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8105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包括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软管接管,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软管接管依次相连接,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的外径,所述的第一安装套管和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圆柱面上设有一个凸字型平面,凸字型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的中心线平行,凸字型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中心线的距离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外径的二分之一。该方案使制动软管远离热源,延长制动软管使用寿命,简化了生产工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ー种制动软管接头。
技术介绍
制动管路用于连接制动控制系统与制动作用系统,存储制动液,传递制动压力,使制动器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路面并不是一直平坦的,车辆在行驶之中会产生颠簸,由此会使前后悬架上下跳动。所以制动管路需要采用柔性连接方式,液压制动软管就是起到柔性连接的作用,同时为了使制动软管不会由于长度过长而与周边零部件干渉,一般采用软管固定支架使软管固定在汽车上。液压制动软管一般采用橡胶作为主要材料,但液压制动软管周边有较高的热源,如制动软管安装不适,使制动软管紧靠热源,会使制动软管加速老化,缩短使用寿命。现有技术的制动软管接头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时有两个安装面,而制动软管有ー个弯曲,安装在其中的ー个面上时,会使制动软管紧靠热源,使制动软管加速老化,缩短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制动软管接头上有两个安装面,会使制动软管紧靠热源,使制动软管加速老化,缩短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ー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能使制动软管远离热源,延长制动软管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ー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包括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 软管接管,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软管接管依次相连接,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的外径,所述的第一安装套管和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圆柱面上设有ー个凸字形平面,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的中心线平行,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中心线的距离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外径的二分之一。该方案在制动软管接头上只设ー个平面,将制动软管接头用该平面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时,使制动软管远离热源,延长制动软管使用寿命,并且因只有一个安装平面,较原有技术的两个安装平面,简化工艺,节约成本。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套管与第一安装套管之间设有沟槽。该沟槽方便固定制动软管接头。作为优选,所述的沟槽的横截面呈U形。U形槽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制动软管远离热源,延长了制动软管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本技术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ー步详述如图1所示ー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包括固定套管1、第一安装套管2、第二安装套管3、软管接管4,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软管接管依次相连接,软管接管与制动软管5相连接,固定套管与第一安装套管之间设有U形沟槽7。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的外径,所述的第一安装套管和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圆柱面上设有ー个凸字形平面6,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的中心线平行,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中心线的距离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外径的二分之一,制动软管有ー个弧形,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弧形的圆心在同一侦以上所述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本技术还可以有别的实施例,只要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无论形式上怎样的变换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包括固定套管(1)、第一安装套管(2)、第二安装套管?(3)、软管接管(4),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软管接管依次相连接,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的外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安装套管和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圆柱面上设有一个凸字形平面(6),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的中心线平行,凸字形平面与制动软管接头中心线的距离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外径的二分之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制动软管接头结构,包括固定套管(I)、第一安装套管(2)、第二安装套管(3)、软管接管(4),固定套管、第一安装套管、第二安装套管、软管接管依次相连接,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第一安装套管的外径大于固定套管与软管接管的外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安装套管和第二安装套管的外圆柱面上设有一个凸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楠刘文凯邓荣付雨金龙莹刘巍潘之杰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