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026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4:20
车辆前部构造(100)具有:一对气液分离室(8、8),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挡风玻璃下部件(6),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W),并具有与前窗玻璃(W)的前端(Wa)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64);前围上盖板(7),其由延伸部(64)支承,并将形成在延伸部(64)与发动机罩(EH)之间的开口部(95)覆盖。在前围上盖板(7)上设有第1排水部(H1),该第1排水部位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发动机罩(EH)流到前围上盖板(7)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车辆前部构造(100)具有:一对气液分离室(8、8),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挡风玻璃下部件(6),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W),并具有与前窗玻璃(W)的前端(Wa)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64);前围上盖板(7),其由延伸部(64)支承,并将形成在延伸部(64)与发动机罩(EH)之间的开口部(95)覆盖。在前围上盖板(7)上设有第1排水部(H1),该第1排水部位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发动机罩(EH)流到前围上盖板(7)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专利说明】车辆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车辆前部构造,公知有如下车辆前部构造:其兼具将外部气体和水分离 的气液分离性及抑制水的滞留的排水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另外,作为这样的车辆前部构造,以往,具有图9所示那样的构造。图9是表示以 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的侧剖视图。此外,图9的实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空 气的流动。 如图9所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仪表板上部件240, 其从将发动机室210和车室220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230的上端向前方延伸;挡风玻璃下 部件260,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250 ;和前围上盖板290,其配置在前窗玻璃250与发动机 罩270之间,并将形成在仪表板上部件240与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之间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280覆盖。在前围上盖板290上形成有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前开口部290B及后开口部 290C,在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上形成有与未图示的鼓风机连接的鼓风机进气口 260A。 而且,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导入到前围上盖板290内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 体进气口 280及鼓风机进气口 260A而被引入到鼓风机中,另一方面,从外部气体进气孔 290A流入到前围上盖板290内的水,在由仪表板上部件240及挡风玻璃下部件260形成的 空间300内与外部气体分离,并从车辆侧方向车外排出。 另外,从发动机罩270及前窗玻璃250流到前围上盖板290的水,经由前开口部 290B及后开口部290C而被导入到空间300内,然后,从车辆侧方向车外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5-698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1043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为了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可视性,期望尽可能地降低前围上盖板290的 高点(罩点;cowl point)。但是,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中,由于利用上述空间300来 对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前开口部290B及后开口部290C流入的水和外部气体进行气液 分离,所以需要使用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而使空间300大截面化来降低水的 流速。其结果为,仪表板上部件240与发动机310之间的间隙C变小,而无法大幅降低前围 上盖板290。 本专利技术是出于这样的观点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实现气液分 离又能够提高视野性的车辆前部构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一对气液分离室,其设 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 窗玻璃,并具有与上述前窗玻璃的前端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前围上盖板,其由上述延 伸部支承,并将形成在上述延伸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该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 在于,在上述前围上盖板上设有第1排水部,该第1排水部位于上述前围上盖板的后端侧且 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上述发动机罩流到上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在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气液分离室,能够将从车辆外部流入 的水和空气分离,并且,通过设在前围上盖板上且位于发动机罩的后端侧、并沿车宽方向延 伸的第1排水部,能够将从发动机罩流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从而抑制前围 上盖板中的水的滞留。因此,不需要在车宽方向中央侧设置兼具气液分离性和排水性的大 截面空间,能够省略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由此,在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制出可降 低挡风玻璃、前围上盖板、前窗玻璃及发动机罩的空间,进而能够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还具有设在上述延伸部的前后方向中途、 且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 第2排水部,该第2排水部位于上述前窗玻璃的前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上述前窗 玻璃流到上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通常,若从前窗玻璃流到前围上盖板的水滞留,则会产生如下弊端:虽然水被雨刷 器刮除,但刮除的水会再次附着在前窗玻璃上,从而导致车辆前方的视野性恶化。 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设在延伸部的前后方向中途且向上方突 出的突出部,并且,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突出部与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2排水部,该第2 排水部位于前窗玻璃的前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由此,将从前窗玻璃流到前围上盖板的 水向车辆侧方排出,能够抑制前围上盖板中的水的滞留。由此,由于能够防止水再次附着在 前窗玻璃上,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第1排水部及上述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上 述气液分离室连通,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一对减震器基座,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且支 承减震器,具有构成上述气液分离室的底面的上表面部;横梁,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隔开 间隔地设在上述减震器的后方,在上述减震器基座与上述横梁之间设有向车辆侧方排水的 第3排水部,上述上表面部以越趋向上述第3排水部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第1排水部及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气液分离室连 通,由此,在第1排水部及第2排水部上流来的水会向气液分离室流入。 而且,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构成气液分离室的底面,并且在减震器基座与横梁 之间设有向车辆侧方排水的第3排水部,由此,流入到气液分离室中的水在减震器基座的 上表面部上传递并被引导到第3排水部,然后向车辆侧方排出。此时,由于减震器基座的上 表面部以越趋向第3排水部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所以在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上流 动的水通过自重作用而容易被向第3排水部引导,因此能够实现快速排水。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前围上盖板具有:前围上盖板主体,其沿车宽方向延伸,相 对于上述减震器基座隔开距离地设在上方,并构成上述气液分离室的上表面;腿部,其从上 述前围上盖板主体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并支承在上述减震器基座的前端;和维护 用开口部,其形成在上述腿部上,并将上述气液分离室内外连通,在上述前围上盖板上,装 拆自如地设有将上述维护用开口部堵塞的维护用盖,上述维护用盖具有覆盖上述上表面部 的罩部。 根据所述结构,将维护用开口部堵塞的维护用盖具有罩部,所述罩部覆盖减震器 基座的上表面部,由此,能够抑制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及减震器上的水的滞留,并且能够 抑制随水流来的灰尘或尘土等的滞留。 另外,由于在维护用盖上一体地形成有罩部,所以在从维护用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一对气液分离室,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并具有与所述前窗玻璃的前端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和前围上盖板,其由所述延伸部支承,并将形成在所述延伸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上设有第1排水部,该第1排水部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所述发动机罩流到所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一匡二瓶秀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