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79569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个本体、一个对流装置;所述本体具有一个腔室,该腔室形成有一个内壁;所述对流装置具有一个用以建立流体压力梯度的转动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该转动单元和驱动单元分别对应设在前述本体的内部和外部;所述转动单元和驱动单元是相互感应激磁运转;透过所述转动单元在热管内建立的压力梯度,改善热管内工作流体的循环,使该热管内部具有强制对流的效果,从而提升该热管热传递效率达到极佳的热传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热管结构,尤指一种热管在内部设置一个对流装置借以产生强制对流作用,以大幅提升热管热传效率的热管结构。
技术介绍
热导管(或称热管)是一种具有快速均温特性的特殊材料,其中空的金属管体,使 其具有质轻的特点,而其快速均温的特性,则使其具有优异的热超导性能;热管的运用范围 相当广泛,最早期运用在航太领域,现早已普及运用于各种热交换器、冷却器、天然地热引 用等,担当起快速热传导的角色,更是现今电子产品散热装置中最普遍高效的导热(非散 热)元件。 热导管基本上是一个内含工作流体的封闭腔体,借由腔体内作动流体持续循环的 液汽两相的变化,和汽态与液态流体在吸热端和放热端间的对流,在吸热端腔体内表面应 用低压沸腾热传原理,提高吸热端的热传系数,借以达到快速均温导热的目的;其作动机制 为液相作动流体在吸热端蒸发成汽相,在一瞬间在腔体内产生局部高压,驱使汽相作动流 体流向放热端,汽相作动流体在放热端凝结成液相后,借由重力、毛细力、离心力等回流至 吸热端,循环作动。 由此可知,热导管作动时,气流由气压压力差驱动,液流则须按使用时的作动状 态,采用或设计适合的回流驱动力。 热导管理想作动时,作动流体处于液相与气相两相共存的状态,两相无温差,也就是整个腔体内均处于均温状态,此时虽然有热能借由外界与腔体的温差传入此热管腔体系统,但热管腔体的吸热端与放热端却是等温,形成等温热传的热超导现象。 但是此已知技术仅是理想状态下的热管作动原理,在热管中的气相和液相仅能单单靠热管本身内部的毛细结构和外部热源作交换循环,致使热传递效率受到汽液循环的限制而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热管 热传效率的热管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个本体、一个对流装 置;该本体具有一个腔室,该腔室形成一个内壁;所述对流装置具有一个转动单元和一个 驱动单元,该转动单元和驱动单元分别对应设于前述本体的腔室内和本体的外侧,并且相 互感应激磁运转;通过所述转动单元使该热管内部具有强制对流的效果,借以提升该热管 热传递效率,达到最好的热传效果;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强制对流的效果; 2、具有极佳热传递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热管结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热管结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动单元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热管结构作动示意图。图中热管1本体11驱动单元12腔室111内壁112转动单元121环体1211外侧121 la内侧1211b磁性体121 lc第一凸体1211d间隙1211e第二凸体1211f凹槽1211g球体121 lh叶片组1212驱动单元122磁极1221硅钢片1222叶片组2动叶组21静叶组22第一轮毂23第一轴座24轴承25轴杆26叶片27第一端27a第二端27b叶片28第三端28a 第四端28b 第一工作区3 第一部份31 第二部分32 第二工作区4 第三部份41 第四部分42 气态蒸发端5 液态冷凝端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 予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热管1结构,包括一个本体11、一个对 流装置12。 其中该本体11具有一个腔室111,该腔室111形成有一个内壁112,并且该腔室 111的内壁112具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层(图中未表示),所述毛细结构层选择由复数铜质 或铝质颗粒其中任一个以烧结方式所构形;且所述腔室111内填充有工作流体(图中未表 示),所述工作流体可选择为水和冷却液体其中任一个。 所述对流装置12具有一个转动单元121和一个驱动单元122,该转动单元121和驱动单元122分别对应设于前述本体1腔室111的内壁112的内部和外部。 所述转动单元121设于前述腔室111内,具有一个环体1211和一个叶片组1212。 该环体1211具有一个外侧1211a和一个内侧1211b,该外侧1211a相对该腔室111的内壁112,并且设有复数磁性体1211c,该叶片组1212设于该环体1211内侧。 