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在安装有安全气囊组件(5)的安全气囊(11)的壳(8)的后侧布置有为了防止安全气囊(11)展开时该安全气囊(11)朝着壳(8)后方变形而具有高刚性部(28)的后板(7)。该后板7支承在转向部件或者壳(8)上,后板7的上部位于从仪表板(1)朝下方突出的后侧支承部(19)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在沿车辆的仪表板内的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的上方安装有安全气囊组件,当车辆遭到碰撞时使安全气囊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坐人员的前面展开。该安全气囊组件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气体发生器。为提高对它的保修和部件更换等之际的作业性,非常希望安全气囊装置从结构上保证易于装卸安全气囊组件。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而构成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之例在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中有记载。在该例中,安全气囊组件的下部支承在转向部件上,且安全气囊组件的前部和后部利用钩状(hook)部件钩嵌在自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的前、后支承部上。具体而言,支架自安全气囊组件的壳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支架用螺栓和螺母紧固在转向部件的支架上。前侧钩状部件焊接在所述壳的前表面上,挂在设置在仪表板的前侧支承部的孔里。后侧钩状部件用螺栓和螺母紧固在焊接在所述壳后表面上的基座支架上,钩嵌在设置在仪表板的后侧支承部的孔里。在该例的情况下,在从仪表板上卸下安全气囊组件时,首先,解除后侧钩状部件和壳后表面的基座支架的紧固,再将后侧钩状部件从仪表板的后侧支承部取下来。然后,再解除壳下部的支架和转向部件的支架之间的紧固。这样才能够从仪表板的前侧支承部上将壳前表面的钩状部件取下来,以将安全气囊组件取出来。在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做到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上时易于变形,在安全气囊组件的壳和基座支架上设置有碰撞吸收部。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中,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等碰撞时,由传感器(省略图示)将车辆前面遭受碰撞这一情况检测出来,气`体发生器开始工作,气体注入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里。这样安全气囊就从折叠状态开始膨胀而展开,仪表板上壁的开裂盖子受该展开压力的作用而开裂,安全气囊就在车内鼓起来。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的过程中,安全气囊组件的安全气囊壳受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作用会变形,朝着后方鼓起来。如果该变形较大,就会导致安全气囊展开得较慢(不会迅速展开)等,展开性能会变差。能够想到的做法是在安全气囊壳的壳壁上形成构造加强筋(structure bead),来提高安全气囊壳的刚性,但是如果由于设置了构造加强筋而在壳壁上出现了凹凸,则对安全气囊的展开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能够做到抑制所述安全气囊展开压力所造成的安全气囊壳的变形,让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做到了利用后板(back panel)抑制安全气囊壳变形。也就是说,这里提供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具体情况如下,在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产生安全气囊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组件布置在仪表板内。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侧支承部、后侧支承部以及后板。该前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前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后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后板布置在所述壳的后侧并具有抑制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所述壳朝着后方变形的高刚性部,所述壳支承在在所述仪表板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上,且被所述前侧支承部支撑着,所述后板支承在所述转向部件或者所述壳上,且所述后板的上部被所述后侧支承部支撑着。因此,利用后板的高刚性部防止了壳受到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作用而朝着后方大幅度地变形,也就避免了安全气囊展开得较慢等不良现象。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上下排列着布置而构成的。因此,加强筋的存在使得后板的高刚性部相对“横向弯曲”的刚性提高,所述“横向弯曲”指的是车宽方向中央部分相对于车宽方向两端朝着后方位移的形态的弯曲,利用一筒单的结构即能够抑制壳朝着后方变形。而且,利用后板的冲压成型很简单地就能够形成这样的加强筋。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的下侧设置有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所述仪表板上时使易于变形的碰撞吸收部。这是所谓的头部碰撞防护装置所涉及的构造。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将后板设置在安全气囊壳的背部,仪表板上下方向的刚性提高,则当因事故等乘坐人员撞到了仪表板I的上表面时,对乘坐人员的保护是不利的,因此利用碰撞吸收部使得在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上时后板容易变形,利用该变形吸收碰撞能量,而有利于保护乘坐人员。所述碰撞吸收部,例如能够由让所述后板的一部分朝着后方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在该情况下,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上时,后板就会在弯曲部大大地弯曲,这样碰撞能量即会被吸收。