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及加料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72989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总成和与所述发动机总成相连的取力系统,所述发动机总成设于所述加料车的底盘中部的一侧。该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在加料车上布置其它部件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加料车,该加料车上装设有上述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解铝车间原料运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及加料车
技术介绍
加料车作为工作于高温、多粉尘、高磁场环境下的电解铝行业高端专业作业设备,势必替代人工使用天车添加氟化盐这样的高强度、低效率的传统工艺,在国内有着很大的潜在市场。为保证其卓越的性能,对整车的核心之一动力驱动系统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行走驱动使用万向传动装置的方式驱动,发动机固定在车上的某个位置只做执行机构的动力源,存在以下问题1、万向传动的连接制约了动力源的位置,需要在底盘上额外增加一个动力源;2、由于万向传动装置需要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等多种装置同时·作用,故需要更多的为传动装置留出安装空间;3、发动机受加料车上料箱的影响,只能装在左侧的料箱翼下,维修时内侧无站人的空间,直接吊装中心位置已被料箱占用,因此在发动机解体大型检修时,需要将发动机吊装下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在加料车上布置其它部件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以及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加料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总成和与所述发动机总成相连的取力系统,所述发动机总成设于所述加料车的底盘中部的一侧。还包括与所述加料车的驱动桥连接的行走马达,所述取力系统包括分动箱、行走泵、联轴器和两个三联泵,所述分动箱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发动机总成输出端相连,所述行走泵和两个三联泵与分动箱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行走泵与所述行走马达连接形成闭式静液压系统。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加料车的底盘上的可旋转机架,所述发动机总成装设于可旋转机架上。所述可旋转机架包括旋转机架本体、托座、转轴、驱动油缸和设于所述底盘上的弧形滑轨,所述托座固定于所述底盘上,所述旋转机架本体一端通过转轴铰接于所述底盘上,另一端搭接于托座上,所述驱动油缸一端铰接于所述底盘上,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机架本体铰接,所述旋转机架本体上设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滑设于所述弧形滑轨上。所述旋转机架本体上设有可与所述底盘挂接的挂钩。所述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本体、护罩和进排气系统,所述护罩罩设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外,所述进排气系统装设于所述护罩与加料车上其它部件的间隙之间。所述护罩上设有栅栏。一种加料车,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上装设有上述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发动机总成设于加料车的底盘中部的一侧,这样便于布置加料车的驾驶室、料箱、加料臂等其它部件,相比于将发动机总成设于驾驶室底部的方案,本技术可降低整车高度和重心,有利于加料车在铝电解车间内灵活、平稳的运行;相比于将发动机总成设于底盘尾部的方案,本技术为加料臂在整车长度方向上留出了空间,以便增大加料臂的设计长度,提高加料车的适应能力;同时,为料箱的布置让出了足够的空间,使料箱具有足够大的容积。采用了单泵单马达的闭式静液压系统,适用于低速、大扭矩加料车使用,实现了传动系统的紧凑结构,使传动系统的配置更加的灵活,尽可能的减少了动力驱动系统的安装空间;具有发热小,油液污染小的优点,降低了故障率,且能提供一个稳定的高效的液压动力;同时还便于将差速系统设置在驱动桥内,使加料车的整车结构更加的简单、实用。发动机总成装设于可旋转机架上,该可旋转机架在发动机总成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后,可以将发动机总成方便的移出一定角度,在发动机总成内侧留出可供人操作的空间,方便维修人员到发动机内侧进行维修,避免了将发动机吊装下来再进行检修的麻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中的取力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本技术加料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不I、底盘;2、发动机总成;3、转向桥;4、驱动桥;5、从动桥;6、取力系统;7、可旋转机架;21、发动机本体;22、护罩;23、进排气系统;41、行走马达;61、分动箱;62、行走泵;63、三联泵;64、联轴器;71、旋转机架本体;72、托座;73、转轴;74、驱动油缸;75、弧形滑轨;76、导向件;77、挂钩。