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蜗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5541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械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润滑蜗轮。包括轮体和轮缘,轮缘呈齿状,均匀分布在轮体外圆面上,轮缘上设有储油孔和注油槽。储油孔为圆形凹坑,均匀分布在轮缘的摩擦面上。在摩擦面上设置储油孔,可吸纳更多的润滑油,数条注油槽贯穿同一纵列的所有储油孔,便于润滑油的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摩擦和发热,减少了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传动装置
,尤其是一种润滑蜗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蜗轮蜗杆传动,主要靠油池润滑或用用泵往摩擦处喷油进行润滑,但是摩擦面中的油量甚微,仅靠摩擦面外部的滋润,没有发挥润滑油在摩擦面中应有的润滑作用,从而造成蜗轮与蜗杆之间的摩擦力大,磨损大,热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蜗轮润滑不到位,磨损大、发热严重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润滑蜗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润滑蜗轮,包括轮体和轮缘,轮缘呈齿状,均匀分布在轮体外圆面上,轮缘上设有储油孔和注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储油孔为圆形凹坑,均匀分布在轮缘的摩擦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注油槽均匀分布在轮缘的摩擦面上,呈纵列排布,与轮缘平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每条注油槽贯穿同一条纵列上的所有储油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摩擦面上设置储油孔,可吸纳更多的润滑油,数条注油槽贯穿同一纵列的所有储油孔,便于润滑油的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摩擦和发热,减少了磨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2轮缘摩擦面局部放大图。图中I.轮体,2.轮缘,3,储油孔,4.注油槽。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轮缘摩擦面局部放大图,一种润滑蜗轮,包括轮I和轮缘2,轮缘2呈齿状,均匀分布在轮体I外圆面上,轮缘2上设有储油孔3和注油槽4。储油孔3为圆形凹坑,均匀分布在轮缘2的摩擦面上。注油槽4均匀分布在轮缘2的摩擦面上,呈纵列排布,与轮缘2平行。每条注油槽4贯穿同一条纵列上的所有储油孔3。当润滑油喷洒到摩擦面,一部分润滑油附着在轮缘2的摩擦面上,另一部分流进了储油孔3和注油槽4内,不会马上流走,延长了在轮缘2摩擦面上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每条注油槽4贯穿同一条纵列上的所有储油孔3,有助于润滑油在各个 部位的均衡分布,从而大大提高了润滑效果,同样的,与蜗轮相匹配的蜗杆也可采用与此相似的设计结构,从而增加润滑,减少摩擦。权利要求1.一种润滑蜗轮,包括轮体(I)和轮缘(2),轮缘(2)呈齿状,均匀分布在轮体(I)外圆面上,其特征是,轮缘(2)上设有储油孔(3)和注油槽(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润滑蜗轮,其特征是,储油孔(3)为圆形凹坑,均匀分布在轮缘(2)的摩擦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润滑蜗轮,其特征是,注油槽(4)均匀分布在轮缘(2)的摩擦面上,呈纵列排布,与轮缘(2)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润滑蜗轮,其特征是,每条注油槽(4)贯穿同一条纵列上的所有储油孔(3)。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传动装置
,尤其是一种润滑蜗轮。包括轮体和轮缘,轮缘呈齿状,均匀分布在轮体外圆面上,轮缘上设有储油孔和注油槽。储油孔为圆形凹坑,均匀分布在轮缘的摩擦面上。在摩擦面上设置储油孔,可吸纳更多的润滑油,数条注油槽贯穿同一纵列的所有储油孔,便于润滑油的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摩擦和发热,减少了磨损。文档编号F16N1/00GK102954185SQ201110246439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专利技术者任志江 申请人:常州市武进金城齿轮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润滑蜗轮,包括轮体(1)和轮缘(2),轮缘(2)呈齿状,均匀分布在轮体(1)外圆面上,其特征是,轮缘(2)上设有储油孔(3)和注油槽(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志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武进金城齿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