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出口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3518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1:16
车辆用后出口部件具有:外观部件(10,19a,23a,110),其构成车体后部(2,22,32)的外表面,并且形成车体内部的流路空间(11);以及凸起部(14,114),其在该外观部件的外表面上,向车体外方向凸出设置。在外观部件(10,19a,23a,110)上,设置将流路空间(11)和车体外空间(12)连通的出风开口(13,25,113),凸起部(14,114)在出风开口(13,25,11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在上下方向上连续设置。而且,利用沿外观部件(10,19a,23a,110)的外表面流过的空气的气流,将流路空间(11)内的空气,从出风开口(13,25,113)向车体外方向侧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后出口构造,其可以降低汽车行驶时产生的空气阻力,特别地,可以抑制在车辆后面的后方区域产生的湍流。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4321063号公开了一种车辆构造,其在车辆的后部的侧面设置有阻碍空气流动的阻碍单元。在该车辆构造中,后翼子板主要由后翼子板主体和弯曲部构成,该后翼子板主体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以直线状形成的侧面,该弯曲部是从该后翼子板主体的后端向车内侧弯曲而形成的,在该弯曲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外表面上,凸出形成有作为阻碍单元的凸出部。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车辆构造中,存在无法充分地抑制从车辆的侧面侧向后面侧的行驶风的湍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后出口构造,其可以抑制行驶时在车辆后面的后方区域产生的湍流等,提高车辆的气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车辆用后出口构造,其具有外观部件,其构成车体后部的外表面,并且划分出车体内部的流路空间;以及凸起部,其在该外观部件的外表面向车体外方向凸出设置。在所述外观部件上,设置将所述流路空间和车体外空间连通的出风开口,所述凸起部在所述出风开口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而且,利用沿所述外观部件的外表面流过的空气的气流,将所述流路空间内的空气,从所述出风开口向车体外方向侧吸出。附图说明图I是从车辆的左斜后方观察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出口构造的要部的斜视图。图2是图I的II — II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部放大图。图4是设置有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车辆的后部侧视图。图4示意地将具有出风开口的区域表示为A — A线后方的区域。图5是示意地表示在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中,由在外观部件的车体内方向侧上形成的内部流路空间形成的通风流路的剖面形状变化的一部分斜视剖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中的出风开口和凸起部的尺寸关系的水平剖视图。图7是表示绘制出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中的凸起中心的位置和⑶值改善效果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的图表。图8是表示绘制出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中的出风开口的水平方向的开口宽度尺寸和CD值改善效果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的图表。图9是将车辆后面的后方区域的空气的流动状态可视化示出的解析图。(a)表示未使用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车辆的空气的流动状态,(b)表示使用了图I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车辆的空气的流动状态。图10是从车辆的左斜后方观察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要部的斜视图。图11是从车辆的左斜后方观察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要部的斜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此外,在下面 的说明中,有时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简称为“前方”,将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简称为“后方”。另外,后述的“外观部件”,是指构成车辆各部分的外表面的部件(形成车辆的外形形状 轮廓的部件),该外表面构成车体内部空间和车体外部空间之间的边界面。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该边界面的内侧称为“车体内”,将外侧称为“车体外”,将从该边界面朝向车体内的方向称为“车体内方向”,将从该边界面朝向车体外的方向称为“车体外方向”。首先,使用图I至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出口构造的汽车I中,一对后组合灯装置3、3分别安装在位于车体后部2的后方端部的左右两侧缘的转角部9、9处。如图I及2所示,在车体后部2的后面2a上形成有后备箱开口 4,在后备箱开口 4中可开关地设置有后备箱盖部件5。而且,后组合灯装置3、3从车宽方向两外侧隔着后备箱盖部件5而分别左右对称地设置。在这里,配置在车体后部2的右后端部的后组合灯装置3和配置在左后端部的后组合灯装置3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具有大致相同的功能。下面,对于后组合灯装置3的结构,主要说明车体后部2的左后端部的后组合灯装置3,省略说明车体后部2的右后端部的后组合灯装置3。后组合灯装置3具有构成框体的一部分的树脂制的灯壳部件3a。灯壳部件3a嵌装在分别在后备箱开口 4的左右两侧缘部4a、4a上凹陷设置而形成的安装凹部4b、4b中的一个上。另外,后组合灯装置3具有外嵌在灯壳部件3a的车体外方向端上的透明树脂制的透镜罩部件10。透镜罩部件10构成外观部件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上述灯壳部件3a及透镜罩部件10从车体后部2的后面2a绕向侧面2b,并向车辆前方延伸,它们的前方端与构成左右侧面2b、2b的后翼子板部件8的外表面接近。另外,灯壳部件3a及透镜罩部件10,在图2所示的水平剖面上,构成转角部9,该转角部9具有向车体外方向凸出地弯曲的外形形状。另外,在灯壳部件3a中,一体地安装有尾灯6和制动灯7等,该尾灯6主要在夜间时等长时间点灯,向周围告知自身车辆的存在,该制动灯7使在自身车辆的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识别到制动器的踏入。在该灯壳部件3a上以液密状态外嵌安装有透明树脂制的透镜罩部件10,可以从车辆后方看到各尾灯6、…等的点灯。透镜罩部件10 —体地连续设置有透镜后面部IOa及透镜侧面部10b。透镜罩部件10的外表面是沿车体后部2的转角部9弯曲形成的。透镜罩部件10的透镜后面部IOa位于车体后部2的后面2上。透镜后面部IOa形成为,在车宽方向内侧缘部,其外表面与车体后部2的后面2a的后备箱盖部件5的外表面大致齐平。另外,透镜罩部件10的透镜侧面部IOb位于车体后部2的左侧面2b上。该透镜罩部件10的透镜侧面部IOb从透镜后面部IOa —体地弯曲,以与设置在车体后部2的左侧面2b上的后翼子板部件8的外表面大致齐平的方式,沿着左侧面2b向车体前方延伸设置。如图4及图5所示,在透镜罩部件10的车体内方向侧,在安装凹部4b的外侧面板部件和透镜罩部件10之间,形成有内部流路空间(以下,也称为车体内部的流路空间)11。内部流路空间11具有可使空气流通的流路剖面积。另外,如图I所示,透镜罩部件10的透镜侧面部IOb的前端缘IOc形成为,侧视车辆时,朝向后方向下倾斜。而且,透镜罩部件10的前端缘IOc沿着在后翼子板部件8上凹陷设置的安装凹部4b的前侧凹部4c延伸设置。如图2及图3所示,在透镜侧面部IOb的前缘部IOc附近部位,形成将车体外空间12和内部流路空间11连通的出风开口 13。该出风开口 13沿着前端缘10c,在前端缘IOc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延伸设置。出风开口 13形成为使长度方向倾斜的细长孔形状,如图6所示,水平方向的开口宽度尺寸W1,在出风开口 13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大致相同。如图8所示,作为开口宽度尺寸Wl,可以基于下述实验数据,即,在设定在2 20_之间的情况下,对使CD值(空气阻力系数)变为良好的气动效果的贡献(CD值改善效果)最大,从而设定在2 20_范围内。另外,在出风开口 13的前侧周缘部上,与透镜罩部件10—体地设置有朝向车体外方向凸出设置的凸起部14。该凸起部14沿着前端缘IOc形成,使长度方向朝向后方而向下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罩部件10的透镜侧面部10b,通过车体后部2的转角部9的造型,设置在车体后部2的开始收缩的部位的附近。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凸起部14在出风开口 13和透镜罩部件10的前端缘IOc之间,配置在车体后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沼佑允川俣英之饭岛诚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