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468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22:17
一种热管结构,包含:一管体具有一腔室及工作流体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腔室界定至少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及一第三区段,所述第一、二、三区段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区段,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设计可以降低腔室中的压力阻抗,大幅增加腔室内工作流体的汽液循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结构,尤指可降低热管中内部腔室的压力阻抗大幅提升内部工作流体的汽液循环效率的热管结构。
技术介绍
按,热管,其表观上的热传导率是铜、铝等金属的数倍至数十倍左右而相当的优异,因此是作为冷却用元件而被运用于各种热对策相关机器。从形状来看,热管可分成圆管形状的热管、扁平形状的热管。为了冷却CPU或其他因执行运算产生热之电子零件等的电子机器的被冷却零件,基于容易安装于被冷却零件且能获得宽广接触面积的观点,宜使用扁平型热管来进行散热。随着冷却机构的小型化、省空间化,在使用热管的冷却机构的情况,更有严格要求该热管的极薄型化的必要。在热管内部设有空间来作为工作流体的流路,收容于该空间内的工作流体,经由蒸发、冷凝等的相变化和移动等,而进行热的转移。业界采用热管作为导热的元件,将热管穿设于散热鳍片中,利用热管内部充填的低沸点工作液体在发热电子元件处(蒸发端)吸热蒸发,向散热鳍片移动,在散热鳍片处(冷凝端)将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鳍片,利用散热风扇将产生的热量带走,完成对电子兀件之散热。而该热管的制造方法是通过于一中空管体中填入金属粉末,并将该金属粉末通过烧结的方式于该中空管体内壁形成一完整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而因电子设备的薄型化需求,致需将热管予以压扁制作成薄型扁平热管。公知技术的薄型扁平热管结构,其腔室中填充有毛细结构供给工作流体汽液循环得以顺利作用,然而由于所述毛细结构系布满该薄型扁平热管之腔室表面,当工作流体由蒸发端受热蒸发后扩散至该冷凝端,并该工作流体于该蒸发端为汽态,由该蒸发端离开后向该冷凝端扩散时逐步受冷却冷凝转换为液态,并且再通过毛细结构回流至该蒸发端,故部分工作流体系尚未完全到达冷凝端前已由汽态转为液态并顺着工作流体回流至蒸发端,则设于冷凝端的部分毛细结构无法发挥作用,形成材料上的浪费;另外,该薄型扁平热管的腔室由于受压扁处理而造成空间狭隘,致使汽态易受液态的阻碍无法至冷凝端进行冷却散热。再者,因设于冷凝端的毛细结构于冷凝端造成压力阻抗,令汽态工作流体循环效率降低,造成部分液态的工作流体滞留于该冷凝端而产生无法回流至蒸发端之现象进而使热管之热传导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为解决上述公知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升导热及散热效率的热管结构。为达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管结构,包含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腔室及工作流体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腔室系界定至少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及一第三区段,所述第一、二、三区段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区段。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可降低腔室的阻抗,大幅增加腔室内工作流体的汽液循环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一实施例的A-A剖视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 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薄型散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薄型散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管体I腔室11第一区段111第二区段112第三区段113第一侧114第二侧115第一流道116第三侧117第四侧118第二流道 119工作流体12第一毛细结构13第一毛细结构14镀膜15散热元件2发热源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及A-A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热管结构,系包含一管体I ;所述管体I具有一腔室11、工作流体12及一第一毛细结构13,该腔室11界定至少一第一区段111及一第二区段112及一第三区段113,所述第一、二、三区段111、112、113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3设置于该第二区段112,所述腔室11内壁系为平滑管壁。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3其为烧结粉末及网格体及纤维体及多孔性结构体其中任一,本实施例以烧结粉末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请参阅图3a、图3b、图3c,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为所述第三区段113系设置有一镀膜15 (如图3a所示),又或者,该第一区段111设置有一镀膜15(如图3b所示)及该第一、三区段皆设有一镀膜15(如图3c所示),其上所称之镀膜15是亲水性或疏水性或具毛细力的微结构体其一。请参阅图4,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为所述腔室11还具有一第一侧114及一第二侧115,该第一、二侧114、115相互对应,该第一毛细结构13系设置于第一侧114,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16。请参阅图5,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为所述腔室11还具有一第三侧117及一第四侧118,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3设于前述第三、四侧117、118间,并与该第三、四侧117、118相连接,并界定一第一流道116及一第二流道 119。请参阅图6,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为所述腔室11还具有一第三侧117及一第四侧118,所述第三、四侧117、118间设置有多个第一毛细结构13,并与该第三、四侧117、118相连接,并界定多个第一流道116。请参阅图7,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为所述腔室11表面还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14,该第二毛细结构14为沟槽及亲/疏水性之薄膜及具毛细力之微结构体其中任一,本实施例以沟槽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是于该管体I腔室11壁面设置沟槽,其后于该第二区段112设置前述第一毛细结构13。请参阅图8,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结构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为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3由该第二区段112延伸至该第一区段111。请参阅图9,其为本专利技术的薄型散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将所述第一区段111定义为一蒸发区,所述第三区段113为一冷凝区,该冷凝区与至少一散热元件2接设,所述蒸发区与至少一发热源3接设,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3设于该第二区段112,当蒸发区吸收该发热源3的热量,位于该蒸发区中之液态工作流体121转换为汽态工作流体122,并由该第一区段111(蒸发区)沿该第二区段112向该第三区段113(即冷凝区)扩散,并逐渐产生冷凝转换为液态工作流体121,因腔室11内的第一毛细结构13并未延伸至该第三区段113 (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热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管体,具有一腔室及工作流体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腔室界定至少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及一第三区段,所述第一、二、三区段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区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管体,具有一腔室及工作流体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腔室界定至少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及一第三区段,所述第一、二、三区段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区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表面还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为沟槽及亲/疏水性的薄膜及具毛细力的微结构体其中任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可由该第二区段延伸至该第一区段及第三区段其中任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内壁为平滑管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段及一第三区段至少其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俊铭杨修维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