所述环体1211的外侧1211a设置有复数第一凸体121 ld,并且该第一凸体1211d由环体1211外侧1211a向相反该环体1211的方向延伸所构形,所述每一个第一凸体1211d间具有一个间隙121 le可容设前述磁性体121 lc ; 该环体1211的外侧121 la另设有复数第二凸体1211f,该第二凸体121 lf由环体 1211外侧1211a向相反该环体1211的方向延伸所构形,所述第二凸体1211f凸伸的一端设 有一个凹槽1211 g容设一个球体121 lh,该球体121 lh可在该凹槽1211 g和前述本体11的内 壁间滚动,所述球体1211h与该凹槽1211g的搭配用以作为轴承的使用,因所述球体1211h 与凹槽1211g和前述本体11的内壁112呈点接触,故摩擦系数低有利于前述转动单元121 转动的流畅度。上述驱动单元122环设于前述本体11外部,其具有复数磁极1221对应该 转动单元121,该磁极1221具有复数硅钢片1222并且该等磁极1221外部缠绕有复数线圈 (图中未表示),该磁极1221对应前述转动单元121的磁性体121 lc,当所述磁极1221通入 电流可产生激磁令前述转动单元121转动和叶片组1212转动。 透过所述转动单元12旋转时带动叶片组122转动使该热管1内部产生强制对流 的效果,借以大幅提升该热管1热传导效率。 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动单元结构,所述叶片组2更具有一个动叶组21、一个静叶组22、一个第一轮毂23、一个第一轴座24、一个轴承25、和一个轴杆26。 所述动叶组21具有复数叶片27,该叶片27具有一个第一端27a连接该第一轮毂23,一个第二端27b为自由端; 所述轴承25设在前述第一轮毂23内侧; 所述静叶组22具有复数叶片28,所述叶片28具有一个第三端28a连接该第一轴座24,和一个第四端28b连接前述环体1211内侧。 前述轴杆26 —端插设在前述轴承25,另一端与该第一轴座24枢接。 如图4、5、6所示,所述热管1结构更具有一个第一工作区3和一个第二工作区4和一个气态蒸发端5和一个液态冷凝端6,所述转动单元121和驱动单元122选择设在前述第一工作区3和第二工作区4其中任一个 所述第一工作区3更具有一个第与第二部分32采对接方式组接,并且该第个,所述第二部分32为高分子材质。 所述第二工作区4更具有一个第与第四部分42采用对接方式组接,所述第个,所述第四部分42为高分子材质。 前述第二部分32和第四部分42设有转动单元121和驱动单元122,并且因所述转动单元121和驱动单元122需相互感应激磁才能使该转动单元121运转,则介于两者间的第二部分32和第四部分42的材质则采用高分子材料以避免干扰转动单元121与驱动单元122的感应激磁,前述高分子材料可为铁氟龙。 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个本体,具有一个腔室,所述腔室形成一个内壁;一个对流装置,具有一个转动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所述转动单元和驱动单元分别对应设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和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个本体,具有一个腔室,所述腔室形成一个内壁;一个对流装置,具有一个转动单元和一个驱动单元,所述转动单元和驱动单元分别对应设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和外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中所述转动单元设在所述腔室内,具有一个环体 和一个叶片组,所述环体具有一个外侧和一个内侧,所述外侧相对所述腔室的内壁,并设有复数磁性体,所述叶片组设在所述环体内侧;所述驱动单元环设在所述本体外部,并且具有 复数磁极对应所述转动单元。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中所述磁极更具有复数硅钢片和复数线圈,所述 线圈缠绕在所述硅钢片外部。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中所述叶片组更具有一个轮毂和复数叶片,所述 叶片具有一个第一端连接所述轮毂,和一个第二端连接所述环体内侧。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中所述转动单元具有一个动叶组和一个静叶组 和一个第一轮毂和一个第一轴座和一个轴承,其中部分动叶组具有复数叶片,所述叶片具 有一个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轮毂,一个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轴承设在前述第一轮毂内侧; 所述静叶组具有复数叶片,所述叶片具有一个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轴座,和一个第四端连 接前述环体内侧,所述轴杆一端插设于前述轴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贵凤张始伟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