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其中主、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间各组配有压缩弹性座体,且上楔合盘具有弹性张合作用;中间变速轮上、下端的两调节轮开口呈一张一合组装形态,并组配转动器,以控制两调节轮位移,改变套合传动皮带的开口大小。利用旋转转动器调整两调节轮的上、下楔合盘间传动皮带的位移,配合主、从动轮的张合作用,可改变传动皮带相对套合于主、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间传动位移,达到无级变速的功效。(*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特别是指对传动皮带,可在主动轮与从动轮间作无级调整传动位移的结构。现有的钻床变速装置,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有主动轮1′、从动轮2′及传动皮带3′。该主动轮1′以三种不同轮径的大、中、小转轮,由小到大依序向下列置所构成。从动轮2′以三种不同轮径的大、中、小转轮,由大到小依序向下列置所构成。该主动轮1′设置于马达上,可带动传动皮带3′转动,以带动从动轮2′转动。借传动皮带3′由上至下分别嵌套在主动轮1′与从动轮2′之间,而使主动轮1带动从动轮2′,可得到低、中、高三种不同的转速。但是依照上述变速装置的钻孔作Z,对于钻轴需借助更多段弹性转速作用于钻孔作Z上。仅具有三种变动转速,而使钻孔作Z所需弹性转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且在钻轴作变速转动时,需借助人力操作,拨动调整传动皮带3′,常受限于传动皮带3′张力调整的影响,致使调整非常不便,极易造成危险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各具有弹性可调整对合的构造设计,再配合一中间变速轮的构造设计,以使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可借中间变速轮控制调整套合传动皮带的传动位移,达到无级变速的功效,及在操作使用上更具有安全、简捷调整变速的特点。本技术提供的钻床无级变速装置,主要包括有主动轮1、从动轮2、传动皮带4以及马达5,其中主动轮1,设置连接于马达5上,上楔合盘11、下楔合盘12相互对合而构成,并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13;使主动轮的上、下楔合盘具有弹性张合作用。从动轮2,设置连接于钻轴6上,由上楔合盘21、下楔合盘22相互对合构成,也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23,使从动轮的上、下楔合盘具有弹性张合作用。中间变速轮3,设置定位于主、从动轮1、2间的钻床机体板座8上,由托架31、连接套轴32、第一调节轮33、第二调节轮34、中心轴杆35及两组转动器36相互组合而成。两组传动皮带4,分别套置于主动轮1与第二调节轮34及从动轮2与第一调节轮33之间。上述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的压缩弹性座体13、23由环套座131、231及弹簧元件132、232组合而成,环套座131、231压持弹簧元件132、232定位于主、从动轮1、2的上楔合盘顶部凹槽座111、211中,并以扣环扣掣于下楔合盘的卡环沟221,予以卡掣环套座131、231定位于凹槽座111、211中。上述钻床无级变速装置的中间变速轮的托架31固定在机体板座8上,套置连接套轴32,并使连接套轴32上、下端处分别固定连接定位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该变速装置的中间变速轮3的中心轴杆35贯穿于连接套轴32中,于上、下端段差部位各套置卡掣一轴承351,并使轴承351分别嵌合卡掣于第一调节轮33的下楔合盘332及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中;于上、下端段差部位各设有一段螺纹352,供分别与第一调节轮的上楔合盘331顶部内卡掣可自转的轴承衬座3311,及第二调节轮的下楔合盘底部孔内卡掣可自转的轴承衬座3421,相互螺纹连接引导位移。又,变速装置中间变速轮3的两组转动器36分别组配于中心轴杆上、下端处,其顶部的转动体362可带动中心轴杆35一起转动,底部活动座体361锁固套接于轴承衬座顶部凸伸的转轴上,并于一侧延伸挡止杆3611,供以受挡板扣掣,予以挡止活动座体361转动,当转动体带动中心轴杆35转动时,使轴承衬套连接于中心轴杆上,得以作垂直位移,以带动第一调节轮33的上楔合盘331及第二调节轮的下楔合盘342同步同向位移。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图式说明图1为现有钻床变速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组装于钻床上的实施例图。