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座椅调角装置,包括棘轮、止动板、锁止滑块和棘爪,驱动装置可选择地带动锁止滑块位于锁止位置或者缩回位置、可选择地带动棘爪位于伸出位置或者缩回位置;止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止动限位部和第二止动限位部,第一止动限位部受到转动方向的转动扭矩时,位于锁止位置的锁止滑块与第一止动限位部周向相抵;转动扭矩大于第一预定扭矩值时,第一止动限位部可在锁止滑块的作用下产生周向变形,位于伸出状态的棘爪可在棘轮的带动下转动至其一侧的齿部与棘轮完全啮合;转动扭矩大于第二预定扭矩值时,第二止动限位部可与棘爪相抵,第二预定扭矩值大于所述第一预定扭矩值。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椅背角度可调的座椅,具体涉及一种座椅调角装置及具有该调角装置的座椅。
技术介绍
座椅调角器用于连接汽车座椅的椅座和椅背,以增强座椅的舒适性。乘客可以通过座椅调角器调节椅背的角度至最佳位置,获得最舒适和最习惯的乘坐角度。对于驾驶员来说,可以通过调节椅背的角度获得最好的视野,且易于操纵方向盘、踏板和变速杆等操纵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日趋提高的客户需求,对于汽车座椅的高强度和高吸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汽车座椅的核心构件之一,座椅调角装置同样需要提高其强度和吸能性,以满足汽车在受后撞或前撞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乘客的安全。尤其是,安全带上固定点位于座椅椅背上的独立座椅,如,军车座椅、公共汽车座椅、越野车座椅、商务车座椅等,此类汽车车身较高、较宽,安全带的固定点无法直接装配在车身上,而只有装配在座椅椅背的顶端部位。众所周知,汽车受到正面冲击时,通常给乘员带来的冲击加速度能达到16g 35g(国家汽车前撞冲击试验标准),显然,对于安全带上固定点位于椅背上的座椅调角装置的强度和吸能性要求更高。请参见图1,图I为一种典型棘轮滑块结构座椅调角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该方案中的滑块I有两个自锁面11、12,与滑块I的两个自锁面11、12对应的锁止凸轮2也有两个自锁面21、22。该座椅调角装置在正常锁止时,滑块I的两个自锁面11、12与锁止凸轮2的两个自锁面21、22分别接触,形成自锁;且,两个自锁面11、12处于滑块I的法线两侧。当椅座椅背受载荷时,由于自锁面11、12分于滑块I法线两侧,因此,当棘轮4受力时(即座椅椅背受力时),两个自锁面11、12同时支撑着滑块I,形成双点锁止,可以有效防止滑块I的倾斜,保证滑块I的齿形13与棘轮4的齿形41的啮合数量,从而调节装置强度得到了保证。然而,该座椅调角装置只有一级强度,也就是说当滑块I与棘轮4之间受力到一定程度破坏后,椅背就会倾倒。因此,该调角装置只能满足一般汽车座椅要求,即,非安全带固定点位于椅背上的座椅。针对于一级强度座椅调角装置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264655公开了一种具有二级强度的座椅调角装置。请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座椅调角装置处于正常锁止状态,滑块11的齿与棘轮8的齿啮合,锁止凸轮16自锁面与滑块11自锁面抵触,形成自锁,滑块11在止动板(止动板)5的滑槽内不能滑动。此状态下,棘爪25的齿与棘轮8的齿处于脱离状态,没有啮合。当该装置受到较大的载荷时,由于棘轮8与滑块11齿形啮合,棘轮8将带动滑块11移动,滑块11侧边将止动板(止动板)5的滑槽侧边挤压变形,所以止动板(止动板)5上形成滑槽的凸起14会被挤压而移动,直至凸起14的另一侧边将棘爪25向外推,推到棘爪25的齿与棘轮8的齿啮合。具体请参见图3,该图示出了车辆在发生事故后转动机构的示意图。上述受力过程中,在受力初始状态时为第一级强度,当受力到一定程后棘爪25与棘轮8啮合时为第二级强度。但是,由于第二级强度启用时,棘爪25是由止动板(止动板)5的凸起14变形后将其推到与棘轮啮合,因此,每个零件的制造精度均会影响分离状态棘爪与棘轮之间的可靠啮合,影响汽车受到冲击时的吸能性能,进而影响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同时,由于不同批次材料必然存在性能差异,不同机械性能材料的变形程度与变形趋势不一样,因此,该方案而且对于材料的机械性能要求也很高。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座椅调角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座椅调角装置, 在确保较佳整体强度及吸能性的基础上,可降低零部件加工精度的要求,控制产品制造成本。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座椅调角装置,包括相对同轴转动的棘轮和止动板;至少一个锁止滑块,配置成可相对于所述棘轮在锁止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径向位移,在锁止位置,所述锁止滑块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啮合,所述棘轮和止动板的周向相对位置固定,在缩回位置,所述锁止滑块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脱离;还包括至少一个棘爪,配置成可相对于所述棘轮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径向位移,在伸出位置,所述棘爪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半啮合,在缩回位置,所述棘爪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脱离;驱动装置,配置成可选择地带动所述锁止滑块位于锁止位置或者缩回位置,配置成可选择地带动所述棘爪位于伸出位置或者缩回位置;且所述止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止动限位部和第二止动限位部,两者分别位于所述锁止滑块和棘爪的转动方向下游侧;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配置成受到转动方向的转动扭矩时,位于锁止位置的所述锁止滑块与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周向相抵;所述转动扭矩大于第一预定扭矩值时,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配置成可在所述锁止滑块的作用下产生周向变形,且位于伸出状态的所述棘爪配置成可在所述棘轮的带动下转动至其一侧的齿部与所述棘轮完全啮合;所述转动扭矩大于第二预定扭矩值时,所述第二止动限位部配置成可与所述棘爪相抵,所述第二预定扭矩值大于所述第一预定扭矩值。