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88266 阅读:3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9 1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该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包括多层框架结构、静力加载装置、激振器加载装置、振动台加载装置和测量设备;静力加载装置中的蜗轮蜗杆升降机通过旋转蜗轮蜗杆升降机上的手轮,实现对框架架结构的加载与卸载,并通过力传感器在计算机上显示所加荷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用于位移法实验、双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实验、双自由度体系的强迫振动实验和近似法求三层刚架基频实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验模型灵活可变,学生可在不同参数下独立进行试验,所得实验结果与结构力学计算所得理论值相比误差很小,适合高校开展相关教学实验及进一步设计拓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实验教学领域,涉及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可用于位移法实验、双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实验、双自由度体系的强迫振动实验、近似法求三层框架基频实验。
技术介绍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学科,其中多层框架是结构力学教学中的重要模型,此模型涉及到的两类问题(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问题、刚度法求解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问题)均为结构力学经典教学例题。位移法是结构力学求解超静定结构在静力荷载下内力和位移的基本方法。超静定结构在计算上不同于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不能单从静力平衡条件求出,必须同时考虑变形协调条件。为了计算问题的方便,常在超静定结构的所有未知量中选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基本未知量。位移法便是取某些位移作基本未知量,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一种方法。刚度法是结构力学求解结构动力特性的基本方法。刚度法从力系平衡角度建立微分方程,其中考虑惯性力作用,通过求解方程得到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目前高等院校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教学,由于缺少对相关理论的实验验证,难免会导致部分同学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对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框架结构、静力加载装置、激振器加载装置、振动台加载装置和测量设备;所述的多层框架结构包括多个横梁(3)、底层梁(4)、两个立柱(5)、横梁夹具(6)和底层梁夹具(7);所述的每个横梁两端通过横梁夹具(6)与立柱(5)夹持连接,实现梁柱刚性连接;所述的底层梁(4)两端通过底层梁夹具(7)与立柱(5)底端夹持连接,实现梁柱刚性连接;底层梁(4)中部与小车平台连接;所述的激振器加载装置包括激振器(16)、转接板(17)、连接杆(18)、功率放大器和振动控制仪;所述的激振器(16)一端与转接板(17)固定连接,转接板(17)再与小车平台(15)相连;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框架教学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框架结构、静力加载装置、激振器加载装置、振动台加载装置和测量设备;所述的多层框架结构包括多个横梁(3)、底层梁(4)、两个立柱(5)、横梁夹具(6)和底层梁夹具(7);所述的每个横梁两端通过横梁夹具(6)与立柱(5)夹持连接,实现梁柱刚性连接;所述的底层梁(4)两端通过底层梁夹具(7)与立柱(5)底端夹持连接,实现梁柱刚性连接;底层梁(4)中部与小车平台连接;所述的激振器加载装置包括激振器(16)、转接板(17)、连接杆(18)、功率放大器和振动控制仪;所述的激振器(16)一端与转接板(17)固定连接,转接板(17)再与小车平台(15)相连;所述的激振器(16)另一端与连接杆(18)连接,连接杆(18)与横梁夹具(6)连接;激振器(16)通过数据线与功率放大器、振动控制仪相连;所述的振动台加载装置包括大功率激振器(19)、激振器固定装置(20)、振动台底板(21)和连接板(22);所述的激振器固定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廷国谢鹏李映雪胡乔元任珵娇勾国勇王祖能段迪陈璨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