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散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045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6
一种复合式散热组件适于热耦合于一热源,并包含一立体传热装置以及一液冷管。立体传热装置包含一导热壳及多个热管。导热壳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这些热管插设于导热壳,并凸出于第二面。第一面用以热耦合于热源。液冷管热耦合于导热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复合式散热组件,特别是一种复合立体传热装置与液冷管的复合式散热组件。


技术介绍

1、均温板的技术原理类似于热管,但在传导方式上有所区别。热管为一维线性热传导,而真空腔均热板中的热量则是在一个二维的面上传导,因此效率更高。具体来说,均温板主要包含一腔体及一毛细结构。腔体内部具有一中空腔室,且中空腔室用以供一工作流体填注。毛细组织布设在中空腔室内。腔体受热部分称为蒸发区。腔体散热的部分称为冷凝区。工作流体在蒸发区吸收热量汽化并迅速扩张至整个腔体。在冷凝区放出热量冷凝成液态。接着,液态工质透过毛细结构返回蒸发区,而形成一冷却循环。

2、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均温板与热管为个别独立运作,导致个别就均温板或个别就热管而言,皆仅是平面式或直线式的个别传热,而非整体式的立体传热,使得散热效果尚未完全发挥。目前已有制造厂商整合均温板与热管而制造出可立体传热的散热组件。然而,目前的立体传热的散热组件的传热效率仍有不足,使得散热效率不符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立体传热的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即为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组件,借以进一步提升立体传热的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2、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复合式散热组件适于热耦合于一热源,并包含一立体传热装置以及一液冷管。立体传热装置包含一导热壳及多个热管。导热壳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这些热管插设于导热壳,并凸出于第二面。第一面用以热耦合于热源。液冷管热耦合于导热壳。

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面具有一热接触面及一散热面,该热接触面与该散热面保持有段差,且该热接触面用以热耦合于该热源,以及该液冷管热接触于该散热面。

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液冷管为扁管。

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液冷管包含一扁平管壁及一弧形管壁,该扁平管壁与该弧形管壁相连并共同围绕出一流体通道,该液冷管的该扁平管壁热接触于该散热面。

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面具有一热接触面及一散热面,该热接触面用以热耦合于该热源,且该热接触面与该散热面保持有段差,该导热壳具有一嵌设槽,该嵌设槽位于该散热面,该液冷管嵌设于该嵌设槽。

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液冷管包含一扁平管壁及一弧形管壁,该扁平管壁与该弧形管壁相连并共同围绕出一流体通道,该液冷管的该弧形管壁位于该嵌设槽。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扁平管壁与该散热面齐平。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导热壳包含一第一壳部及一第二壳部,该第一壳部连接于该第二壳部而共同围绕出一腔室,该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所述多个热管插设于该第二壳部,并与该腔室相连通,该液冷管热耦合于该第一壳部。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立体传热装置还包含多个支撑柱及一毛细结构,所述多个支撑柱衔接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该毛细结构分布于该腔室内。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导热壳包含一第一壳部、一第二壳部及一分隔壳部,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分别连接于该分隔壳部的相对两侧,以令该第一壳部与该分隔壳部形成一第一腔室,以及该第二壳部与该分隔壳部形成一第二腔室,该第二腔室与该第一腔室不相连通,该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所述多个热管插设于该第二壳部,并与该第二腔室相连通,该液冷管热耦合于该分隔壳部。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立体传热装置还包含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第二支撑柱、一第一毛细结构及一第二毛细结构,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衔接该第一壳部与该分隔壳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衔接该第二壳部与该分隔壳部,该第一毛细结构分布于该第一腔室内,该第二毛细结构分布于该第二腔室内。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立体传热装置还包含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热耦合于所述多个热管。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液冷管具有一流体入口及一流体出口,该流体入口及该流体出口分别用以连接一水冷式散热组件,以构成一冷却循环。

15、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复合式散热组件,由于液冷管热耦合于立体传热装置的导热壳,使得立体传热装置除了设有导热壳以及多个热管来对热源散热,还可透过液冷管热耦合于导热壳来进一步对热源散热,故可使散热效率进一步提升。

16、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适于热耦合于一热源,该复合式散热组件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具有一热接触面及一散热面,该热接触面与该散热面保持有段差,且该热接触面用以热耦合于该热源,以及该液冷管热接触于该散热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为扁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包含一扁平管壁及一弧形管壁,该扁平管壁与该弧形管壁相连并共同围绕出一流体通道,该液冷管的该扁平管壁热接触于该散热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具有一热接触面及一散热面,该热接触面用以热耦合于该热源,且该热接触面与该散热面保持有段差,该导热壳具有一嵌设槽,该嵌设槽位于该散热面,该液冷管嵌设于该嵌设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包含一扁平管壁及一弧形管壁,该扁平管壁与该弧形管壁相连并共同围绕出一流体通道,该液冷管的该弧形管壁位于该嵌设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扁平管壁与该散热面齐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热壳包含一第一壳部及一第二壳部,该第一壳部连接于该第二壳部而共同围绕出一腔室,该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所述多个热管插设于该第二壳部,并与该腔室相连通,该液冷管热耦合于该第一壳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立体传热装置还包含多个支撑柱及一毛细结构,所述多个支撑柱衔接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该毛细结构分布于该腔室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热壳包含一第一壳部、一第二壳部及一分隔壳部,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分别连接于该分隔壳部的相对两侧,以令该第一壳部与该分隔壳部形成一第一腔室,以及该第二壳部与该分隔壳部形成一第二腔室,该第二腔室与该第一腔室不相连通,该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所述多个热管插设于该第二壳部,并与该第二腔室相连通,该液冷管热耦合于该分隔壳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立体传热装置还包含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第二支撑柱、一第一毛细结构及一第二毛细结构,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衔接该第一壳部与该分隔壳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衔接该第二壳部与该分隔壳部,该第一毛细结构分布于该第一腔室内,该第二毛细结构分布于该第二腔室内。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立体传热装置还包含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热耦合于所述多个热管。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具有一流体入口及一流体出口,该流体入口及该流体出口分别用以连接一水冷式散热组件,以构成一冷却循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适于热耦合于一热源,该复合式散热组件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具有一热接触面及一散热面,该热接触面与该散热面保持有段差,且该热接触面用以热耦合于该热源,以及该液冷管热接触于该散热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为扁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包含一扁平管壁及一弧形管壁,该扁平管壁与该弧形管壁相连并共同围绕出一流体通道,该液冷管的该扁平管壁热接触于该散热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具有一热接触面及一散热面,该热接触面用以热耦合于该热源,且该热接触面与该散热面保持有段差,该导热壳具有一嵌设槽,该嵌设槽位于该散热面,该液冷管嵌设于该嵌设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液冷管包含一扁平管壁及一弧形管壁,该扁平管壁与该弧形管壁相连并共同围绕出一流体通道,该液冷管的该弧形管壁位于该嵌设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扁平管壁与该散热面齐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热壳包含一第一壳部及一第二壳部,该第一壳部连接于该第二壳部而共同围绕出一腔室,该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所述多个热管插设于该第二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福明罗世平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