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集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2714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8 09:48
机油集滤器(1)包括滤油器(10)和外壳(20)。在外壳(20)上形成有进油口(43a)和出油口(33a)。在滤油器(10)的框部(12)上形成有缺口部(12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例如设置在车辆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机油集滤器,该发动机安装在车辆上。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为了去除机油中含有的杂质等,在车辆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等的油底壳内都设置有机油集滤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机油集滤器包括滤油器和用于容纳该滤油器的细长外壳。滤油器具有板状滤网部和围绕滤网部形成的框部,通过框部加强滤网部并支撑外壳。而在外壳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机油从进油口流入外壳,会经滤油器过滤后,又从出油口流出。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1272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的油底壳较浅,这将导致设置机油集滤器的空间的上下高度尺寸变短。而且,受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各种部件的布局等的影响,设置机油集滤器的空间的上下高度尺寸也会变短。遇到这些情况时,就需要缩短机油集滤器的上下高度尺寸即外壳的上下高度尺寸。但在外壳上形成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为了抑制机油的流动阻力,这些口的面积不可过小,因此就要在外壳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然而,如上所述,由于滤油器具有框部,所以如果缩短了外壳的上下高度尺寸,框部就会接近进油口和出油口附近而堵住这两个口,使机油不能顺畅流动,最终导致机油的流动阻力增大。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外壳的上下高度尺寸缩短的情况下,减小机油的流动阻力。-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在滤油器的框部设置了缺口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一种机油集滤器,包括用于过滤机油的板状滤油器和用于容纳该滤油器的外壳,该机油集滤器构成为: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从进油口流入的机油经过所述滤油器的过滤,从出油口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器具有滤网部和围绕该滤网部形成的框部,在所述框部上形成有缺口部。根据该结构,在减薄外壳而使滤油器的框部处于阻碍机油流动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在该部分形成缺口部,机油的流动就难以受到框部的阻碍。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沿机油流动方向望去,所述框部和所述进油口或所述框部和所述出油口互相重合,所述缺口部形成在该重合部分上。根据该结构,沿机油流动方向望去,框部和进油口或框部和出油口的位置重合时,则在该重合部分的框部上形成缺口部。这样一来,机油从进油口流入外壳时难以受到框部的阻碍,而且,机油从外壳内部流向出油口时,也难以受到框部的阻碍。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述滤油器具有沿该滤油器的厚度方向互相分开布置的第一滤网部和第二滤网部,以及向远离该第一滤网部和第二滤网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滤网部。根据该结构,第一滤网部、第二滤网部和第三滤网部会形成立体状的滤网部,故可有效地确保在外壳内部滤油器具有较大的过滤面积。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所述滤油器的框部的内侧,以与所述外壳内表面相对的方式形成有无机油流动的板状部。在所述板状部和所述外壳内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突向并抵接另一方的突出部,可防止机油流入该板状部和与该板状部相对的外壳内表面之间。根据该结构,在滤油器的板状部上形成有突出部的情况下,由于突出部抵接外壳内表面,因此可防止机油流入该板状部和与该板状部相对的外壳内表面之间。同样,在外壳内表面上形成有突出部的情况下,也可防止机油流入该板状部和与该板状部相对的外壳内表面之间。-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在滤油器的框部形成有缺口部,所以可以在不妨碍机油流动的前提下布置框部,减小机油的流动阻力。根据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机油从进油口流向外壳时难以受到框部的阻碍,而且,机油从外壳内部流向出油口时也难以受到框部的阻碍,从而减小机油的流动阻力。根据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滤油器具有向远离第一滤网部和第二滤网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三滤网部,可有效确保在外壳内部滤油器具有较大的过滤面积。因此,过滤性能高的机油集滤器也可实现小型化。根据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在板状部和所述外壳内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突向并抵接另一方的突出部,此突出部可防止机油流入该板状部和与该板状部相对的外壳内表面之间。这样一来,通过防止机油在板状部和与该板状部相对的外壳内表面之间发生紊流,可以减小机油的流动阻力。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的立体图。图3是从出油口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的端面图。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滤油器的立体图。图6是从下方观察到的滤油器的形成有缺口部一侧的立体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3的图。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14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15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1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19是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图20是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仅仅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本质的示例而已,并没有限制本专利技术、其应用或用途的意图。(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1的立体图。该机油集滤器1,例如设置在车辆上安装的发动机油底壳(未图示)内,可对发动机内循环流动的机油进行过滤,去除机油中所含的杂质等。在受到油底壳较浅的形状或设置在油底壳内的各种部件的布局影响,而导致设置机油集滤器1的空间的上下高度尺寸较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1。需要说明的是,机油集滤器1不仅可以设置在发动机的油底壳内,还可以设置在例如自动变速器等的油底壳内。机油集滤器1包括过滤机油的板状滤油器(如图4所示)10和容纳该滤油器10的外壳20。外壳20配合设置机油集滤器1的空间的上下高度尺寸设计,整体较薄,呈在车辆的前后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0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倾斜的。此外,外壳20还可以在俯视时是弯曲的形状。外壳20由上分割体30和下分割体40组合而成。该上分割体30和下分割体40为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上下一分为二而成,并且均为树脂成型而成。上分割体30具有沿外壳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上壁部31和从上壁部3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周壁部32,且该上分割体30向下方开放。在周壁部32上且外壳20的长边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出油管部33。出油管部33与外壳20的内部连通,沿外壳20的长边方向大致水平地突出。如图4所示,出油管部33の上部和上壁部31位于同一高度,包括出油管部33在内的外壳20的上下高度尺寸较短。在出油管部33的内部形成有出油口33a。出油口33a沿外壳20的长边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因此,机油的流出方向与外壳20的长边方向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油集滤器(1),包括过滤机油的板状滤油器(10)和容纳该滤油器(10)的外壳(20),该机油集滤器(1)构成为:在所述外壳(20)上形成有进油口(43a、47a)和出油口(33a、37a、38a),从所述进油口(43a、47a)流入的机油经过所述滤油器(10)的过滤,从所述出油口(33a、37a、38a)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器(10)具有滤网部(11)和围绕该滤网部(11)形成的框部(12),在所述框部(12)上形成有缺口部(12a)。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18 JP 2014-0867301.一种机油集滤器(1),包括过滤机油的板状滤油器(10)和容纳该滤油器(10)的外壳(20),该机油集滤器(1)构成为:在所述外壳(20)上形成有进油口(43a、47a)和出油口(33a、37a、38a),从所述进油口(43a、47a)流入的机油经过所述滤油器(10)的过滤,从所述出油口(33a、37a、38a)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器(10)具有滤网部(11)和围绕该滤网部(11)形成的框部(12),在所述框部(12)上形成有缺口部(12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集滤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12a)形成在:沿机油流动方向望去,所述框部(12)和所述进油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次健吾
申请(专利权)人: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