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莲传专利>正文

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074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3:00
一种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其中该定位套筒穿入前支管的底端而固设于前支管内,且该定位套筒内设有一多角形的轴孔;该定位套环于前支管内固设在定位套筒的上方,且定位套环设有一穿孔,供一螺杆穿过穿孔而设置于定位套环上;该多角形定位杆的一端结合于前轮座上,而另端凹设有一螺孔,用以于穿入轴孔时以该螺孔而结合至该螺杆;该弹性件罩设于定位杆于前支管与前轮座之间的外部,且其两端分别抵顶该前支管及该前轮座;借此,弹性件的长度可受定位套环抵顶住螺杆而受限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尤指一种借助前支管内的定位套环限制定位杆的位置,以调整弹性件的长度及压缩行程的避震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滑板车的轻便体积使其易于携带,并让其成为时下流行的运动休闲代步工具之一。当滑板车在使用中遇到不平路面时,滑板车的踏板会随着前后轮的上下跳动而降低骑乘的舒适性及造成操控上的不稳定性,并可能因前轮的震动过大而让使用者的手从前立管的把手上松脱。因此,已有部分的滑板车在踏板与前轮之间设置避震装置,以降低前轮弹跳的影响而增进滑板车的操控性能。然而,当行驶在有较大高低落差的路面上时,上述设有避震装置的滑板车仍会因避震装置的弹性件(例如弹簧)压缩行程过长而造成前立管晃动程度增力口,甚至影响使用者的重心而影响操控上的稳定度。有鉴于此,为了改进上述的缺点,使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除提供避震缓冲效果之外,能同时增加操控上的稳定度,专利技术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其中该前支管内的定位套筒上方固设有一定位套环,且该定位套环设有一穿孔,供一限位件穿过该穿孔而结合前轮座的定位杆顶端,以便能于弹性件顶撑前支管向上移动时,使定位套环上表面抵顶住限位件而限制弹性件的长度与压缩行程,以增加滑板车的操控稳定性。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所设的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包括一定位套筒、一定位套环、一定位杆及一弹性件,该定位套筒穿入前支管的底端而固设于前支管内,且该定位套筒内设有一多角形的轴孔;该定位套环设于该前支管内,并固设在定位套筒的上方,且该定位套环设有一穿孔,供一限位件穿过该穿孔而设置于定位套环上;该定位杆的底端结合于该前轮座上,而其顶端端面设有一定位部,该定位杆以可相对于定位套筒上下滑动的方式与定位套筒的轴孔结合,且该定位杆的顶端以定位部结合于限位件的底端;而该弹性件设于前支管与前轮座之间,且该弹性件套接于定位杆上,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该前支管及该前轮座。实施时,该限位件为一螺杆,而该定位部为一与该螺杆对应的螺孔。实施时,该弹性件的外部更罩设有一蛇管。实施时,该前支管的底端外缘设有一限位环,该限位环卡合该蛇管而限位该蛇管于弹性件的外部。实施时,该前支管定义有一中心轴线,且该定位套筒的轴孔及该定位套环的穿孔与该中心轴线同轴设置。实施时,该定位套筒的轴孔为一六角形形状。实施时,该限位件具有头部,该限位件以该头部抵靠定位套环的上表面而留置于定位套环上。因此,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1.本技术可于提供缓冲避震作用的同时,限制弹性件的长度,以避免滑板车因弹性件压缩行程过长而影响使用者的重心,以提升操控上的稳定性,并确保使用安全。2.本技术可借助调整螺杆于定位杆螺孔内的螺入深度,而依使用者需求调整弹性件的压缩行程及避震效果,具有极高的实用性。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配合附图、图号,将本技术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图1的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图3为图1的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外观图。图4为图1的实施例于未下压前支管时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5为图1的实施例于下压前支管后的剖面动作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滑板车I 叉形件11 连结部111套管112踏板12前支管2把手21限位环22前轮座3 承接部31 枢接片32前轮33定位套筒4轴孔41定位套环5穿孔51螺杆52头部521 螺纹522定位杆6螺孔61弹性件7蛇管7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的一实施例,设置于滑板车I的前支管2与前支管2底部所设的前轮座3之间。该前支管2的顶端设有供操控滑板车I的把手21,而其底端外缘设有一限位环22,且该前支管2借助滑板车I的一叉形件11而连接至滑板车I的踏板12。