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1)包括具有可变形顶部(12)的货厢体(5)。该可变形顶部能够置于如下位置:-中立位置,在该中立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基本形成与所述货厢体(5)的地板平行的平坦表面,或者-至少一个空气动力学位置,在该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8)的至少后部分(8a)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被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例如挂车、半挂车或整体式车辆(rigid)。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如下一种具有可变形顶部的车辆该可变形顶部的形状能够适应性地改变,以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
技术介绍
多年来,已进行了各种尝试来提高车辆的效率。高效率设计方案中的一个因素是车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车辆(尤其诸如卡车的工业车辆)的空气阻力是直接影响燃料消耗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能源(化石能源或非化石能源)越来越少、越来越贵的总体趋势下,空气动力学性能是高效率车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现有车辆的一个问题是空气沿着风挡玻璃向上流动,然后在车辆的顶部上方沿纵向向后行进,并倾向于从所述顶部向外偏转。这种空气路径是不利的,因为这会引起紊流,此外,还导致在车辆后方产生低压区。这增大了车辆的阻力系数,因此造成了高的燃料消耗。据估算,在平坦路面上以巡航速度行驶的情况下,长途拖运卡车的空气动力学阻力消耗了发动机功率的大约40%至60%。过去,已将数种装置添加到车辆以减少紊流,尤其是防止空气从车辆顶部偏转离开。然而,这些装置并不能使车辆顶部的形状根据当前状况而适应性地改变以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此外,许多这种已知装置可能需要特定的、易坏和/或昂贵的设备。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工业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车辆,该车辆能够克服常规车辆中遇到的问题。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货厢体的车辆,该货厢体具有更低的空气动力学阻力。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例如挂车、半挂车或整体式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具有顶部的货厢体,该顶部被制造成可变形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可变形顶部能够置于如下位置-中立位置,在所述中立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基本形成与所述货厢体的地板平行的平坦表面,或者-至少一个空气动力学位置,在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的至少后部分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被降低。因此,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中,能够为所述货厢体的顶部提供一定的空气动力学形状。利用这种形状(其中,所述顶部的后部分被降低),使得在所述顶部上方经过的空气基本贴合于所述顶部而不是从所述顶部偏离,这限制了紊流和空气动力学阻力。此外,根据当前的状况,能够为所述货厢体的顶部提供中性形状,在此形状中,所述货厢体大致具有平行六面体的形状。所述顶部由可变形材料制成,该可变形材料即具有适当机械强度的材料,以承受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应力,但该材料又能从中立位置弹性地延伸到空气动力学位置或反过来。例如,所述顶部可由半刚性材料制成或可以包括柔性覆盖件。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具有向后逐渐下降的轮廓。因而,所述顶部的形状与机翼轮廓的顶表面类似,这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是尤其高效的。还可以进一步构思出在至少一个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的前部分和/或后部分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被升高。由于所述顶部的前部分不是平坦部分而是升高的弯曲部分,且所述后部分被降低,所以,能够进一步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能够手动控制或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来自动控制所述顶部在中立位置和空气动力学位置之间的转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能够根据车辆速度来控制所述顶部的位置。这使得所述顶部的空气动力学形状能够适应于在所述顶部上方经过的气流,因此,进一步改善了总体空气动力学性能。也可在该车辆上设置有外部检测装置,以在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高于所述中立位置且检测到外部障碍物的情况下自动引起所述可变形顶部的降低。该车辆可还包括内部检测装置,以根据所述货厢体内的载货来自动确定所述顶部的降低位置。例如,该车辆还包括多个支撑装置,所述多个支撑装置彼此以一定的间隔布置在货厢体的支撑表面与货厢体的可变形顶部之间并能够支撑所述可变形顶部,所述多个支撑装置中的至少一些支撑装置能够将所述可变形顶部置于所述中立位置和空气动力学位置。在实践中,每个支撑装置均能支撑所述可变形顶部的一个区域。为了将可变形顶部的所述区域放置在适当位置,所述支撑装置可以是能够推拉所述可变形顶部的主动装置,或者可以是被动装置,该被动装置支撑所述可变形壁或在它们缩回时不支撑所述可变形壁以使所述可变形壁塌缩。所述支撑装置也能将所述可变形壁的相应区域置于所述中立位置和空气动力学位置之间的、合适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装置可设置在所述货厢体的至少后部分处,例如在所述货厢体的至少后三分之一处,从而,所述可变形顶部的至少后部分能够具有空气动力学轮廓,这减少了车辆后方的低压阻力区。有利地,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货厢体的几乎整个长度上,从而,几乎整个可变形顶部均能具有空气动力学轮廓,这进一步改进了空气动力学性能。