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气囊以其平面形状为矩形的状态被折叠起来并收放在所述壳内。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所述壳包括覆盖已被折叠起来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后侧两角部的角部覆盖部。因此,尽管后板的高刚性部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但是因为壳的角部覆盖部会引导安全气囊展开、鼓起来,所以安全气囊会非常顺利地展开、鼓起来。而且,因为能够使后板是一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板,所以易于制作。在将所述后板支承在所述壳上的情况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壳的后壁下端部设置有朝后侧突出的多个凸部,双头螺栓的头部进入各凸部背面一侧的凹部内,该双头螺栓的轴部贯穿凸部朝着后方突出,用螺母将该双头螺栓拧紧以后,所述后板的下端部就被支承在所述壳的后壁上。根据所述支承构造,后板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后侧支承部的固定部到壳的支承部的尺寸)比将后板支承在转向部件上时短。因此,由于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而加在后板上的朝向后方的弯矩变小。这样一来后板就难以歪倒,因此安全气囊的展开就很稳定,而且也能够避免自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的后侧支承部破损。因此,也能够减少安全气囊装置的加强要素,对于轻量化来说是有利的。这里,在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中,也是后侧的钩状部件支承在壳上,但它是事先将已固定有双头螺栓的基座支架固定在壳上以后,再通过该基座支架将钩状部件紧固在壳上的。相对于此,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支承构造中,是将凸部设置在壳的后壁上,使用于支承后板的双头螺栓的头部进入凸部背面一侧的凹部里的。因此,双头螺栓的头部不会朝着壳内突出,这对于将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收放在壳内,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都是有利的。也就是说,所述支承构造与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不同,在所述支承构造中,既无需使用特别的支架,而且也不会对将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收放在壳内、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等带来不良影响,就能够将后板支承在壳上,构造简单且也有利于轻量化。在其它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前侧支承部和后侧支承部由固定在所述仪表板上的筒状安全气囊滑槽(chute)的前部和后部构成,在该安全气囊滑槽上嵌合有抑制安全气囊鼓起来时该滑槽变形的筒状加强部件。也就是说,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通过后板施加给安全气囊滑槽,如果安全气囊滑槽由此而变形,对于安全气囊的顺利展开就是不利的。于是,为抑制安全气囊滑槽变形而使用筒加强部件来加强安全气囊滑槽。这样就有利于安全气囊顺利展开、鼓起来等。附图说明图1是仪表板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后板的关系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后板的关系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滑槽安装到仪表板上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产生安全气囊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组件布置在仪表板内,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侧支承部、后侧支承部以及后板,该前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前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后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后板布置在所述壳的后侧并具有抑制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所述壳朝着后方变形的高刚性部,所述壳支承在在所述仪表板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上,且被所述前侧支承部支撑着,所述后板支承在所述转向部件或者所述壳上,且所述后板的上部且被所述后侧支承部支撑着。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2 JP 2011-207781;2012.06.27 JP 2012-14401.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产生安全气囊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组件布置在仪表板内,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侧支承部、后侧支承部以及后板, 该前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前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 该后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 该后板布置在所述壳的后侧并具有抑制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所述壳朝着后方变形的高刚性部, 所述壳支承在在所述仪表板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上,且被所述前侧支承部支撑着, 所述后板支承在所述转向部件或者所述壳上,且所述后板的上部且被所述后侧支承部支撑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上下排列着布置而构成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安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村俊辉,下野刚,松冈大辅,田村梦人,桑原幸司,小野正义,河合浩幸,田中一洋,
申请(专利权)人:大协西川株式会社,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