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型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182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9:40
一种板型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该板型热交换器包括一具有腔室的壳体、以及一设于腔室内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包含彼此间隔分布的多个骨架部、以及分别连接于任两个相邻的骨架部间的多个支撑部,支撑部与骨架部连接后而包围形成有多个镂空区,且各支撑部为竖立型态,而各支撑部与各骨架部呈扭转的交错型态;其中,各支撑部的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一抵缘,并分别抵靠于壳体的上、下两内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一种热传导元件有关,特别涉及一种板型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般板型热交换器大致包含均温板(vapor chamber)、扁状或板状热管(platetype heat pipe)等型态,其主要具有呈一扁平状的中空壳体,该壳体内形成腔室,以供设置毛细组织、工作流体,且通常会于其内部设置支撑结构,用以供板型热交换器进行内部除气作业时,避免因抽真空而导致呈扁平状的壳体表面产生凹陷等问题,以致板型热交换器在与如电子发热元件表面接触时,因前述凹陷问题而无法达到面与面的平整接触,造成接触上之间隙而增加空气介质、进而影响热传效果。然而,以往板型热交换器内部的支撑结构,往往由多个柱状物分布于板体内所构成、或通过一薄型板片于其上连续弯折出波浪状结构,以作为支撑结构。但这些支撑结构有些不利于装配、有些在支撑强度或效果上欠佳;例如以多个柱状物分布所构成的支撑结构,由于各柱状物间无任何连结关系,以致不利于装配于板体内的对位上,而波浪状的支撑结构往往亦缺乏足够强度的支撑效果,无法有效维持板体表面的平整度。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板型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其通过多个竖立于板型热交换器壳体的上下空间内部的支撑部,以形成具有较佳支撑效果的支撑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板型热交换器,其包括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腔室;以及一支撑结构,设于该腔室内,该支撑结构包含多个骨架部,彼此间隔分布;以及多个支撑部,分别连接于任两个相邻的所述骨架部间,并与该多个骨架部连接而包围形成有多个镂空区,且各该支撑部为竖立型态,而各该支撑部与各该骨架部呈扭转的交错型态;其中,各该支撑部的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一抵缘,并分别抵靠于该壳体的上、下两内侧。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该壳体包含一第一壳板、以及一与该第一壳板相盖合的第二壳板,所述腔室即形成于该第一壳板与第二壳板之间。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该腔室内壁面上贴附有毛细组织,并于腔室内封存有工作流体。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各该骨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而为横置或斜置型态。4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各该支撑部与各该骨架部的扭转角度为90度。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各该支撑部两端与各该骨架部间分别形成有一扭转的连接端。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该支撑结构由一板体经冲压并弯曲而成型。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板体为金属板。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各该骨架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其中,各该支撑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包括多个骨架部,彼此间隔分布;以及多个支撑部,分别连接于任两个相邻的所述骨架部间,并与该多个骨架部连接而包围形成有多个镂空区,且各该支撑部为竖立型态,而各该支撑部与各该骨架部呈扭转的交错型态。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各该骨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而为横置或斜置型态。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各该支撑部与各该骨架部的扭转角度为90度。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各该支撑部两端与各该骨架部间分别形成有一扭转的连接端。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的支撑结构由一板体经冲压并弯曲而成型。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板体为金属板。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各该骨架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所述的板型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中,各该支撑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个竖立于板型热交换器壳体的上下空间内部的支撑部,以形成具有较佳支撑效果的支撑结构。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板型热交换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板型热交换器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板型热交换器内部产生热交换作用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支撑结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壳体I ;第一壳板10 ;毛细组织100 ;第二壳板11 ;毛细组织110 ;腔室12 ;支撑结构2 ;骨架部20 ;气孔200 ;支撑部21 ;气孔210 ;连接端211 ;抵缘212 ;镂空区2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板型热交换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板型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该板型热交换器可为均温板(vapor chamber)、扁状或板状热管(plate type heat pipe),包括一壳体I、以及一设于该壳体I内用以支撑其内部的支撑结构2 ;其中该壳体I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可包含一第一壳板10、以及一与该第一壳板10相盖合的第二壳板11,并于所述第一、二壳板10、11之间形成一由该第一、二壳板IOUl封合而成的腔室12 (即如图3所示),该腔室12内壁面上贴附有毛细组织100、110,所述毛细组织100、110可为沟槽、编织网、粉末烧结或其复合型态等而成。此外,板型热交换器进一步于该腔室12内封存有工作流体(图略)。该支撑结构2可通过一板体(如金属板)先经冲压后再弯曲成型。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所示,该支撑结构2包含彼此间隔分布的多个骨架部20、以及分别连接于任两个相邻的所述骨架部20间的多个支撑部21,其中,各骨架部20实质上皆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而为横置或斜置型态,且各支撑部21则通过与骨架部20的连接以包围形成有多个镂空区23,故各骨架部20与支撑部21可由前述板体经冲压而将镂空区23去料后所成型;同时,各支撑部21为竖立型态,即前述板体的弯曲成型是指针对各支撑部21进行一定角度的扭转,例如90度,以供支撑部21与骨架部20分别呈竖立与横置的交错型态。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各骨架部20与支撑部21上皆可进一步设置至少一个气孔200、210,可有效提供板型热交换器内的工作流体于其腔室12内的顺畅流通,以有效进行相变化及其热交换作用(即如图4所示);另外,由于支撑部21可通过扭转而弯曲成型,故各支撑部21两端与骨架部20间分别形成有一扭转后的连接端211。再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示,该支撑结构2设于上述壳体I的第一、二壳板10、11的腔室12内,且支撑结构2的各支撑部21的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一抵缘212,用以分别抵靠于壳体I的上、下两内侧(即第一、二壳板10、11内的毛细组织100、110上),以提供壳体I所需的支撑效果。由于各支撑部21呈竖立型态,故具有良好的支撑特性且能产生足够的强度抵顶于壳体I的腔室12内,以提供较大的抗压力来维持第一、二壳板10、11间的距离,以防止第一、二壳板10、11向内产生凹陷等问题。是以,凭借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板型热交换器及其支撑结构。再者,如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的支撑结构2在各支撑部21与骨架部20连接而包围形成的镂空区23,可如图5所示的四边形、或如图6所示的三角形皆可。当然,其它多边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腔室;以及一支撑结构,设于该腔室内,该支撑结构包含:多个骨架部,彼此间隔分布;以及多个支撑部,分别连接于任两个相邻的所述骨架部间,并与该多个骨架部连接而包围形成有多个镂空区,且各该支撑部为竖立型态,而各该支撑部与各该骨架部呈扭转的交错型态;其中,各该支撑部的上、下处分别形成有一抵缘,并分别抵靠于该壳体的上、下两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宏刘垒垒周骏王学梅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