优选地,所述周向变形为塑性变形。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同轴转动的锁止凸轮和解锁凸轮;其中,所述锁止凸轮具有第一锁止轮廓面和第二锁止轮廓面,所述第一锁止轮廓面配置成可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锁止滑块径向位移至锁止位置,且位于锁止位置的所述锁止滑块与所述第一锁止轮廓面相抵于自锁点,所述第二锁止轮廓面配置成可向第二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棘爪径向位移至伸出位置,且位于伸出位置的所述棘爪配置成可在所述棘轮的带动下绕其与所述第二锁止轮廓面的自锁点转动至其一侧的齿部与所述棘轮完全啮合;所述解锁凸轮具有第一解锁轮廓面和第二解锁轮廓面,所述第一解锁轮廓面配置成可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锁止滑块径向位移至缩回位置,所述第二锁止轮廓面配置成可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棘爪径向位移至缩回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锁止轮廓面由周向间隔设置的两段轮廓面构成。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锁止凸轮和解锁凸轮同轴转动的轴,以及预压缩置于所述轴与所述止动板之间的回位弹性部件,所述回位弹性部件配置成预压缩后产生带动所述轴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趋势。优选地,所述回位弹性部件具体为两个,且相对于转动中心的径向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回位弹性部件具体为套装在所述轴上的涡卷弹簧,两个涡卷弹簧的·内侧固定端配置成与所述轴同轴转动,两者的外侧承受扭矩端径向对称设置且均与所述止动板同轴转动。优选地,所述第一解锁轮廓面和第二解锁轮廓面均为所述解锁凸轮上沿周向设置的异形槽的外侧槽壁;所述锁止滑块和棘爪均具有轴向伸出的插装在相应异形槽内的凸台,每个所述凸台均与相应异形槽的外侧槽壁径向相抵。优选地,所述锁止滑块、第一止动限位部、棘爪和第二止动限位部均设置为三个,且周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和第二止动限位部的与所述锁止滑块配合的侧面相平行,且相对于转动中心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和第二止动限位部的与所述棘爪的近转动中心侧的配合的侧面相平行,且相对于转动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止动限位部的与所述棘爪的远离转动中心侧的配合的侧面,配置成所述转动扭矩大于第二预定扭矩值时与所述棘爪相抵。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座椅调角装置,包括:相对同轴转动的棘轮和止动板;至少一个锁止滑块,配置成可相对于所述棘轮在锁止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径向位移,在锁止位置,所述锁止滑块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啮合,所述棘轮和止动板的周向相对位置固定,在缩回位置,所述锁止滑块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脱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棘爪,配置成可相对于所述棘轮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径向位移,在伸出位置,所述棘爪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半啮合,在缩回位置,所述棘爪的齿部与所述棘轮的齿部脱离;驱动装置,配置成可选择地带动所述锁止滑块位于锁止位置或者缩回位置,配置成可选择地带动所述棘爪位于伸出位置或者缩回位置;且所述止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止动限位部和第二止动限位部,两者依次位于所述锁止滑块和棘爪的转动方向下游侧;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配置成受到转动方向的转动扭矩时,位于锁止位置的所述锁止滑块与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周向相抵;所述转动扭矩大于第一预定扭矩值时,所述第一止动限位部配置成可在所述锁止滑块的作用下产生周向变形,且位于伸出状态的所述棘爪配置成可在所述棘轮的带动下转动至其一侧的齿部与所述棘轮完全啮合;所述转动扭矩大于第二预定扭矩值时,所述第二止动限位部配置成可与所述棘爪相抵,所述第二预定扭矩值大于所述第一预定扭矩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建,罗贤虎,霍文德,杜文学,杜渐,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