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动阻车装置,包括:自动复位地挡和气动控制装置,所述自动复位地档包括挡板、横梁和配重,所述气动控制装置包括楔形滑块和气缸装置,所述挡板和配重固定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的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在轨道两侧;所述楔形滑块设置在所述配重的下方,所述楔形滑块在所述气缸装置的推动下顶起所述配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气动阻车装置,通过气动的方式实现对自动复位地挡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由于气动控制装置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都比较灵活,人员操作的区域可以远离轨道,从而消除了现有技术的安全隐患,而且气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操作更为方便和省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动阻车装置
本技术涉及矿山机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气动阻车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矿井作业中,为了防止车辆误入非运行车场或非运行区段,需要在车场的某些位置安设阻车装置。一般至少需要在以下两个位置分别安设阻车装置:在斜巷(倾斜巷道)上端变坡点的上方2至3米左右的位置,通过阻车装置防止矿车误入斜巷;距离倾斜巷道上端变坡点20米左右,由于该位置至变坡点的区域为平车场入口,一般作为为矿车摘挂钩,即拆分、连接矿车的区域,需要有人员在此区域作业,通过阻车装置防止矿车误入矿车摘挂钩区域。上述阻车装置需要保持常闭的状态,放车时方准打开。阻车装置中的一个主要部件为自动复位地挡,图1为自动复位地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100为矿车运行的轨道,自动复位地挡安装在轨道中部,自动复位地挡包括挡板11、横梁12和配重13,挡板11和配重13分别固定连接在横梁12的两侧,横梁一般可旋转地设置在轨道的下方,横梁的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在轨道两侧,自动复位地挡能够以横梁12为转轴转动。配重12的重量大于挡板11的重量,即自动复位地挡为支点偏离其中心分布的结构,以实现自动复位。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在没有外力作用时,配重12位于轨道下方的地面上,而挡板11沿轨道的垂向伸出,从而挡住矿车通行,该状态称为关闭状态;当配重12受到外力作用向上翻转时,挡板11会相应的朝平行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从而使该自动复位地挡打开,该状态称为开启状态;当外力撤销时,配重12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自动落回原来的位置,挡板11会相应的朝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恢复为关闭状态,从而实现自动复位。目前普遍使用的是脚踏式的自动复位阻车装置,当矿车需要从该装置所在位置逆向通过时,需要人工踏下脚踏板使阻车装置开启,放开脚踏板则阻车装置自动关闭。由于巷道的空间限制,脚踏板与轨道安全间距一般在200毫米左右,人员近距离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矿车脱轨或矿车体积超出轨道范围时,存在刮碰到操作人员的风险;而且脚踏式的自动复位阻车装置,需要使用较大的力踩住踏板才能打开阻车装置,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动阻车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阻车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动阻车装置,包括:自动复位地挡和气动控制装置,所述自动复位地档包括挡板、横梁和配重,所述气动控制装置包括楔形滑块和气缸装置,所述挡板和配重固定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的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在轨道两侧;所述楔形滑块设置在所述配重的下方,所述楔形滑块在所述气缸装置的推动下顶起所述配重。如上所述的气动阻车装置,优选地,所述楔形滑块下方还设置有限位滑道。如上所述的气动阻车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气缸装置包括气缸、进气管和自动复位控制阀,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气缸的进气腔体连接,所述自动复位控制阀与所述进气管连接。如上所述的气动阻车装置,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为高压软胶管,所述高压软胶管埋设在地下。如上所述的气动阻车装置,优选地,所述自动复位控制阀安装在巷道的信号硐室中。