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4070 阅读:3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5:39
一种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结构,它包括有机油集滤器,机油泵,下缸体主油道,机油滤清器进油腔,滤清器出油腔,气缸体进油道,气缸体主油道,主轴承供油道,涨紧器供油道,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气缸体回油道,其技术要点是:在气缸体主油道与气缸体缸套之间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气缸体主油道相连通;在下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通过机油泵进入下缸体主油道的进油口;另外,在气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对涡轮增压器进行润滑和冷却的增压器进油油道。由于在每个缸套处都安装有活塞冷却喷嘴,机油能够从喷嘴中产生油压喷射到活塞和气缸壁上,能够提供充分的机油来参与润滑,润滑效果好,分布均匀,并且能够更好地起到冷却作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动车汽油发动机
,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产品的日新月异,汽车生产企业在不断的竞争中,对整车产品的开发不断加快。尽管从车体的外观形状,材质及配套件对机动车的性能都将产生影响,但是汽车的心脏一发动机,对于性能是最至关重要的,无论从供货应量、价格、以及性能匹配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新开发车型的性能指标。通常来说,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的主要功能是1、使机油在运动零件的所有摩擦表面形成连续的油膜,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完成润滑。2、使机油在循环过程中流过零件工作表面,完成对零件的冷却。3、使机油可以带走摩擦表面产生的金属碎末及沉积在气缸、活塞环及其它零部件上的积碳,起到清洁作用。4、附着在气缸壁、活塞及活塞环上的油膜,还可起到密封作用。5、具有防锈功能。目前,现有气缸体油路结构中用来润滑缸套的管线中没有活塞冷却喷嘴,完全靠曲轴的旋转飞溅机油来润滑气缸套。润滑不均匀,效果不佳。同时本新型可以通过改变机油泵形式更换机油泵安装位置,满足不同整机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油道中带有活塞冷却喷嘴的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结构,并且可以更换机油进入主油道位置的油道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机油集滤器,机油泵,下缸体主油道,机油滤清器进油腔,滤清器出油腔,气缸体进油道,气缸体主油道,主轴承供油道,涨紧器供油道,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缸盖供油道,气缸体回油道,其特征是在气缸体主油道与气缸体缸套之间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气缸体主油道相连通;在下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通过机油泵进入下缸体主油道的进油口 ;另外,在气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对涡轮增压器进行润滑和冷却的增压器进油油道。如上所述的涨紧器供油道、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是通过气缸体横向油道与气缸体主油道相连通的。另外,在气缸体主油道还设置有用于放置压力传感器的机油压力传感器孔。在下缸体主油道上设置有2-3个通过机油泵进入下缸体主油道的个进油孔,以便在选择不同排气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时,而选用不同孔径的进油孔。本技术的优点是1、由于在每个气缸处都安装有活塞冷却喷嘴,机油能够从喷嘴中产生油压喷射到活塞和气缸壁上,能够提供大量的机油来参与润滑,润滑效果好,分布均匀,并且能够更好地起到冷却作用。2、由于在缸体主油道上增设的增压器进油道,因此通过增压器油路对涡轮增压器进行润滑和冷却,机油流过增压器进油管和回油管,从而对涡轮增压器起到润滑降温冷却的效果。3、本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在主油道上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位置的机油泵进油孔,可以通过改变机油泵的结构形式和安装位置,使其达到不同整机需求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展开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图1结构依附在缸体的位置结构示意简图。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1_机油集滤器,2-机油泵,3-下缸体主油道,4-机油滤清器进油腔,5-滤清器出油腔,6-气缸体进油道,7-气缸体主油道,8-活塞冷却喷嘴口,9-主轴承供油道,10-气缸体横向油道,11-涨紧器供油道,12-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13-气缸盖供油道,14-气缸体回油道,15-涡轮增压器回油口,16-机油压力传感器孔,17-下缸体进油口,18-涨紧器油道口,19-平衡轴瓦供油口,20-工艺孔,21-下缸体进油口。