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包括第一铜箔、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箔,聚酰亚胺层位于第一铜箔和第二铜箔之间,聚酰亚胺层厚度为7-50微米,还在第二铜箔和聚酰亚胺层之间设有第一反射层,或者更进一步地,在第一铜箔和聚酰亚胺层之间也设第二反射层,通过调整聚酰亚胺层的厚度,获得厚度薄但明度低的铜箔基板,铜箔基板的明度也可通过调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所含添加剂的含量改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铜箔基板,相较于习知铜箔基板更具有高明度与高散热性的优势,适合应用于电子产品的软性铜箔电路基板白色遮蔽或散热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铜箔基板,尤其是一种用于挠性印刷电路板的铜箔基板。
技术介绍
目前电子系统朝向轻薄短小、高耐热性、多功能性、高密度化、高可靠性、且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因此基板的选用就成为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良好的基板必须具备高热传导性、高遮色效果、高散热性、高耐热性、及低热膨胀系数的材料特性。聚酰亚胺树脂热稳定性高且具有优异的散热性、机械强度、及接着性,常运用于多种电子材料,如用于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聚酰亚胺树脂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材料中,其中,用于软性印刷电路板的聚酰亚胺铜箔基板,一般又区分为单面板或双面板。通常,聚酰亚胺铜箔基板于应用上的问题为受限于聚酰亚胺材料的组成及其厚度,使所形成的聚酰亚胺层多为黄色系或其他具高度透光性的色度,导致其后用于软板时,因聚酰亚胺层的透光性而使得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线路层的线路设计分布易于解读而被同业抄袭,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销售与公司营运。另一方面,如发光组件的电子产品往往是于线路上再敷设一防焊层和反射层,其制作程序较为繁复。因此,仍需要一种厚度薄且具有遮蔽效果又具有反光效果的铜箔基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厚度较薄,且具有反光及遮蔽线路图案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包括第一铜箔、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箔,所述聚酰亚胺层位于所述第一铜箔和所述第二铜箔之间,所述聚酰亚胺层厚度为7至50微米,设有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形成于所述聚酰亚胺层和所述第二铜箔之间。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还设有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第一铜箔与所述聚酰亚胺层之间。较佳地,所述第一反射层所用材料含有黏着性树脂和用于增加明度的添加剂,其中,所述黏着性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胺基甲酸酯系树脂、硅橡胶系树脂、聚对环二甲苯系树脂及双马来酰亚胺(Bismaleimide resin)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添加剂为白色颜料、二氧化钛和氮化硼中的至少一种。较佳地,所述第二反射层所用材料含有黏着性树脂和用于增加明度的添加剂,其中,所述黏着性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胺基甲酸酯系树脂、硅橡胶系树脂、聚对环二甲苯系树脂及双马来酰亚胺(Bismaleimide resin)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添加剂为白色颜料、二氧化钛和氮化硼中的至少一种。较佳地,所述第一反射层的厚度为15至2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二反射层的厚度为15至2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一反射层与第二反射层的厚度差小于3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一铜箔的厚度为9至3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二铜箔的厚度为9至35微米。较佳地,所述第一铜箔与第二铜箔的厚度差小于26微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除了具有第一铜箔、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箔之外,还在第二铜箔和聚酰亚胺层之间设有第一反射层,或者更进一步地,在第一铜箔和聚酰亚胺层之间也设第二反射层,通过调整聚酰亚胺层的厚度,获得厚度薄但明度低的铜箔基板,铜箔基板的明度也可通过调整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所含添加剂的含量改变,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测试结果可知,本专利技术的铜箔基板可避免因聚酰 亚胺层的透光性而使得后来所形成的挠性印刷电路板的线路层的线路设计易于解读而被同业抄袭,再者,可简化防焊层的使用即具有反光效果亦可降低成本,此外,本专利技术的铜箔基板,相较于习知铜箔基板更具有高明度与高散热性的优势,适合应用于电子产品的软性铜箔电路基板白色遮蔽或散热的需求。