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置软垫及包括该悬置软垫的汽车,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该悬置软垫包括:连接板(1),其上设置有供缓冲橡胶(2)穿过的第一通孔;缓冲橡胶(2),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板(1)上方的第一部分(21)以及位于所述连接板(1)下方的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上表面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且所述第一部分(2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部分(22)的第一固定孔(31),和/或所述连接板(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32,3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悬置软垫能承受车身重量的载荷并能起缓冲作用的同时减小车身晃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
,尤其涉及一种悬置软垫及包括该悬置软垫的汽车。
技术介绍
对于不能翻转的轻卡固定式车身来说,为了减小车辆行驶时车身的振动,增加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在车身与车架支架之间增加悬置软垫。悬置软垫的设计需考虑到对车身的承载及缓冲,需同时满足承载和缓冲的要求,悬置软垫的形状还需考虑车身底座与车架支架的形状及与两者间的接触面积。如图1所示,传统的悬置软垫包括连接板I以及缓冲橡胶2,缓冲橡胶2为圆柱体,连接板I套在缓冲橡胶2外。缓冲橡胶2上设置有固定孔31,该连接板I为菱形板,且连接板I的两对角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32、33,用于通过螺钉等方式将悬置软垫固定在车身与车架支架之间。该悬置软垫与车身底座和车架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小,因此,会造成车身严重的晃动,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对车身的承载和缓冲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承载和缓冲的要求的悬置软垫及包括该悬置软垫的汽车。(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置软垫,包括:连接板,其上设置有供缓冲橡胶穿过的第一通孔;缓冲橡胶,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板上方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连接板下方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二部分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且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固定孔,和/或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优选地,所示第一部分为圆柱体。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为矩形板,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贴合,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连接板的接触面的形状和面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的形状和面积相同,所述第二部分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连接板的接触面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为长方体。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且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固定孔配合的至少两个第三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悬置软垫还包括:增强件,所述增强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且围设在所述缓冲橡胶外,所述增强件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轴线方向上不超过所述缓冲橡胶的两端。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增强件为金属。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悬置软垫。(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悬置软垫能承受车身重量的载荷并能起缓冲作用,以增加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悬置软垫的安装接触面积过小引起的车身晃动。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悬置软垫的侧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悬置软垫的立体图;图3为依照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的俯视图;图4为依照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的仰视图;图5为依照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的剖视图;图6为依照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的悬置软垫及包括该悬置软垫的汽车,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如图3-6所示的,依照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包括连接板I以及缓冲橡胶2,连接板I套设在缓冲橡胶2外,且缓冲橡胶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可实现对于车身的缓冲。连接板I上设置有供缓冲橡胶2穿过的第一通孔。缓冲橡胶2包括位于连接板I上方的第一部分21以及位于连接板I下方的第二部分22,第一部分21上设置有贯穿第二部分22的第一固定孔31,以将该悬置软垫固定在车身上;和/或连接板I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32、33,以将该悬置软垫固定在车架支架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中,同时具有该第一固定孔31以及第二固定孔32、33,以将该悬置软垫既固定在车身上又固定在车架支架上。此外,在本技术的悬置软垫中,第一部分21的上表面的面积和/或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该第一通孔的面积,以增大悬置软垫与车身和/或车架支架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车身的晃动。以轻卡为例,如图3、5、6所示的,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悬置软垫中,该第一部分21为圆柱体,且其的横截面的面积等于第一通孔的面积。而如图4-6所示的,连接板I为矩形板,第二部分22与连接板I的下表面贴合,且第二部分22与连接板I的接触面的形状和面积分别与连接板I的下表面的形状和面积尽量相同(图中为区分示意,二者有微小的差别),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第二部分22与连接板I的接触面的面积,优选地,第二部分22为长方体,第二部分22与车架支架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另外,如图3-4所示的,在连接板I的两个对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固定孔32、33,且第二部分22上设置有与第二固定孔32、33配合的两个第三固定孔34、35,第三固定孔34,35为在第二部分22上与第二固定孔34、45对应部分的豁口形式的“孔”。由于车身重量较重,悬置软垫需要能达到承载车身的作用,这就要求悬置软垫需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使其不至于被车身压缩后发生无法回复的塑性形变。因此,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悬置软垫还包括增强件4,该增强件4设置在连接板I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图5中设置在上表面上),且围设在缓冲橡胶2外,增强件4在其延伸方向(第一部分2的轴线方向)上不超过缓冲橡胶2的两端,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增强件4向上延伸不超过缓冲橡胶2的上端,及第一部分21的顶端,以保证悬置软垫的弹性缓冲作用。增强件4的使用,增加了悬置软垫对车身的承载作用,还可以起支撑面作用,以利于在悬置软垫和车身之间螺栓的安装固定。优选地,该连接板I与增强件4可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 一种包括上述悬置软垫的汽车。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板(1),其上设置有供缓冲橡胶(2)穿过的第一通孔; 缓冲橡胶(2 ),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板(I)上方的第一部分(21)以及位于所述连接板(I)下方的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上表面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且所述第一部分(2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部分(22)的第一固定孔(31),和/或所述连接板(I)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32,33)。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21)为圆柱体。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I)为矩形板,所述第二部分(22 )与所述连接板(I)的下表面贴合,且所述第二部分(22 )与所述连接板(I)的接触面的形状和面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I)的下表面的形状和面积相同,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二部分(22)与所述连接板(I)的接触面的面积。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22)为长方体。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I)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32,33),且所述第二部分(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固定孔(32,33)配合的至少两个第三固定孔(34,35)。6.按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软垫还包括:增强件(4),所述增强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置软垫,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1),其上设置有供缓冲橡胶(2)穿过的第一通孔;?缓冲橡胶(2),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板(1)上方的第一部分(21)以及位于所述连接板(1)下方的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的上表面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且所述第一部分(2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部分(22)的第一固定孔(31),和/或所述连接板(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32,3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朱立,陈泽著,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福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