具体而言,存在多个相继的支撑装置,以及非连续布置的支撑装置。例如,所述多个支撑装置中的至少一些支撑装置能够使所述可变形顶部的后部分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被降低,和/或所述多个支撑装置中的至少一些支撑装置能够使所述可变形顶部的至少前部分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升高,从而为货厢体的顶部赋予其空气动力学形状。该车辆可还包括用于致动所述支撑装置以使其在中立位置和空气动力学位置之间移动的装置,并且,可手动控制或通过控制装置来远程控制所述致动装置。这些支撑装置可以彼此独立地被致动,或者,也可一起被同时致动。例如,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在缩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移动和/或延伸。例如,所述支撑装置能够绕横向轴线或纵向轴线枢转,且能够根据车辆速度来控制所述支撑装置的角位置。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撑装置可包括液压、气压、电动或机械式伸缩机构,可根据车辆速度来控制该伸缩机构的高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货厢体包括车斗,该车斗具有形成所述支撑表面的顶壁;以及柔性覆盖件,该柔性覆盖件在顶壁上方安装到车斗上并形成所述货厢体的可变形顶部,其中,当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空气动力学位置时,所述柔性覆盖件能够升高到车斗的顶壁上方,而当所述支撑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柔性覆盖件可塌缩,从而放置在车斗的顶壁上。通过提供另外的、高度可调的上壁,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改变货厢容积的情况下更改所述顶部的形状,以减小摩擦阻力。所述货厢体可包括车斗,该车斗具有地板和顶壁,该地板形成所述支撑表面,该顶壁形成所述货厢体的可变形顶部。例如,所述顶壁可由相继的半刚性面板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将车斗的顶壁置于空气动力学位置,该空气动力学位置-低于所述中立位置(优选在货厢体的后部分处)。在此情况中,通过为所述顶部的后部分赋予降低的轮廓来使货厢容积适应于载货量,这能够减小压力阻力;或者-高于所述中立位置(优选在货厢体的前部分处)。通过提供具有降低的后部分和升高的前部分的顶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货厢体的车辆,该货厢体具有旨在减小压力和摩擦阻力的顶部。在具有柔性覆盖件的车辆中,所述支撑装置可包括分别纵直地沿横向布置的、大致平行的多个构件,其中,所述多个构件能够同时从缩回位置和伸展位置枢转,在该缩回位置,所述多个构件大致平行于车斗的顶壁,而在伸展位置,所述多个构件相对于车斗的顶壁成一定的角度,所述多个构件具有根据它们的纵向位置而各自不同的高度,且具有沿着它们的长度的可变高度,从而,当这些构件处于伸展位置时,所述柔性覆盖件具有空气动力学形状。所述多个构件例如包括通过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例如挂车、半挂车或整体式车辆,所述车辆(I)包括具有可变形顶部(8、12)的货厢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顶部能够置于如下位置: -中立位置,在所述中立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基本形成与所述货厢体(5)的地板平行的平坦表面,或者 -至少一个空气动力学位置,在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8)的至少后部分(8a)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被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在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8、12)具有向后逐渐下降的轮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动力学位置,所述可变形顶部(8、12)的前部分(Sb)和/或中间部分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被升闻。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能够手动控制或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来自动控制所述顶部(8、12)在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之间的转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能够根据车辆速度来控制所述顶部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外部检测装置,以在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高于所 述中立位置且检测到外部障碍物的情况下自动引起所述可变形顶部(8、12)的降低。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内部检测装置,以根据所述货厢体(5)内的载货来自动确定所述顶部(8、12)的降低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多个支撑装置(13、20),所述多个支撑装置(13、20)彼此以一定的间隔布置在所述货厢体(5)的支撑表面(8、7)与所述货厢体(5)的可变形顶部之间并能够支撑所述可变形顶部,所述多个支撑装置中的至少一些支撑装置能够将所述可变形顶部置于所述中立位置和所述空气动力学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3、20)设置在所述货厢体(5)的至少后部分处,例如在所述货厢体(5)的至少后三分之一处。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3、20)设置在所述货厢体(5)的几乎整个长度上。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装置(20)中的至少一些支撑装置能够使所述可变形顶部(8)的后部分(8a)相对于所述中立位置降低。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保罗·巴拉林,托马斯·雷切,
申请(专利权)人:雷诺卡车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