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7220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2:18
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定位机构、夹紧机构和导向机构组成;定位机构包括支座,在支座上设置有定位块,定位块通过螺母及销轴固定在支座上,在定位块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垫块;夹紧机构包括支座和压块,压块的一侧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导柱与支座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垫块固定连接,第一垫块与第二垫块相对设置,在压块与支座之间设置有压紧螺栓,压紧螺栓的一端与压块连接,另一端通过支座与手柄相连接,压紧螺栓与支座以螺纹连接;导向机构包括底座,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座,在两侧滑座所形成的滑槽内设置有导板,导板通过压紧螺钉固定在底座上,支座固定在导板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航空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大型叶片凸肩磨削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大型叶片凸肩磨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叶片的装配质量,进而影响到发动机整个的装配质量。某机大型叶片凸肩处叶身型面的长度约为200mm,而且叶身厚度很薄,叶片随型定位装置的设计质量和结构直接影响叶片的磨削质量,磨床加工的磨削力通常都很大,要磨削叶身型面长度为200_的大型薄壁叶片的凸肩。采用传统的硬支撑定位压紧时易产生振动,影响叶片表面质量和易产生表面压痕而造成废品,并且需要磨削的凸肩处精度要求很难保证。此种大型薄壁叶片要求随型定位装置要有较高的精度,足够的强度和刚性,还要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该装置定位准确,转动自由方便、可靠,可消除磨削加工中的振动;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可大幅提高,解决了大型薄壁叶片凸肩磨削的难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由定位机构、夹紧机构和导向机构组成;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支座,在第一支座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通过螺母及销轴固定在第一支座上,在所述定位块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垫块;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第二支座和压块,压块的一侧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导柱与第二支座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垫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与第二垫块相对设置,在所述压块与第二支座之间设置有压紧螺栓,压紧螺栓的一端与压块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手柄相连接,所述压紧螺栓与第二支座以螺纹连接;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底座,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座,在两侧滑座所形成的滑槽内设置有导板,所述导板通过压紧螺钉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在导板上。所述导柱通过第二定位销与压块相连接。所述压紧螺栓与压块通过T型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通过第一定位销和第三螺钉固定在导板上。所述滑座通过第三定位销和第四螺钉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第一垫块通过第一螺钉固定在定位块上。所述第二垫块通过第二螺钉与压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采用非金属材料尼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在整体设计上结构合理,定位准确,转动自由方便、可靠,定位、压紧紧密贴合工件型面,起到了随型定位压紧消除振动的效果;而且装置结构大小适度,通过某型机的叶片凸肩磨削的现场使用,效果很好,加工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以保证。凸肩磨削合格率100%,磨削效率提高了 40%以上,实施后年创效益近二十万。应用本技术进行大型叶片凸肩的磨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都大幅提高,解决了某机大型叶片凸肩磨削的难题,并且为今后大型叶片凸肩磨削提供了经验借鉴,在军民品生产上应用前景广阔。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向视图;图3为图I的B向视图;图4为图3的C-C剖视图逆时针旋转90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一定位机构,2一夹紧机构,3一导向机构,4一导板,5一第二螺钉,6一第一定位销,7—底座,8—滑座,9一压紧螺钉,10—第四螺钉,11 一定位块,12—第一垫块,13—第一支座,14 一螺母,15 —销轴,16—第一螺钉,17—第二叶片型面,18—第一叶片型面,19一第二定位销,20一第二螺钉,21一第二塾块,22一压块,23一导柱,24-第二支座,25-压紧螺栓,26-手柄,27-第二定位销,28-T型槽。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由定位机构I、夹紧机构2和导向机构3组成。如图I、图2所示,所述定位机构I包括第一支座13,在第一支座13上设置有定位块11,所述定位块11通过螺母14及销轴15固定在第一支座13上,在所述定位块1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垫块12,所述第一垫块12通过2个第一螺钉16固定在定位块11上,所述第一支座13通过第一定位销6和第三螺钉5固定在导板4上。