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构件,该排气构件包括第一段(1)和第二段(2),第一段(1)与第二段(2)连通,第一段(1)和第二段(2)均为中空筒状,第一段(1)的轴线与第二段(2)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第一段(1)的内径大于第二段(2)的内径,第二段(2)的内径为1-2毫米,第一段(1)的内径与第二段(2)的内径的比例为5-50∶1,第一段(1)的轴向长度与第二段(2)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3-100∶1。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装配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所述排气构件(10)的模具。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装配有所述排气构件的模具不易堵塞,而且,即使所述排气构件被堵塞,也能够容易地打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构件,以及装配有所述排气构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聚氨酯发泡属于反应注射成型
聚氨酯软泡按生产工艺又可分为块状泡沫及模塑软泡,前者是通过连续法工艺生产的大体积泡沫再切割成所需形状的泡沫制品,而模塑软泡一般为间隙法生产,原料直接在模具中发泡成型,即制成所需形状的泡沫制品。对于模塑产品,将聚氨酯液体原料注入模腔,很快发生反应,泡沫会由下向上充满模腔,同时模腔中的空气被压缩和驱赶,如果空气无法排出,就会被泡沫封闭在模腔的某个地方,从而造成泡沫制品的缺陷。在现有的工业生产实践中,往往有两种排气方式,一种是用钻头直接在模具上钻孔,另外一种是预埋一段细的钢管,作为排气孔。然而,上述这两种排气方式,生产中排气孔都极易堵塞,尤其是树脂模具(如环氧树脂模具和不饱和聚酯模具),这是因为树脂模体较厚,排气孔较长,在排气孔中凝胶固化的细长的泡沫更容易断在排气孔而造成堵塞;而且,排气孔堵塞后,要打通排气孔费工费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模具(特别是树脂模具)的排气孔容易堵塞,且排气孔堵塞后不易打通的缺点,提供一种排气构件以及装配有该排气构件的模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构件,其中,该排气构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均为中空筒状,所述第一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段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所述第一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的内径,所述第二段的内径为1-2毫米,所述第一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的内径的比例为5-50 1,所述第一段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3-100 I。优选地,所述第一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的内径的比例为5-50 1,更优选为8-20 I。优选地,所述第一段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5-20 I。优选地,所述排气构件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连通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且所述过渡段的内径沿从所述第一段到所述第二段的方向逐渐递减。优选地,所述排气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卡止部件,所述卡止部件与所述第一段的外壁连接。所述卡止部件优选为与所述第一段的外壁一体化成型的凸起。优选地,所述排气构件还包括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二段的与所述第一段相对的一端。优选地,所述延伸段的内径沿从与所述第二段邻接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逐渐递士豳>曰O优选地,所述延伸段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O. 5-2 I。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模具,所述模具包括腔体和贯通腔体顶壁的排气构件,其中,所述排气构件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排气构件,且所述排气构件中的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腔体外,所述排气构件中的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腔体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排气构件,设置有一段长度较短且内径为1-2毫米的排气孔(即所述第二段),使得装配有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排气构件的模具既不会由于排气孔内径过大而造成漏料,也不会由于排气孔内径较小而导致排气孔容易堵塞或者堵塞后难以打通。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排气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排气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排气构件的俯视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模具的排气过程的示意图;图5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模具排气结束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段2:第二段 3:过渡段4:卡 止部件5:延伸段10:排气构件11:腔体12:成型物料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是指相对于相应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排气构件10包括第一段I和第二段2,所述第一段I与所述第二段2连通,所述第一段I和所述第二段2均为中空筒状,所述第一段I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在所述排气构件10中,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为1-2毫米,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的比例为5-50: 1,所述第一段I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3-100: I。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装配有上述排气构件的模具中,在生产过程中,在模具内的空气完全排出后,模具内的物料会进入所述排气构件内,在该物料固化后会堆积在所述排气构件内。由于所述排气构件的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小于常规的排气孔的内径(通常为约3毫米),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大于常规的排气孔的内径,且所述第二段2的长度远小于所述第一段I的长度,也即内径较小的段很短,内径较大的段很长,从而使得脱模过程中排气构件中的堆积物容易通过所述第一段I拉出,而不容易在所述第二段2中断开,而且,即使排气构件中的堆积物在所述第二段2中断开了,由于第二段2较短,因此很容易借助铁丝等细物将其取出,以将排气构件打通。在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的比例优选为8-20 I。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最优选为1. 5毫米左右。在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段I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优选为 5-20 I。虽然本专利技术中限定了所述排气构件10的所述第一段I和所述第二段2均为中空筒状,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所述中空筒状并非严格要求是几何意义上的规则中空筒状,各种接近或类似中空筒状(如径向截面为椭圆形的中空筒状)也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虽然本专利技术中限定了所述排气构件10的所述第一段I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段2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平行或重合并非严格要求是几何意义上的平行或重合,而只需基本上平行或者重合即可。当所述排气构件10中的所述第一段I和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和轴向长度均在上述范围内时,堆积在所述排气构件10内的物料(如泡沫)可以更容易地拉出,从而能够避免所述排气构件10被堵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排气构件10在轴向上依次包括第一段1、过渡段3和第二段2,所述第一段1、过渡段3和第二段2的轴线基本平行或重合(优选为重合),所述过渡段3连通所述第一段I和第二段2,且所述过渡段3的内径沿从所述第一段I到所述第二段2的方向逐渐递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段3的径向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所述排气构件10的长度的要求而适当地调整,例如,所述过渡段3的径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2的径向长度的比例可以为1: O. 2-5,优选为1: 0.5-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段3与所述第一段I连接处的内径优选与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相同,所述过渡段3与所述第二段2连接处的内径优选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相同。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排气构件10还包括至少一个卡止部件4,所述卡止部件4与所述第一段I的外壁连接。所述卡止部件4用于使所述排气构件10紧紧嵌在模具的腔体壁中,而不至于因为通孔作业或者模具的腔体内的压力而使排气构件10松动或脱落。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止部件4可以为各种常规的能够起上述作用的卡止部件。更优选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所述卡止部件4为与所述第一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构件,其特征在于,该排气构件包括第一段(1)和第二段(2),所述第一段(1)与所述第二段(2)连通,所述第一段(1)和所述第二段(2)均为中空筒状,所述第一段(1)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所述第一段(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为1?2毫米,所述第一段(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的比例为5?50∶1,所述第一段(1)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3?10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构件,其特征在于,该排气构件包括第一段(I)和第二段(2),所述第一段(I)与所述第二段(2)连通,所述第一段(I)和所述第二段(2)均为中空筒状,所述第一段(1)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为1-2毫米,所述第一段(I)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2)的内径的比例为5-50: 1,所述第一段(I)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3-100: 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段⑴的内径与所述第二段⑵的内径的比例为8-20: I。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段(I)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二段(2)的轴向长度的比例为5-20: I。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气构件,其中,所述排气构件还包括过渡段(3),所述过渡段(3)连通所述第一段(I)和第二段(2),且所述过渡段(3)的内径沿从所述第一段(I)到所述第二段(2)的方向逐渐递减。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秉海,张晓红,宋志海,戚桂村,高建明,王亚,蔡传伦,赖金梅,张红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