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模具组合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829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1:11
一种新型模具组合体,其中,上模与下模组成方槽,上模上端中间部位开有一方槽口,在与方槽口对应的下端中间部位开有半圆形槽口,上模中间片通过方槽口插入半圆形槽口内;下模上端中间部位同开有半圆形槽口;且在上模与下模的对应端部分别安装有模具轴承盖,模具轴承盖的下方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于机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模具组合体,实现模具面线速度的一致,且实现了模具的自动定位,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钢管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不锈钢制管模具领域,具体为ー种新型模具组合体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不锈钢管市场的发展,尤其是エ业不锈钢管的开发,市场对不锈钢制管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在生产不锈钢管制管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是钢管表面的划伤及模具的调节,钢管表面划伤是由模具成型面线速度不一致造成的;模具需人工调节,其完全借助操作人员的生产经验,在调节的过程中易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模具的定位不准,影响钢管的生产质量。如何降低钢管表面的划伤,实现模具的自动定位,提高钢管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ー种新型模具组合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缺点。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ー种新型模具组合体,包括上模、上模中间片、螺纹孔、下摸、模具轴承盖;其中,上模与下模组成方槽,上模上端中间部位开有一方槽ロ,在与方槽ロ对应的下端中间部位开有半圆形槽ロ,上模中间片通过方槽ロ插入半圆形槽口内,下模上端中间部位同开有半圆形槽ロ,且在上模与下模的对应端部分别安装有模具轴承盖,通过轴承的移动带动模具面线速度一致,减少钢管表面的划伤;模具轴承盖的下方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于机架。在本技术中,上模与下模同开的半圆形槽ロ形成圆孔。在本技术中,上模与下模组成的方槽,随钢管管径变化,自动实现模具的定位。在本技术使用时,启动模具组合体,通过轴承移动,带动上模与下模朝着圆心的方向移动,并最终合围为圆孔,在模具合围成圆孔的同吋,实现模具面线速度一致,进而降低钢管表面划伤的机率。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模具组合体,实现模具面线速度的一致,且实现了模具的自动定位,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钢管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ー步阐述本技术。參见图1的ー种新型模具组合体,包括上模1、上模中间片2、螺纹孔3、下模4、模具轴承盖5 ;其中,上模I与下模4组成方槽,上模I上端中间部位开有一方槽ロ,在与方槽ロ对应的下端中间部位开有半圆形槽ロ,上模中间片2通过方槽ロ插入半圆形槽ロ内,下模4上端中间部位同开有半圆形槽ロ,且在上模I与下模4的对应端部分别安装有模具轴承盖5,通过轴承的移动带动模具面线速度一致,减少钢管表面的划伤;模具轴承盖5的下方设置有螺纹孔3,通过螺栓固定于机架。在本实施例中,上模I与下模4同开的半圆形槽ロ形成圆孔。在本实施例中,上模I与下模4组成的方槽,随钢管管径变化,自动实现模具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使用时,启动模具组合体,通过轴承移动,带动上模I与下模4朝着圆心的方向移动,并最终合围为圆孔,在模具合围成圆孔的同吋,实现模具面线速度一致,进而降低钢管表面划伤的机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模具组合体,其特征在于,上模与下模组成方槽,上模上端中间部位开有一方槽口,在与方槽口对应的下端中间部位开有半圆形槽口,上模中间片通过方槽口插入半圆形槽口内;下模上端中间部位同开有半圆形槽口;且在上模与下模的对应端部分别安装有模具轴承盖,模具轴承盖的下方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栓固定于机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模具组合体,其特征在于,上模与下模组成方槽,上模上端中间部位开有一方槽口,在与方槽口对应的下端中间部位开有半圆形槽口,上模中间片通过方槽口插入半圆形槽口内;下模上端中间部位同开有半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科连
申请(专利权)人:郴州三科不锈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