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5473 阅读:2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9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其构造进一步简化、且能够以简单的操作使行李箱隔板在上方位置与下方位置之间进行位移,能够将车辆的行李箱分割为上下2层。在位于行李箱(3)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15)上设置:引导部(17),其在行李箱隔板(5)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移动时对引导凸起(11)进行引导;以及支撑部(21),其支撑行李箱隔板(5),引导部(17)具有:下方引导部(17a),其以车辆后方侧比车辆前方侧更靠近上方的方式倾斜;以及上方引导部(17b),其从下方引导部(17a)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支撑部(21)设置在与下方引导部(17a)和上方引导部(17b)的车辆后方侧的交叉部相比更靠近车辆后方侧的行李箱(3)的侧壁(15)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车辆的行李箱内的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2010-991号公报公开了将车辆的行李箱分割为上下2层的行李箱隔板 的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设置在行李箱隔板的两侧缘部的引导凸起沿设置在行李箱的 左右两侧壁上的引导槽移动,从而能够使行李箱隔板在将行李箱分割为上下2层的上方位 置、与载置于行李箱的底部的下方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引导槽具有:倾斜槽,其以下部处于车辆前方侧、上部处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 斜;以及水平槽,其在倾斜槽的上端连续地形成,该引导槽设置有阀部件,其相对于倾斜槽 与水平槽的交叉部分能够进出。阀部件在每次使行李箱隔板从下方位置向上方位置进行位 移时,在引导凸起在倾斜槽中向上方移动时,从向引导槽的突出状态受到引导凸起按压而 进入内部。另外,阀部件在引导凸起在水平槽中向前方移动时,受到引导凸起按压而向引导 槽凸出,以实现从倾斜槽的过渡。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上述移动机构具有需要用于使阀部件相对于引导槽能够进出的弹簧等预紧 部件的可动机构,因此,导致构造的复杂化以及部件数量的增加。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其构造进一步简化、且能够 以简单的操作使行李箱隔板在上方位置与下方位置之间进行位移,能够将车辆的行李箱分 割为上下2层。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其在位于行李箱的车辆宽度方 向两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引导部和支撑部,该引导部在行李箱隔板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 间移动时对引导凸起进行引导,该支撑部支撑行李箱隔板。引导部具有:下方引导部,其以 车辆后方侧比车辆前方侧更靠近上方的方式倾斜;以及上方引导部,其从下方引导部的车 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支撑部设置在与下方引导部和上方引导部的车辆后方 侧的交叉部相比更靠近车辆后方侧的行李箱的侧壁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行李箱内观察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李箱隔板的移动 机构的车辆的行李箱侧壁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左斜后方侧观察具有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的车辆的行李箱内的 斜视图,图2(a)表示行李箱隔板处于上方位置的状态,图2(b)表示行李箱隔板处于下方位 置的状态。 图3是行李箱隔板的斜视图,图3 (a)是打开状态的行李箱隔板的图,图3 (b)是折 叠状态的行李箱隔板的图,图3(c)是从背面侧观察图3(b)的折叠状态的行李箱隔板的图。 图4是使行李箱隔板从下方位置向上方位置进行位移时的作业说明图,图4(a)表 示将下方位置的行李箱隔板折叠的作业,图4(b)表示以图4(a)中折叠后的行李箱隔板的 ill端为支点抬起后端的作业,图4(c)表不向后部上方拉出图4(b)中抬起后端后的彳丁李箱 隔板的作业。 图5是使行李箱隔板从下方位置向上方位置进行位移时的图4之后的作业说明 图,图5 (a)表示使图4 (c)中向后部上方拉出后的行李箱隔板的后端向下方移动的作业,图 5(b)表示使在图5(a)中使后端移动至下方后的行李箱隔板向前方移动的作业,图5(c)表 示将在图5(b)中移动至前方后的折叠状态下的行李箱隔板形成为打开状态而处于上方位 置的作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在车辆的后座1的车辆后方设置有行李箱3。在行李箱3的底部配置 有行李箱隔板5。在行李箱3的与后座1相反的车辆后方侧形成有后部开口 7。在后部开 口 7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有未图示的后门。此外,由图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车辆前 方。 行李箱隔板5能够在图2(a)所示的上方位置与图2(b)所示的下方位置之间进行 移动位移。在行李箱隔板5处于上方位置时,如图1及图2(a)所示,将行李箱3分割为行 李箱隔板5的上方的上部空间和行李箱隔板5的下方的下部空间。处于上方位置的行李箱 隔板5的上表面与后部开口 7的下端7a的上表面大致共面。由此,行李箱隔板5上的行李 变得容易进出。 后座1具有座垫la、椅背lb以及头枕lc,通过使椅背lb向前方倾倒,从而能够使 行李箱3扩展至后座1的上方的空间为止。前倾状态下的椅背lb的背面(上表面)与处 于上方位置的行李箱隔板5的上表面大致共面。由此,前倾状态下的椅背lb上的行李变得 容易进出。 如图3所示,行李箱隔板5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能够折叠为两部分的构造。