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框架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54021 阅读:5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2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封装制造领域,尤其涉及封装芯片所用的引线框架,特别是主要应用于SOT(小外型晶体管)系列引线框架。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方法,包括:A)冲压、B)电镀和C)成型步骤;其中,A)冲压步骤:取铜合金片材,通过冲裁模具的凸、凹模进行冲压,形成引线框架半成品,该铜合金片材的抗拉强度Rm为≥600MPa,断后延伸率A11.3≥8%,维氏硬度HV≥180,导电率≥46%IACS,热导率≥190w/m.k.;B)电镀步骤:将上述的引线框架半成品依次序如下处理:预镀银、镀银、退银;C)成型步骤:将上述电镀后的引线框架半成品进行切片成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引线框架具有更良好的机械特性和电热学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封装制造领域,尤其涉及封装芯片所用的引线框架,特别是主要应用于SOT(小外型晶体管)系列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终端电子产品向轻型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因此要求对起着承载芯片、传递芯片产生的热量和电信号的引线框架有高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原有引线框架,特别是微小型SOT系列引线框架所用的材质是FeNi42合金,FeNi42合金的导电系数为2. 7%IACS,热导率为10W/M. K,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终端电子产品对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的要求。另有一种Cu-Fe-P系合金产品(C19400,C19210)的抗拉强度为420 500MPa,达不到高档次引线框架的技术要求,或者部分合金材料冲压引线框架时,由于材料的机械性能(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及硬度)较低,存在在冲压过程中断裂和变形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高导电和高导热性能的Cu-Ni2-Si铜合金材料引线框架来代替现有的FeNi42合金材料的引线框架,从而实现更好的性能。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方法,包括:A)冲压、B)电镀和C)成型步骤;其中,A)冲压步骤取铜合金片材,通过高速冲床,借助冲裁模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线框架的生产方法,包括:A)冲压、B)电镀和C)成型步骤;其中,A)冲压步骤:取铜合金片材,通过高速冲床,借助冲裁模具的凸、凹模进行冲压,形成引线框架半成品,该铜合金片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比例份数分别是:1.8~2.1%的镍,0.4~0.68%的硅,0~0.2%的铁,0~0.1%的锰,0~0.2%的锌,0~0.005%的镉,0~0.02%的铅,其中铁、锰、锌、镉和铅均为杂质成分,以及0~0.3%的其余杂质,余量为铜;该铜合金片材的抗拉强度Rm为≥600MPa,断后延伸率A11.3≥8%,维氏硬度HV≥180,导电率≥46%IACS,热导率≥190w/m.k.;B)电镀步骤:将上述的引线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洋林桂贤丘文雄彭淑合丛艳丽林阮彬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永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