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银花专利>正文

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7546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4:56
一种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前上方的车把及设于车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离的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这种鞍座更有利于骑行者的健康。所述的鞍座后立杆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车把立管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前端相铰接,第二连杆的后端与鞍座后立杆下端相连接并与其保持同步转动,同时,第一连杆的后端与第二连杆的前端相互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车把与鞍座的同步折叠,折叠非常方便,此外,通过采用由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构成的车架结构,不仅使车体的整体结构较为牢固,而且折叠后各部件位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之间,使自行车外部结构显得较为简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是指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自行车的鞍座不利于健康已经是众所周知,主要是中间部分与人体接触并施压造成的。折叠自行车一般结构都较为紧凑,而且折叠后体积较小,非常适合于人们外出携带。但现有的大部分折叠自行车基本上都是沿车架的中垂线进行左右折叠,展开骑行时还需锁紧,使用仍显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左右分离中间空的鞍座,这种鞍座更有利于骑行者的健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方便并能对车把和鞍座进行同步折叠的折叠自行车。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牢固的折叠自行车。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后外部结构较为简洁的折叠自行车。为了使骑行更为舒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左右分离中间空的鞍座,这种鞍座更有利于骑行者的健康。所述的鞍座后立杆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这样,骑车时将后背靠在鞍座靠背,可缓解运动疲劳,增加舒适度。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前上方的车把及设于车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离的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所述的鞍座前立杆、后立杆均为两根,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所述的鞍座后立杆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这样,骑车时将后背靠在鞍座靠背,可缓解运动疲劳,增加舒适度。还包括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车架的前端设有用于支撑车把并能相对该车架作前后转动的车把立管,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上端高出于车架顶部并能相对该车架作前后转动的鞍座前立杆和鞍座后立杆,所述鞍座前后两端分别铰接于上述鞍座前立杆、后立杆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所述车把立管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的鞍座后立杆下端相连接并与鞍座后立杆保持同步转动,同时,所述的第一连杆自前端向后下方延伸,所述的第二连杆自后端向前下方延伸,且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前端相互铰接。为了使前轮能与车把及鞍座进行同步折叠,所述车架前端还设有一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并位于所述车把立管下方的前叉立管,该前叉立管的下端与一第三连杆的前端相铰接,该第三连杆的后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立杆的前端及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相铰接。前轮通过前叉安装在前叉立管上,这样,在车把和鞍座进行折叠的同时,在第三连杆的带动下,前轮被转动收纳至车架下方,从而使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携带更为方便;另外,自行车在未折叠状态下时,前叉立管与车把立管处于同一直线上并相互卡合在一起。为了进一步减小折叠后的自行车的体积,所述车架的后下端部设有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后叉,在车架的后下端部还设有将向前转动后的后叉固定在车架下方的限位挡块。在限位挡块作用下,后叉和后轮被限位在车架下方。为了使折叠自行车的结构较为牢固,所述的车架包括分别位于车体左右两侧的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在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的顶部分别具有前后向分布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在第一横杆底部与第二横杆底部之间自前向后依次通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相连接,且上述各转轴均垂直于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车把立管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的鞍座前立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的鞍座后立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三转轴上。通过位于车体两侧的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以及连接在第一、第二横杆之间的各个转轴,使车体的结构强度更好。当然,除了采用上述的双侧车架外,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单侧车架,但单侧车架的结构强度较低,折叠后自行车的外部结构也不够简洁。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车把立管的上端安装有车把立杆,所述车把安装在该车把立杆上,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所述的两鞍座后立杆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之间,所述的车把立杆嵌入在所述的两鞍座后立杆之间。这样,在车把立杆、鞍座前、后立杆及鞍座在同步折叠过程中便不会相互阻挡,折叠可顺利进行,而且折叠后上述部件还位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之间,从而使折叠后的自行车外部结构较为简洁。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所述的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及所述车把的左把手和右把手均分别受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阻挡而限位。这样,当第一、第二鞍座转动至与第一、第二横杆相抵靠后便不再转动,同样地,当左、右把手转动至与第一、第二横杆相抵靠后便不再转动。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一转轴下方设有第四转轴,该第四转轴连接所述的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并与该第一转轴相平行,所述前叉立管的上端固定在该第四转轴上。通过第四转轴的设置,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车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便于前叉立管作顺利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该折叠自行车的鞍座、鞍座前、后立杆及位于鞍座前、后立杆间的车架构成四杆机构,并且位于车架后端与鞍座后立杆同步转动的第二连杆能通过第一连杆带动车把立管进行同步转动,使得在鞍座向前转动至靠近车架的过程中,车把立管带动车把同步向后转动直至靠近车架,从而实现了车把与鞍座的同步折叠,折叠非常方便。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还采用了由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构成的车架结构,不仅使得车体的整体结构较为牢固,而且折叠后各部件位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之间,使自行车的外部结构显得较为简洁。左右分离中间空的鞍座更有利于骑行者的健康。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I所示折叠自行车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图I所示折叠自行车的左视图;图4为图I所示折叠自行车部分折叠时的左视图; 图5为图I所示折叠自行车完全折叠后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图5所示折叠自行车的左视图。为使图形简洁,动力部件未在图中表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I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由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构成,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分别设于车体的左右两侧,这种双侧车架的自行车结构更为牢固,而且自行车的各组件经折叠后均位于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之间的内部空间中,使折叠后的自行车外部结构更为简洁。当然,本专利技术也可以采用单侧车架结构。在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的顶部分别具有前后向水平分布的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在第一横 杆13的底部自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轴孔51、第二轴孔52和第三轴孔53共三个轴孔,在第二横杆14的底部自前向后也依次设有相对应的第一轴孔51、第二轴孔52和第三轴孔53共三个轴孔,在上述两个第一轴孔51之间安装有第一转轴41,在上述两个第二轴孔52之间安装有第二转轴42,在上述两个第三轴孔53之间安装有第三转轴43,并且上述各转轴均垂直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此外,在第一车架11的前端位于第一轴孔51的下方处设有第四轴孔54,在第二车架12的前端位于第一轴孔51的下方处设有第四轴孔54,第四转轴44安装在上述两个第四轴孔54之间并与第一转轴41相平行。鞍座前立杆22为两根,位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之间,并且两鞍座前立杆22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二转轴42的两端,这样,随着第二转轴42的转动,鞍座前立杆22便能相对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作前后转动,两鞍座前立杆22的上端高出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并分别与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92的前端相铰接。对应地,鞍座后立杆23为两根,位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之间,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前上方的车把及设于车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离的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银花
申请(专利权)人:孙银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