艮p, 如图2所示,行李箱隔板5具有:前部板5a,其在设置于车辆的行李箱3中的状态下位于车 辆前方侧;以及后部板5b,其与前部板5a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侧。在各板5a、5b彼此间,设 置有将两板5a、5b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铰链9。 利用铰链9,能够使行李箱隔板5从打开的状态、即如图3 (a)所示,前部板5a及 后部板5b的表面形成为共面(平面)的状态,变为折叠的状态、即如图3(b)所示,使后部 板5b与前部板5a重叠的状态。折叠状态下的行李箱隔板5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 成为打开状态下的行李箱隔板5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后部板5b形成为,与前部 板5a相比沿车辆前后方向长度略短。 前部板5a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在前部板5a的车辆前方侧 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缘设置有引导销11,该引导销11作为从该两侧缘向车辆宽度方向侧 方(外侧)凸出的引导凸起。另一方面,在图3(a)所示的打开状态的后部板5b的、与前部 板5a相反侧的车辆后方侧的缘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凹部5bl。在将行李箱隔板 5折叠时,用户将手放入由凹部5bl形成的开口中并抓住后部板5b的后端,将后部板5b向 前方折叠。 后部板5b的车辆后方侧的缘部具有锥形部5b2,该锥形部5b2从凹部5bl向车辆 宽度方向侧方(外方)延伸。在图3(a)所示的打开状态的后部板5b中,锥形部5b2以越 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越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倾斜。另外,后部板5b形成为,除了前部 板5a侧的端部之外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前部板5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略短。在前 部板5a侧的端部中,车辆宽度方向长度与前部板5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等同。由 此,在后部板5b的前部板5a侧的端部形成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凸起部5b3。 另外,如图3(b)所示,在后部板5b背面的凹部5bl附近,安装有作为把持部的拉 环13。对于拉环13,在用户将行李箱隔板5从图3(b)的折叠的状态变为图3(a)的打开的 状态时,用户抓住其进行作业。 下面,对支撑行李箱隔板5的行李箱3的左右两侧壁的形状进行说明。此外,由于 图1示出行李箱3的车辆右侧的侧壁15,且车辆左侧的侧壁的形状和右侧的侧壁15为左右 对称形状,因此仅对右侧的侧壁15进行说明。 在侧壁15形成有引导槽17,该引导槽17作为对行李箱隔板5的引导销11进行引 导的引导部。引导槽17主要具有:倾斜槽17a,其作为位于行李箱3的底面19附近的下方 引导部;以及水平槽17b,其作为位于倾斜槽17a的上方的上方引导部。引导销11插入引 导槽17的内部,能够在维持插入状态的情况下沿着引导槽17移动。 倾斜槽17a以下述方式倾斜,S卩,使车辆前方的椅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行李箱隔板,其能够在车辆的行李箱内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将所述行李箱分割为上下2层;引导凸起,其从所述行李箱隔板的车辆前方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缘向车辆宽度方向侧方突出;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行李箱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上,在所述行李箱隔板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移动时引导所述引导凸起;以及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行李箱的侧壁上,支撑所述行李箱隔板,所述引导部具有:下方引导部,其以车辆后方侧比车辆前方侧更靠近上方的方式倾斜;以及上方引导部,其从该下方引导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所述支撑部设置在与所述下方引导部和上方引导部的车辆后方侧的交叉部相比更靠近车辆后方侧的所述行李箱的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2.17 JP 2012-0329291. 一种行李箱隔板的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行李箱隔板,其能够在车辆的行李箱内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将所述 行李箱分割为上下2层; 引导凸起,其从所述行李箱隔板的车辆前方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缘向车辆宽度方向 侧方关出; 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行李箱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上,在所述行李箱隔板 在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之间移动时引导所述引导凸起;以及 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行李箱的侧壁上,支撑所述行李箱隔板, 所述引导部具有:下方引导部,其以车辆后方侧比车辆前方侧更靠近上方的方式倾斜; 以及上方引导部,其从该下方引导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 所述支撑部设置在与所述下方引导部和上方引导部的车辆后方侧的交叉部相比更靠 近车辆后方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泽章一秋叶敦山下正敏冈田茂洋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河西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