图3为本技术组装于钻床上另一角度的实施例图。图4为本技术主动轮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从动轮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间变速轮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主动轮 2′-从动轮 3′-传动皮带 1-主动轮 11-上楔合盘 111-凹槽座 12-下楔合盘 121-卡环沟 13-压缩弹性座体 131-环套座 132-弹性元件 2-从动轮 21-上楔合盘 211-凹槽座 22-下楔合盘 221-卡环沟 23-压缩弹性座体 231-环套座 232-弹簧元件 3-中间变速轮31-托架 311-转枢座 32-连接套轴 33-第一调节轮331-上楔合盘 3311-轴承衬座 332-下楔合盘 3321-凹槽座 34-第二调节轮 341-上楔合盘 3411-凹槽座 342-下楔合盘 3421-轴承衬座 35-中心轴杆 351-轴承 352-螺纹 36-转动器 361-活动座体 3611-挡止杆 362-转动体4-传动皮带 5-马达 6-钻轴 7-扣环 8-机体板座 9-挡板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变速装置主要包含有主动轮1、从动轮2、中间变速轮3及两组传动皮带4。其中主动轮1连接于马达5上,从动轮2连接于钻轴6上。该主动轮1、从动轮2各具有上楔合盘11、21及下楔合盘12、22相互对合,其间并各配设一压缩弹性座体13、23,该压缩弹性座体由环套座131、231及弹簧元件132、232相互组合而成。环套座131、231压持弹簧元件132、232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的上楔合盘11、21顶部的凹槽座111、211中,并使环套座131、231压持设置于凹槽座111、211中,以一扣环7扣合于凹槽座111、211的卡环沟121、211,令环套座132、232分别定位于上楔合盘11、21的凹槽座111、211中,使上楔合盘11、21分别受弹簧元件131、231伸缩顶持作用,于下楔合盘12、22上作弹性张合位移。前述中间变速轮3,设置定位于主动轮1、从动轮2间的钻床机体板座8上,由托架31、连接套轴32、第一调节轮33、第二调节轮34、中心轴杆35及两组转动器36相互组合构成。其中托架31锁固定位于机体板座8上,并于中心设有转枢座311,供连接套轴32套置其中。连接套轴32为一中空管体,设置于托架31的转枢座311中,并于上、下端外缘扣掣扣环7,使连接套轴32定位于转枢座311中。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各具有上楔合盘331、341及下楔合盘332、342相互对合,其中第一调节轮33的下楔合盘332套置锁固于连接套轴32上端,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套置锁固于连接套轴32下端。中心轴杆35贯穿于连接套轴32中,并于上、下段差部位各套置轴承351,且以扣环7扣掣轴承351定位于中心轴杆35上。而该上、下套置的轴承351可分别嵌合于第一调节轮33的下楔合盘332顶部凹槽座3321、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底部凹槽座3411中,并以扣环7扣掣轴承351,使中心轴杆35与第一调整轮33的下楔合盘332、第二调节轮34的上楔合盘341相互连结一体。该中心轴杆35于上、下段差部位各设有一段螺纹352。第一调节轮33的上楔合盘331、第二调节轮34的下楔合盘342各于孔内组装可自转的轴承衬座3311、3421,并以扣环7扣掣轴承衬座予以定位,供分别连接于中心轴杆35上、下段差部位的螺纹352上,使第一、第二调节轮33、34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床无级变速装置,主要包括有主动轮(1)、从动轮(2)、传动皮带(4)以及马达(5),其特征在于:主动轮(1),设置连接于马达(5)上,由上楔合盘(11)、下楔合盘(12)相互对合而构成,并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13);从动轮(2 ),设置连接于钻轴(6)上,由上楔合盘(21)、下楔合盘(22)相互对合构成,也配设有压缩弹性座体(23);中间变速轮(3),设置定位于主、从动轮(1)、(2)间的钻床机体板座(8)上,由托架(31)、连接套轴(32)、第一调节轮(33 )、第二调节轮(34)、中心轴杆(35)及两组转动器(36)相互组合而成;两组传动皮带(4),分别套置于主动轮(1)与第二调节轮(34)及从动轮(2)与第一调节轮(3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林光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