该叉形件11包括一连结部111及一套管112,该连结部111为一圆管,供套接于前支管2上,而套管112的上端连接连结部111,并由连结部111的后侧向下倾斜延伸而连接至踏板12。该前轮座3的上侧面设有一承接部31以及分别由承接部31左、右二侧向下延伸的枢接片32,该二枢接片32之间枢设有一前轮33。请参阅图2-3,本技术的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包括一定位套筒4、一定位套环5、一定位杆6及一弹性件7。该定位套筒4设置于前支管2的底部,并穿入该前支管2的底端而固定于前支管2内。该定位套筒4内设有一六角形的轴孔41,该轴孔41与前支管2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而该定位套环5设置在前支管2内,并固定在于定位套筒4的上方位置处,且该定位套环5设有一穿孔51,该穿孔51与前支管2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供一限位件穿过该穿孔51而留置于定位套环5上。在本实施例中,该限位件为具有头部521的螺杆52,且其以该头部521抵靠定位套环5的上表面而留置于定位套环5上。该定位杆6的底端结合于前轮座3上,而其顶端的端面凹设有一呈螺孔61形式的定位部,且该定位杆6的外部轮廓呈与上述轴孔41相同的六角形形状,使其以可相对于定位套筒4上下滑动的方式穿入定位套筒4的轴孔41,并于穿入轴孔41后,以其螺孔61螺合螺杆52底端的螺纹522。该弹性件7为套接于定位杆6外部的压缩弹簧,并设置在前支管2与前轮座3之间,弹性件7的上端抵顶着该前支管2及该定位套筒4的下端面,而该弹性件7的下端则抵顶着该前轮座3的承接部31上表面。另外,该弹性件7的外部罩设有一蛇管71,且该蛇管71内的凹入部分卡合于限位环22的外周围,以限位该蛇管71于弹性件7的外部。借此,可转动把手21及前支管2,使前支管2内的定位套筒4带动定位杆6而控制前轮座3及前轮的转动。而如图4、5所示,当弹性件7的上、下二端分别抵顶前支管2及前轮座3时,弹性体7产生一向上的撑张力而让定位套环5的上表面顶抵螺杆52的头部521,借以限制弹性件7的长度。并在向下压动前支管2,使前支管2及定位套筒4向下压缩弹性件7时,该限位环22亦受前支管2带动而向下压缩蛇管71,同时该弹性件7因拉伸或压缩变形所产生的弹力会吸收自路面与前轮33所传递的震动,借以缓冲不平路面的冲击。接着于前支管2的下压力消失时,再借助弹性件7的撑张力将前支管2与定位套筒4向上顶撑,并以螺杆52的头部521限制前支管2向上位移程度,以回复定位套筒4与定位杆6的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实施时,该轴孔41与定位杆6的形状亦可视需要而制成四角或其他多角形状。另夕卜,定位杆6的外部轮廓亦可设置成与轴孔形状不同、但需为可插入并卡合该轴孔的形状。因此,本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技术可于提供缓冲避震作用的同时,限制弹性件的长度,以避免滑板车因弹性件压缩行程过长而影响使用者的重心,以提升操控上的稳定性,并确保使用安全。2.本技术可借助调整螺杆于定位杆螺孔内的螺入深度,而依使用者需求调整弹性件的压缩行程及避震效果,具有极高的实用性。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具有高度的实用性。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技术确可达到专利技术的预期目的,提供一种能限制弹性件的压缩及撑张行程,以提升操控稳定性的滑板车的前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设置于一顶端具有把手的前支管与一具有前轮的前轮座之间,其特征包括:一定位套筒,穿入该前支管的底端而固设于前支管内,且该定位套筒内设有一多角形的轴孔;一定位套环,设于该前支管内,并固设在定位套筒的上方,且该定位套环设有一穿孔,供一限位件穿过该穿孔而设置于定位套环上;一定位杆,其底端结合于该前轮座上,其顶端的端面设有一定位部,该定位杆以相对于定位套筒上下滑动的方式与该定位套筒的轴孔结合,且该定位杆的顶端以定位部结合于限位件的底端;以及一弹性件,设于前支管与前轮座之间,且该弹性件套接于定位杆上,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该前支管及该前轮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设置于一顶端具有把手的前支管与一具有前轮的前轮座之间,其特征包括一定位套筒,穿入该前支管的底端而固设于前支管内,且该定位套筒内设有一多角形的轴孔;一定位套环,设于该前支管内,并固设在定位套筒的上方,且该定位套环设有一穿孔, 供一限位件穿过该穿孔而设置于定位套环上;一定位杆,其底端结合于该前轮座上,其顶端的端面设有一定位部,该定位杆以相对于定位套筒上下滑动的方式与该定位套筒的轴孔结合,且该定位杆的顶端以定位部结合于限位件的底端;以及一弹性件,设于前支管与前轮座之间,且该弹性件套接于定位杆上,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该前支管及该前轮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的前避震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莲传
申请(专利权)人:杨莲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