本技术提供的气动阻车装置,通过气缸装置控制楔形滑块的运动,使楔形滑块朝配重运动时,通过楔形滑块对配重的推顶使配重向上翻转,从而带动挡板朝平行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实现自动复位地挡的开启;使楔形滑块背离配重运动时,即撤销对配重的推顶,配重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向下回落,从而带动挡板朝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实现自动复位地挡的自动关闭;即,通过气动控制装置实现对自动复位地挡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由于气动控制装置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都比较灵活,人员操作的区域可以远离轨道,从而消除了现有技术的安全隐患,而且气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操作更为方便和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自动复位地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气动阻车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楔形滑块沿第一方向滑动时配重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气动阻车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自动复位地挡;2:气动控制装置;11:挡板;12:横梁;13:配重;100:轨道;21:楔形滑块;22:气缸装置;221:气缸;222:进气管223:自动复位控制阀; 2211:第一腔体;2212:第二腔体;2213:活塞推杆;F:推力;Fl:传递力;F2:拉力;f:楔形滑块的摩擦力;G:重力;T: 第一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技术气动阻车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自动复位地挡I和气动控制装置2,自动复位地档I包括挡板11、横梁12和配重13,气动控制装置2包括楔形滑块21和气缸装置22,挡板11和配重13固定在横梁12上,横梁12的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在轨道100的两侧;楔形滑块21设置在配重13的下方,楔形滑块21在气缸装置22的推动下顶起配重13。本实施例中的自动复位地挡I可以使用如图1所示的自动复位地挡;气动控制装置2用于控制自动复位地挡I的开启和关闭。气动控制装置2中,楔形滑块21例如可以通过在自动复位地挡I的下方开设凹槽的形式设置在配重13的下方,并且可以靠近配重13,甚至可以使楔形滑块21的斜面与配重13接触,但楔形滑块21与配重13并没有固定连接的关系。当楔形滑块21受到气缸装置22的推力朝第一方向T滑动时,通过楔形滑块21的斜面,可以将来自于气缸装置22的水平方向的力转化为垂直方向的力作用于配重13上,图3为图2中楔形滑块沿第一方向滑动时配重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如图3所示,配重13在气缸推力的传递力F1、拉力F2、楔形滑块的摩擦力f及自身重力G的作用下,所受合力为垂直斜面向上的F3,因此配重13将以横梁12为转轴向上翻转,同时带动挡板11以横梁12为转轴向平行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使本实施例的气动阻车装置处于开启状态;当气缸装置22对楔形滑块21施加的力变为反方向时,楔形滑块21将朝第一方向T的反方向滑动,脱离配重13,此时作用在配重13的气缸推力的传递力Fl、楔形滑块的摩擦力f消失,配重13只受到拉力F2和自身的重力G的作用,因此将落回到地面上,同时带动挡板11朝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使本实施例的气动阻车装置处于闭合状态。由于气缸装置2与自动复位地挡I是分体布置,楔形滑块21与配重13之间没有连接,所以当矿车顺向行驶时,地挡被动开启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开启自动复位地挡时,均不会对气缸装置2造成冲击和损伤。本实施例的气动阻车装置,通过气缸装置控制楔形滑块的滑动,使楔形滑块朝向配重滑动时,通过楔形滑块对配重的推顶使配重向上翻转,从而带动挡板朝平行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实现自动复位地挡的开启;使楔形滑块背离配重滑动时,楔形滑块与配重分离,即撤销对配重的推顶,配重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向下回落,从而带动挡板朝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翻转,实现自动复位地挡的自动关闭;即,通过气动控制装置实现对自动复位地挡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由于气动控制装置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都比较灵活,人员操作的区域可以远离轨道,从而消除了现有技术的安全隐患,而且气动控制装置的控制操作更为方便和省力。具体实现时,优选地,楔形滑块21下方还可以设置有限位滑道3,用于对所述楔形滑块21的滑动进行直线限位。图4为本技术气动阻车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上述的气动阻车装置,进一步地,气缸装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复位地挡和气动控制装置,所述自动复位地档包括挡板、横梁和配重,所述气动控制装置包括楔形滑块和气缸装置,所述挡板和配重固定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的两端可旋转地固定在轨道两侧;所述楔形滑块设置在所述配重的下方,所述楔形滑块在所述气缸装置的推动下顶起所述配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立,李辉,王智,程志,高腾飞,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