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127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5:51
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一对侧部框架,所述一对侧部框架构成充当椅背的骨架的椅背框架的一部分;变形起点部分,所述变形起点部分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侧部框架上,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作为所述侧部框架由于后在碰撞期间碰撞力施加于所述椅背框架而变形时的起点;以及变形抑制单元,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设置于设置有所述变形起点部分的所述侧部框架,允许所述侧部框架以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为起点的变形,并且当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量已经达到基准量时通过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与设置于所述椅背框架的接触构件进行接触而将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抑制在所述基准量或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备了设置有变形起点部分的侧部框架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已知在构造成椅背框架的一部分的侧部框架上设置凹槽部分(变形起点部分)的车辆座椅。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JP-A)No. 2006-347436的图2中示出的,这种凹槽部分(变形起点部分)设置在侧部框架的底端部分处并形成为朝向车辆后侧开口的大体C形形状。当在车辆后部撞击中碰撞力作用到椅背框架时,侧部框架以凹槽部分为起点发生变形,从而吸收施加在椅背框架上的碰撞力。相应地,冲击力能够受到抑制而不能例如输入到设置于侧部框架的斜置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尽管能够通过凹槽部分设定侧部框架的变形位置,但仅利用凹槽部分很难调节侧部框架的变形量。特别是,如果侧部框架过度变形,会有侧部框架突然折断的危险。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提供能够在后在碰撞期间碰撞力被作用到椅背框架时抑制侧部框架的过度变形的车辆座椅。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包括一对侧部框架,所述一对侧部框架构成充当椅背的骨架的椅背框架的一部分;变形起点部分,所述变形起点部分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侧部框架上,在所述侧部框架由于后在碰撞期间碰撞力施加于所述椅背框架而变形的情况下,所述变形起点部分充当起点;以及变形抑制单元,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设置于设置有所述变形起点部分的所述侧部框架,允许所述侧部框架以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为起点的变形,并且当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量已经达到基准量时通过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与设置于所述椅背框架的接触构件进行接触而将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抑制在所述基准量或更大。在所述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椅背框架被构造为包括一对侧部框架。所述变形起点部分设置到所述一对侧部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侧部框架上,在后在碰撞期间碰撞力被施加到所述椅背框架的情况下,所述侧部框架以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为起点发生变形。变形抑制单元设置到设置有所述变形起点部分的所述侧部框架上,并且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允许所述侧部框架以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为起点的变形。相应地,由于后在碰撞期间施加到椅背框架的碰撞能量被用于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因此被施加到椅背框架的碰撞力能够被吸收。因此能够阻止例如碰撞力等被输入到设置于所述侧部框架的斜置单元上。当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量已经达到基准量时,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因所述变形抑制单元接触设置于所述椅背框架的所述接触构件而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所述侧部框架的过度变形。另外,当所述变形抑制单元接触所述接触构件时,施加到所述侧部框架的碰撞力也通过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传递给所述接触构件。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抑制碰撞力向所述斜置单元的输入。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联接至所述侧部框架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侧部框架进行相对运动,以跟随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在所述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联接至所述侧部框架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侧部框架相对运动以跟随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当所述侧部框架变形时,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相应地相对于所述侧部框架相对运动以跟随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能够相应地被制成,由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沿着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设定运动路径运动,因此能够使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可靠地接触所述接触构件。本方面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一方面或所述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联接至所述侧部框架而能够转动,并且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包括接合部分和接触部分,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侧部框架接合,所述接触部分被构造成能够接触所述接触构件。由于所述接合部分移动以跟随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使得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转动并且所述接触部分接触所述接触构件。在所述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联接至所述侧部框架而能够转动。而且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构造为包括接合部分和接触部分。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侧部框架接合并跟随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移动。所述接触部分也被构造成能够接触所述接触构件。由于所述接合部分移动,导致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转动并且所述接触部分接触所述接触构件。当所述接触部分接触所述接触构件时,由于从所述接触构件作用在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上的反作用力,使得转动力作用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上。从而由于该转动力使得能够抑制侧部框架的变形。因此,作用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和所述接触构件上的应力值因例如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到所述接合部分的长度和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到所述接触部分的长度而改变。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能够因此被容易地设计成符合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和所述接触构件的弯曲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到所述接合部分的长度被设定成短于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所述转动中心到所述接触部分的长度。在所述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中,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到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接合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从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到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接触部分的长度。相应地,当所述接触部分接触所述接触构件时,从所述接触部分作用于所述接触构件的力减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三方面或所述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部分通过紧固件紧固到所述侧部框架。在所述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部分通过所述紧固件被紧固到所述侧部框架上。相应地,当被施加到所述椅背框架的碰撞力变得大于由所述紧固件产生的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和所述侧部框架之间的紧固强度以及所述侧部框架的弯曲强度时,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开始发生。相应地,由于施加到所述椅背框架的碰撞能量被用于克服紧固力而使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转动和使侧部框架发生变形,所以施加到所述椅背框架的碰撞力能够被有效地吸收。由此能够有效地阻止碰撞力被输入给例如斜置单元。本方面的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一方面到所述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车辆座椅进一步包括一对斜置单元,所述一对斜置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的底端部分处并将所述椅背支承成能够倾斜;以及联接轴,所述联接轴将所述一对斜置单元联接在一起,并且所述接触构件由所述联接轴构成。在所述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斜置单元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侧部框架的底端部分处,并且所述斜置单元通过所述联接轴被联接在一起。所述联接轴构成所述接触构件。相应地,能够通过使用具有相对较高的弯曲强度的联接轴来抑制所述侧部框架的过度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设置在所述侧部框架的所述底端部分处。在所述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中,通过将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设置在所述侧部框架的底端部分处,使得小尺寸变形抑制单元成为可能。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所述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的转动中心部分设置在所述变形起点部分的下方。在所述第八方面的车辆座椅中,能够稳定所述变形抑制单元相对于所述接触构件的旋转路径。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所述变形抑制单元接触所述接触构件。有益效果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在后在碰撞时碰撞力被施加到椅背框架的情况下抑制侧部框架的过度变形。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可以使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可靠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一对侧部框架,所述一对侧部框架构成充当椅背的骨架的椅背框架的一部分;变形起点部分,所述变形起点部分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侧部框架上,所述变形起点部分充当所述侧部框架由于后在碰撞期间碰撞力施加于所述椅背框架而变形时的起点;以及变形抑制单元,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设置于设置有所述变形起点部分的所述侧部框架,允许所述侧部框架以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为起点的变形,并且当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量已经达到基准量时通过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与设置于所述椅背框架的接触构件进行接触而将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抑制在所述基准量或更大。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5 JP 2011-234137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一对侧部框架,所述一对侧部框架构成充当椅背的骨架的椅背框架的一部分; 变形起点部分,所述变形起点部分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部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侧部框架上,所述变形起点部分充当所述侧部框架由于后在碰撞期间碰撞力施加于所述椅背框架而变形时的起点;以及 变形抑制单元,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设置于设置有所述变形起点部分的所述侧部框架,允许所述侧部框架以所述变形起点部分为起点的变形,并且当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量已经达到基准量时通过所述变形抑制单元与设置于所述椅背框架的接触构件进行接触而将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抑制在所述基准量或更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联接至所述侧部框架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侧部框架进行相对运动,以跟随所述侧部框架的变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变形抑制单元被联接至所述侧部框架而能够转动,并且所述变形抑制单元包括接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田磨影山敦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