机3经由安装构件8、9而由前梁7和副车架6支承。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由前梁7和副车架6支承的驱动电动机3在车辆前方观察下,以上端侧区域在上下方向上与前梁7重叠,且下端侧区域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车室前方的电动机室内配置有电装单元和驱动电动机,该电装单元通过将多个电装部件收纳在单元壳体内而形成,所述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设有从所述车室的前部下方侧向上方上行而向车身前方延伸出的一对侧框架,所述一对侧框架在接近所述车室的根部侧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后部侧横梁构件,在比向所述上方上行的部分靠前方侧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前部侧横梁构件,所述驱动电动机的后部侧由所述后部侧横梁构件支承,且前部侧由所述前部侧横梁构件支承,所述电装单元以位于所述驱动电动机和前部侧横梁构件的上方的方式经由对该电装单元进行保持的单元框架而固定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上,在所述前部侧横梁构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而安装有电动机室内部件,在所述电装单元的单元壳体的底面中的所述电动机室内部件的上方位置以切除前缘侧的方式设置有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林龙太天野敦史友影良二小林千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