具体实施方式图I至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实施例,该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总成2和与发动机总成2相连的取力系统6,发动机总成2设于加料车的底盘I中部的一侧,这样便于布置加料车的驾驶室、料箱、加料臂等其它部件,相比于将发动机总成2设于驾驶室底部的方案,本技术可降低整车高度和重心,有利于加料车在铝电解车间内灵活、平稳的运行;相比于将发动机总成2设于底盘I尾部的方案,本技术为加料臂在整车长度方向上留出了空间,以便增大加料臂的设计长度,提高加料车的适应能力;同时,为料箱的布置让出了足够的空间,使料箱具有足够大的容积。本实施例中,取力系统6包括分动箱61、行走泵62、联轴器64和两个三联泵63,分动箱61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64与发动机总成2输出端相连,保证了大力矩工作状态的需要,行走泵62和两个三联泵63与分动箱61的输出端相连,避开了传统的串泵式结构,可节省液压泵的安装空间,也不会出现因串泵而带来的转矩增大的现象,行走泵62与安装在加料车的驱动桥4上的行走马达41连接形成闭式静液压系统,这种单泵单马达的闭式静液压系统适用于低速、大扭矩加料车使用,实现了传动系统的紧凑结构,使传动系统的配置更加的灵活,尽可能的减少了动力驱动系统的安装空间;具有发热小,油液污染小的优点,降低了故障率,且能提供一个稳定的高效的液压动力;同时还便于将差速系统设置在驱动桥4内,使加料车的整车结构更加的简单、实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装设于加料车的底盘I上的可旋转机架7,发动机总成2装设于可旋转机架7上,该可旋转机架7包括旋转机架本体71、托座72、转轴73、驱动油缸74和设于底盘I上的弧形滑轨75,托座72固定于底盘I上,旋转机架本体71 一端通过转轴73铰接于底盘I上,另一端搭接于托座72上,驱动油缸74 一端铰接于底盘I上,另一端与旋转机架本体71铰接,旋转机架本体71上设有导向件76,导向件76滑设于弧形滑轨75上,旋转机架本体71上还设有可与底盘I挂接的挂钩77。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旋转机架本体71不需要旋转,此时,旋转机架本体71通过转轴73、挂钩77和托座72定位,当发动机总成2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后,松开托座72上的紧固件,并卸开挂钩77与底盘I的连接,再通过驱动油缸74将旋转机架本体71以及其上的发动机总成2推出,旋转机架本体71在被推出的过程中,以转轴73为中收旋转,同时在导向件76与弧形滑轨75的约束作用下保持运·动平稳,旋转机架本体71推出后,在发动机总成2内侧留出了可供人操作的空间,可方便维修人员到发动机内侧进行维修,避免了找吊装设备将发动机吊装下来检修的麻烦。本实施例中,发动机总成2包括发动机本体21、护罩22和进排气系统23,护罩22罩设于发动机本体21外,对发动机本体21进行保护,护罩22上设有栅栏,使得护罩22在保护发动机本体21的同时具备散热功能;进排气系统23装设于护罩22与加料车上其它部件的间隙之间,可节省整个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总成(2)和与所述发动机总成(2)相连的取力系统(6),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总成(2)设于所述加料车的底盘(1)中部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总成(2)和与所述发动机总成(2)相连的取力系统(6),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总成(2)设于所述加料车的底盘(I)中部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加料车的驱动桥(4)连接的行走马达(41),所述取力系统(6)包括分动箱(61)、行走泵(62)、联轴器(64)和两个三联泵(63),所述分动箱(61)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64)与发动机总成(2)输出端相连,所述行走泵(62)和两个三联泵(63)与分动箱(6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行走泵(62)与所述行走马达(41)连接形成闭式静液压系统。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加料车的底盘(I)上的可旋转机架(7),所述发动机总成(2)装设于可旋转机架(7)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料车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机架(7)包括 旋转机架本体(71)、托座(72)、转轴(73)、驱动油缸(74)和设于所述底盘(I)上的弧形滑轨(75),所述托座(72)固定于所述底盘(I)上,所述旋转机架本体(71) —端通过转轴(73)铰接于所述底盘(I)上,另一端搭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沈正文李志鹏刮正海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凯瑞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