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26973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该缓冲挡板设置于车身后隔板的与汽车行李箱盖上的铰链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缓冲挡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柔性薄板;及至少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板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身后隔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缓冲挡板设置于车身后隔板上,将车身后隔板与汽车行李箱中的铰链限位块隔离,降低了铰链限位块及车身后隔板的磨损,提高了车身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
技术介绍
汽车属于一种长久使用易磨损的机械产品,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汽车产品的耐久性及可靠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汽车生产厂家也在大力发展降低有害磨损的新技术,推出持久、耐用及可靠的交通工具。 现有的汽车行李箱盖通过铰链与车身活动连接。通常在行李箱盖的开闭过程中,非金属的铰链限位块和金属的车身后隔板会发生碰撞和摩擦。在金属与非金属的碰撞与摩擦过程中,铰链限位块作为非金属一方会因磨损严重而缩短寿命,而车身后隔板的防锈层则会因摩擦而受到破坏,经常摩擦将导致车身后隔板的金属暴露在空气和水分的环境中,进而受到腐蚀,降低车身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用于解决现有的铰链限位块及车身后隔板磨损、降低车身使用寿命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缓冲挡板,设置于车身后隔板的与汽车行李箱盖上的铰链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缓冲挡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柔性薄板;及至少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板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身后隔板连接优选的,所述板体为平板。优选的,所述缓冲挡板具有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支柱及第二支柱,第一连接件设置于第一支柱的外侧,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二支柱的外侧。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柱及第二支柱的形状均为十字形。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均为弹性卡扣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柱固定连接,第二端由第一支柱的顶端向所述板体弯曲延伸,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固定连接,第二端由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向所述板体弯曲延伸。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后隔板,具有上述缓冲挡板,所述车身后隔板通过所述缓冲挡板与汽车行李箱中的铰链限位块隔离,所述车身后隔板对应所述铰链限位块的位置设有至少一通孔,所述缓冲挡板的连接件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车身后隔板卡合。优选的,所述车身后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为长孔,第二通孔为圆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包括行李箱盖、上述车身后隔板及铰链,所述行李箱盖通过铰链与车身后隔板轴接,所述铰链上设有铰链限位块,所述车身后隔板对应所述铰链限位块的位置设有缓冲挡板。本技术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通过将车身后隔板与汽车行李箱中的铰链限位块隔离,降低了铰链限位块及车身后隔板的磨损,提高了车身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李箱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缓冲挡板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I中车身后隔板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缓冲挡板安装于车身后隔板上的平面示意图;图5是缓冲挡板安装于车身后隔板上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铰链限位块与缓冲挡板接触时的示意图;图7是铰链限位块与缓冲挡板充分抵接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所述汽车行李箱具有行李箱盖10、车身后隔板20及铰链30。行李箱盖10通过铰链30与车身后隔板20轴接。铰链30包括一个或多个曲柄,每一曲柄的一端与行李箱盖10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一枢轴(图未示)与车身后隔板20的内侧面活动连接。在开启或关闭汽车行李箱时,行李箱盖10与铰链30 —起绕所述枢轴转动。在铰链30靠近所述车身后隔板20的部分套设有铰链限位块40。在铰链30接近车身后隔板20时,所述铰链限位块40隔离所述铰链30与车身后隔板20,缓冲了铰链30与车身后隔板20之间的碰撞,减小了铰链30与车身后隔板20的磨损。车身后隔板20的内侧面对应所述铰链限位块40的位置设有缓冲挡板50。请参考图2,所述缓冲挡板50包括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第一支柱53、第二支柱54及板体55。所述板体55为一平板,所述板体55为柔性薄板,材料可以为聚甲醛(POM)及其他塑料或橡胶材料。所述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第一支柱53及第二支柱54均设置于所述板体55的同一面上。所述板体55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51及第二连接件52与所述车身后隔板20连接。所述第一支柱53、第二支柱54的形状均为十字突起状,分别固定住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十字形的第一支柱53及第二支柱54分别加强了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的安装强度,使得所述板体55不易变形、脱落。第一连接件51及第二连接件52均为弹性卡扣结构,方便安装及更换。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51及第二连接件52也可为其他结构形式。具体地,第一连接件51设置于第一支柱53的外侧,其一端与第一支柱53的外侧固定连接,另一端由第一支柱53的顶端向所述板体55弯曲延伸。第二连接件52设置于第二支柱5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51的外侧,第二连接件52的一端与第二支柱54的外侧固定连接,另一端由第二支柱54的顶端向所述板体55弯曲延伸。请参考图3,所述车身后隔板20对应所述铰链限位块40的位置设有第一通孔21及第二通孔22。第一通孔21为一边角平滑的长孔,第二通孔22为一圆孔。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5,所述缓冲挡板50的第一连接件51及第一支柱53由车身后隔板20的内侧面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第二连接件52及第二支柱54由车身后隔板20的内侧面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2。所述车身后隔板20的第一通孔21边缘与第一连接件51卡合,第二通孔22的边缘与第二连接件52卡合,从而将所述缓冲挡板50固定于所述车身 后隔板20上,使得板体55的凸侧面位于所述车身后隔板20的内侧面上。请参考图6,所述铰链限位块40具有第一支脚41、第二支脚42及套环43。所述第一支脚41、第二支脚42呈“八”字状安装于所述套环43上。所述套环43具有一缺口,方便套设于所述铰链30上。在开启行李箱盖10时,随着开启角度的增大,所述铰链限位块40将与所述缓冲挡板50接触。此时所述铰链限位块40的第一支脚41、第二支脚42接触所述缓冲挡板50的板体55。请继续参考图7,进一步增大行李箱盖10的开启角度时,所述铰链限位块40将与所述缓冲挡板50充分抵接。此时所述铰链限位块40的第一支脚41、第二支脚42发生形变,第一支脚41、第二支脚42与所述缓冲挡板50的板体55的接触面积增大。如此所述缓冲挡板50的板体55将车身后隔板20与铰链限位块40及铰链30完全隔开,将原来的金属的车身后隔板20与非金属的铰链限位块40之间的摩擦替换为非金属的缓冲挡板50与非金属的铰链限位块40之间的摩擦,提高了耐磨度,降低了铰链限位块40及车身后隔板20的磨损,提高了车身的使用寿命。即使缓冲挡板50或铰链限位块40因长时间摩擦损坏后,也可轻松更换,且成本低廉。本技术车身后隔板20及汽车行李箱通过在车身后隔板20对应铰链限位块40的位置设有缓冲挡板50,将车身后隔板20与铰链限位块40完全隔开,提高了耐磨度,降低了铰链限位块40及车身后隔板20的磨损,提高了车身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挡板,其特征在于,设置于车身后隔板的与汽车行李箱盖上的铰链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缓冲挡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为柔性薄板;及至少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板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身后隔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祥帅刘振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