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机动车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579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1:50
一种用于雪上机动车的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包括第一悬架臂以及第二悬架臂,该第一悬架臂枢转地连接到底盘,该第二悬架臂枢转地连接到轨道并且从轨道向前地并且向上地延伸。支架臂固定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连接件枢转地连接到支架臂。第一减振器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并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一悬架臂的下端部的前方。第二减振器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并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悬架臂。第二减振器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的后方。连杆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并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悬架臂。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这种悬架系统的雪上机动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履带式车辆的悬架组件,并且更特别地涉及用于雪上机动车的后悬架组件。
技术介绍
履带式车辆所行驶的地形中的不规则性使履带式车辆的悬架系统产生了移置以及偏斜。取决于这些偏斜的幅度、频率以及强度,这些偏斜使雪上机动车的驾驶者和乘客感到了或多或少的不适。履带式车辆、例如雪上机动车的后悬架组件在其运行期间对所被施加的大量载荷的动态响应,对车辆的整体性能以及驾乘者舒适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载荷有规律地施加于履带式车辆。第一类型的载荷由当车辆在不平地形上行驶以及遭遇碰撞时施加在后悬架上的冲击载荷所产生,第一类型的载荷受到了最大的关注。第二类型的载荷由因加速度以及减速所引起的载荷所产生。在快速加速期间形成的内部力引起了从车辆的前部·到后部的重量转移。这趋于使滑雪橇离开地面并因此对转向产生了干扰。然而,在快速减速期间形成的内部力引起了从车辆的后部到前部的重量转移。这趋于朝向侧轨的前部压缩管道体(tunnel)的前部。在操作期间发生在后悬架组件上的力的复杂相互作用,已经产生了对下述机构的优化设计的要求该机构用于对施加在新式高性能雪上机动车上的载荷的复杂化结合进行吸收以及衰减。通常,后悬架对环形履带进行支承,环形履带绕一对平行的滑轨、多个空转轮(idler wheel)以及至少一个主动轮或链轮张紧。在静态条件下,包括被压缩的弹簧、液压阻尼器和/或其他减振元件的减振机构抵着支承在悬架上的重量将雪上机动车的滑动框架组件以及底盘(也被称为框架)迫压分离。在1998年3月7日授予Kawano等人的美国专利No. 5,727,643中描述了雪上机动车的常规后悬架的一个示例。Kawano等人公开了一种用于为雪上机动车本体提供弹性支承的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包括用于支承雪上机动车本体的框架。滑轨操作性地连接到框架,以便使履带牵引装置压靠雪表面。摆臂包括枢转地支承在框架上的第一端部以及枢转地安装在滑轨上的第二端部。减振器组件包括枢转地支承在与摆臂的第一端部相邻的轴上的第一端部,减振器组件的第二端部通过枢转地支承在摆臂上的渐进连接件(progressivelink)而连接到框架。在1999年5月18日授予Furusawa的美国专利No. 5,904,216中公开了雪上机动车的常规后悬架的另一不例。Furusawa公开了一种雪上机动车的后悬架,该后悬架包括两个成角度的悬架臂组件,这两个成角度的悬架臂组件将滑动框架组件连接到雪上机动车底盘。这些悬架臂组件能够彼此独立地运动,以允许滑动框架组件反作用于在操作期间产生的静态力以及动态力。单个缓冲单元水平地延伸并且在其相对端部处操作性地连接到相应的悬架臂组件,以对载荷进行支承以及衰减。尽管可利用的常规后悬架系统为乘客提供了相对舒适的驾乘,但理想的是对用于履带式车辆特别是雪上机动车的后悬架组件进行进一步改进。还理想的是提供设计成减小由加速载荷以及减速载荷产生的影响的后悬架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不便之处中的至少一些进行改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履带式车辆例如雪上机动车的后悬架组件,该后悬架组件连接到前悬架组件,以减小在加速以及减速期间的重量转移的影响。悬架组件的运动在管道体上产生力,所述力阻碍管道体由雪上机动车的加速或减速引起的管道体的运动。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具有底盘以及环形驱动履带的雪上机动车的悬架系统。悬架组件包括用于与环形驱动履带接合的轨道。第一悬架臂具有适于枢转地连接到底盘的上端部以及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的下端部。第一悬架臂从轨道向前并且向上地延伸。第 二悬架臂设置在第一悬架臂的后方。第二悬架臂具有适于枢转地连接到底盘的上端部以及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的下端部。第二悬架臂从轨道向前并且向上地延伸。支架臂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支架臂的第一端部在第一悬架臂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固定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连接件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连接件的第一端部枢转地连接到支架臂的第二端部。第一减振器具有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第一减振器的上端部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一悬架臂的下端部的前方。第二减振器具有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第二减振器的下端部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第一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第二减振器的上端部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悬架臂。第二减振器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的后方。连杆具有下端部以及上端部。连杆的下端部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连杆的上端部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悬架臂。在另外的方面,连杆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在其他方面,支架臂的第二端部从支架臂的第一端部向后地并且向下地延伸。在另外的方面,连接件的第一端部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支架臂的第二端部。第二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第二枢转轴线在第一枢转轴线上方。在其他方面,支架臂的第一端部在设置在第二枢转轴线上方的点处固定地连接到前悬架臂。在另外的方面,第一减振器的上端部绕第三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第三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第一悬架臂的下端部绕第四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第四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当雪上机动车处于静止而没有载荷施加于其上时,第二枢转轴线与第四枢转轴线之间的距离至少为第三枢转轴线与第四枢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在其他方面,前悬架臂的上端部适于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底盘。第二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当雪上机动车经历减速时,在第二枢转轴线处产生了向上的反作用力。在另外的方面,前悬架臂的上端部适于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底盘。第二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当雪上机动车经历加速时,在第二枢转轴线上产生了向下的反作用力。在其他方面,第二悬架臂的上端部适于通过到连接件的固定连接而枢转地连接到底盘,连接件适于枢转地连接到底盘。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包括带有管道体的底盘的雪上机动车。管道体具有纵向轴线。发动机设置在底盘上。环形驱动履带设置在管道体下方并且操作性地连接到发动机以推进雪上汽车。两个滑雪橇各自通过前悬架设置在框架上。跨骑座椅在环形驱动履带上方设置在管道体上。跨骑座椅设置在发动机的后方。后悬架组件支承并张紧环形驱动履带。后悬架组件包括用于与环形驱动履带接合的轨道。第一悬架臂具有枢转地连接到管道体的上端部以及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的下端部。第一悬架臂从轨道向前地并且向上地延伸。第二悬架臂设置在第一悬架臂的后方。第二悬架臂具有枢转地连接到管道体的上端部以及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的下端部。第二悬架臂从轨道向前地并且向上地延伸。支架臂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支架臂的第一端部在第一悬架臂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固定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连接件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连接件的第一端部枢转地连接到支架臂的第二端部。第一减振器具有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第一减振器的上端部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悬架臂。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枢转地连接到轨道。第一减振器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一悬架臂的下端部的前方。第二减振器具有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第二减振器的下端部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第一枢转轴线垂直于底盘的纵向轴线。第二减振器·的上端部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悬架臂。第二减振器的下端部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贝特霍尔德·费克图塞巴斯蒂安·蒂博伯特兰·马莱特
申请(专利权)人:庞巴迪动力产品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