定位机构I利用连接在定位块11上的第一垫块12随型贴合第一叶片型面18进行定位,定位块11通过其上的孔套再连接在第一支座13上的销轴15上,并随叶型调整好方向,用螺母14锁紧定位。此定位机构I保证了工件加工要求的随型定位和减振的要求。如图I所示,所述夹紧机构2包括第二支座24和压块22,压块22的一侧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2个导柱23与第二支座24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垫块21固定连接;所述导柱23通过第二定位销27与压块22相连接,所述第二垫块21通过2个第二螺钉20与压块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24通过第一定位销6和第三螺钉5固定在导板4上;所述第一垫块12与第二垫块21相对设置,在所述压块22与第二支座24之间设置有压紧螺栓25,压紧螺栓25的一端与压块2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24与手柄26相连接,所述压紧螺栓25与第二支座24以螺纹连接,所述压紧螺栓25与压块22通过T型槽28固定连接。夹紧机构2利用连接在金属压块22上的第二垫块21随型贴合第二叶片型面17进行压紧,压块22通过压紧螺栓25连接到第二支座24上,压块22及2个导柱23控制夹紧方向,随叶型调整好方向,用手柄26锁紧压紧螺栓25完成压紧。此夹紧机构2保证了工件加工要求的随型夹紧和减振的要求。所述第一垫块12和第二垫块21采用非金属材料尼龙制成,起到保护叶身表面不被压伤的作用。所述第二支座24起到与导板4固定在一起的作用,并起到支撑和导向压块22的作用。如图1、3、4所示,所述导向机构3包括底座7,在底座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座8,滑座8通过第三定位销19和第四螺钉10固定在底座7上;在两侧滑座8所形成的滑槽内设置有导板4,所述导板4通过压紧螺钉9与底座7压紧和松开,所述第一支座13和第二支座24通过第一定位销6和第三螺钉5固定在导板4上。导向机构3的导板4起到固定定位机构I与夹紧机构2和导向这两个机构的作用,滑座8起到控制导板4方向的作用。此导向机构3保证了导板4带动的定位压紧方向只能沿着滑座8方向滑动,符合工艺的要求。在工件加工定位时,先利用定位机构I的第一垫块12将第一叶片型面18紧密贴合。为了保证销轴15随型自由转动,心轴处装配时要保证一定的间隙。为了保证第二垫块21压紧时随叶身的型面方向,压紧采用夹紧机构2,使第二叶片型面17紧密贴合第二垫块21,第二垫块21自由随型压紧叶身,这时锁紧定位机构I的第一支座13处的销轴15,同时锁紧第二支座24处的压紧螺栓25,这就保证了本技术随型紧密贴合叶身型面2个面,确保消除磨削时的振动。为了保证本技术活动自由,采用一导板4使其沿滑槽自由活动。导柱23通过第二支座24上的2个孔控制压块22的压紧方向只能前后压紧,并通过压紧螺栓25的前后移动,带动压块22压紧、松开第二叶片型面17。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次动作过程将导板4在两块滑座8形成的滑槽内自由滑动,先使第一垫块12贴合第一叶片型面18,通过与其连接的定位块11围绕销轴15转动调整叶型的贴合方向,直到第一垫块12型面与第一叶片型面18完全贴合,这时用螺母14拧紧销轴15,将定位块11固定在第一支座13上,至此完成锁紧定位机构I的步骤。这时用2个压紧螺钉9将导板4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定位机构、夹紧机构和导向机构组成;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支座,在第一支座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通过螺母及销轴固定在第一支座上,在所述定位块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垫块;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第二支座和压块,压块的一侧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导柱与第二支座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垫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与第二垫块相对设置,在所述压块与第二支座之间设置有压紧螺栓,压紧螺栓的一端与压块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手柄相连接,所述压紧螺栓与第二支座以螺纹连接;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底座,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座,在两侧滑座所形成的滑槽内设置有导板,所述导板通过压紧螺钉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在导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定位机构、夹紧机构和导向机构组成;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支座,在第一支座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通过螺母及销轴固定在第一支座上,在所述定位块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垫块;所述夹紧机构包括第二支座和压块,压块的一侧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导柱与第二支座相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垫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垫块与第二垫块相对设置,在所述压块与第二支座之间设置有压紧螺栓,压紧螺栓的一端与压块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手柄相连接,所述压紧螺栓与第二支座以螺纹连接;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底座,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座,在两侧滑座所形成的滑槽内设置有导板,所述导板通过压紧螺钉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固定在导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大型叶片随型定位压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玉萍曾庆国彭会文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