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所述的铜箔基板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铜箔基板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创作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创作的优点及功效。本创作也能够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悖离本创作所揭示的范畴下,能予不同的修饰与改变。在本文中,明度(brightness,又称L值),是指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对色彩的明暗程度的定义。通常,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而调整铜箔基板的聚酰亚胺层或黏着层为接近黑色,明度则相对降低。热传导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又称K值),在本文中是指铜箔基板的导热能力,尤指铜箔基板在单位温差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单位距离的热量,称为铜箔基板的热传导系数,若量测所述铜箔基板的厚度H,则所述量测值则需要乘以H而得到铜箔基板的热传导系数。光泽度(Gloss)是指本创作的铜箔基板聚酰亚胺层表面的反光程度,光泽度不具有单位,但其数值越大,代表其反射光之强度越强,反之,数值越小,代表其反射光之强度越弱。实施例I :图I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的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100,其以双面板形式呈现,所述铜箔基板100设有第一铜箔101a、聚酰亚胺层102、第一反射层103及第二铜箔101b。本例的第一铜箔IOla和第二铜箔IOlb可为电解铜箔或压延铜箔,且应用上,通常所述第一铜箔IOla和第二铜箔IOlb的厚度各自可介于9至35微米,且所述第一铜箔与第二铜箔的厚度差小于26微米。为了使其所制造出的挠性电路板降低透光度及减少散热不全等问题的产生,本创作的铜箔基板,通过调整铜箔基板中聚酰亚胺层102的厚度,获得厚度薄但明度低的铜箔基板,对此,本创作的铜箔基板所使用的聚酰亚胺层102并无特别限制,较佳地是使用不含卤素的热固性聚酰亚胺材料。所述聚酰亚胺层102的厚度应为7至50微米。第一反射层103形成于所述聚酰亚胺层102表面上,使所述聚酰亚胺层102夹置于所述第一反射层103与第一铜箔IOla之间。所述第一反射层103是包括选自环氧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胺基甲酸酯系树脂、硅橡胶系树脂、聚对环二甲苯系树脂及双马来酰亚胺(Bismaleimide resin)系树脂所组成群组的一种或多种树脂,以及选自白色颜料、二氧化钛(Ti02)及氮化硼(BN)所组成群组的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层的厚度为15至25微米。 本创作的铜箔基板的明度也可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反射层103所含添加剂的含量改变,并藉此改善铜箔基板的散热效益,通常,添加于所述第一反射层103的添加剂含量为占第一反射层103中的树脂含量的10至95wt%,又以70至90wt%为佳,例如,若树脂含量为100克,则添加剂含量为10至90克。其中,白色颜料也涵盖染料或俗称的色粉,且颜料可包括以有机或无机材料所制得者。本实施例的铜箔基板,可通过下列制程步骤完成首先,提供一 35微米厚的铜箔,并于所述铜箔的任一表面涂布一聚酰亚胺,并加以烘干形成25微米厚的聚酰亚胺层后得到一单面铜箔基板,接着,对形成聚酰亚胺层的单面铜箔基板施以一滚轮制程,藉由滚轮之间的间隙及滚轮所给予的压力,使聚酰亚胺层牢固地附着于铜箔表面上且使铜箔与聚酰亚胺层之间不产生气泡;于所述单面铜箔基板的聚酰亚胺层表面涂布含有添加剂的环氧树脂黏着剂,并将所述已涂布环氧树脂涂料的单面铜箔基板进行烘烤处理,致使所述环氧树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挠性印刷电路板用铜箔基板,包括第一铜箔、聚酰亚胺层和第二铜箔,所述聚酰亚胺层位于所述第一铜箔和所述第二铜箔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亚胺层厚度为7至50微米,设有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形成于所述聚酰亚胺层和所述第二铜箔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铭,李建辉,洪金贤,金进兴,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雅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