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技术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技术所限定的权力保护范围,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由图1 2所示,图中的I为机油集滤器,2为机油泵,3为下缸体主油道,4为机油滤清器进油腔,5为滤清器出油腔,6为气缸体进油道,7为气缸体主油道,9为主轴承供油道,11为涨紧器供油道,12为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在气缸体主油道7与气缸体缸套之间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气缸体主油道7上的活塞冷却喷嘴口 8相连通;在下缸体主油道3上还设有通过机油泵2进入下缸体主油道的两个下缸体进油口 17、下缸体进油口 21 ;另外,在气缸体主油道7上还设有对涡轮增压器进行润滑和冷却的增压器进油油道12。工作原理本油路结构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可分为2. 0T,2. 2T和2. ONA三种机型三种不同流动方式。现以2. OT发动机的机油流动方式为例由图1所示,工作过程中,机油集滤器I进入机油泵2,在机油泵的带动下,机油进入下缸体主油道3,然后进入机油滤清器进油腔4,在滤清器过滤后由滤清器出油腔5进入缸体进油道6,滤清器进油腔和出油腔保证了机油的流量并起到缓冲作用,使滤清器本身对机油的过滤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时间。当机油进入气缸体主油道7后,一部分机油流入主油道上的活塞冷却喷嘴口 8 (注释在活塞运动过程中,发动机燃烧室气缸壁承受来自活塞的全部摩擦力,需要良好的润滑)和主轴承供油孔9,润滑曲轴和活塞的机油直接流入油底壳;另一部分机油则经过缸体横向油道10进入涨紧器供油道11和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12,涨紧器供油道11内贮有机油,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提供涨紧器不同的油压,进而调节涨紧器的涨紧程度。其余机油经过缸盖供油道13进入缸盖的不同位置,图中两处油道结构功能相同,固简化说明。所有经过气缸盖供油道13进入气缸盖的机油,工作过后都会由缸体回油道14流回油底壳中;进入涡轮增压器的机油,则经过缸体的涡轮增压器回油口 15流回油底壳,如图2所示,如此多而容积大的回油道可以快速的使机油回到油底壳中,反复循环使用。图中16为机油压力传感器孔,直接有效的检测油压,保证发动机运转稳定。2. 2T机型流动方式与2. OT主要区别在于下缸体区域,图中17为2. 2T下缸体进油口,机油通过不同结构的集滤器和机油泵进入下缸体进油口 17,而下缸体主油道3前端的下缸体进油口 21被密封。流入下缸体主油道7的机油一部分通过涨紧器油道口 18进入涨紧器,其原理与涨紧器供油道11相同,固省略。另外与2. OT机型流动油路不同处为,一部分机油通过滤清器进、出油腔4和5后,一部分进入平衡轴瓦供油口 19,由此流出的机油为润滑平衡轴所用;其余大部分机油进入气缸体进油道6,此后流动路径相同,固简化省略。2. ONA机型流动油路相对2. OT机型更简单一些,由于不带平衡轴和涡轮增压器,所以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12、涡轮增压器回油口 15和下缸体进油口 17被密封,其余流动路径与2. OT相同,固省略。图中20为加工涨紧器油道口 18的工艺孔,但也是预留注油油路,当整机试验出现问题或做验证工作时,可以先注入机油,使发动机快速进入最佳状态。此处3种机型都会密封,只有当情况需求时方才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结构,它包括有机油集滤器,机油泵,下缸体主油道,机油滤清器进油腔,滤清器出油腔,气缸体进油道,气缸体主油道,主轴承供油道,涨紧器供油道,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缸盖供油道,气缸体回油道,其特征是:在气缸体主油道与气缸体缸套之间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气缸体主油道相连通;在下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通过机油泵进入下缸体主油道的进油口;另外,在气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对涡轮增压器进行润滑和冷却的增压器进油油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气缸体油路结构,它包括有机油集滤器,机油泵,下缸体主油道,机油滤清器进油腔,滤清器出油腔,气缸体进油道,气缸体主油道,主轴承供油道,涨紧器供油道,涡轮增压器进油油道,缸盖供油道,气缸体回油道,其特征是在气缸体主油道与气缸体缸套之间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所述活塞冷却喷嘴与气缸体主油道相连通;在下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通过机油泵进入下缸体主油道的进油口 ;另外,在气缸体主油道上还设有对涡轮增压器进行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泊杨光马德志马靓李超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新光华翔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