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366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连续铸钢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它的主要特点是工作面两边制造有凸出的6-10毫米×45°三角形,其斜面同平面部分,带有所要求厚度的镀层。可克服或降低拉钢事故,提高钢坏质量,作业更为正常。其铜板母材为铬锆铜或其它铜合金;工作面电镀镍铁、镍钴或其它镀层。(*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连续铸钢
,涉及一种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2、角部温度高,铜板产生变形,与宽边铜板结合处缝隙变大,在大于0.15毫米时,钢水易渗入缝隙,会造成角部结瘤,铸坯角裂,无法正常拉钢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众多钢厂曾做了针对性试验与使用,如窄边板二侧镶铜条等,效果并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新的窄边板断面形状,减少由其而引起的漏钢事故,使其作业正常。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即在原矩形断面基础上,在其工作面两边设有凸出的三角形,并与工作面其它部件相同,按要求带有所需厚度的镀层。本技术窄边板断面形状其凸出的三角部分使铸坯四角由原90°变成为八角135°,减轻了原角部的单位磨擦力,磨擦力也相对均匀,使拉钢过程顺利,即使连铸保护渣性能有所波动,也不至于因其而坯壳破裂,钢液渗漏,铸坯角部结疤。同时,断面三角形的存在,使铸坯除去了四角,相对角部温度与其它部位较为一致,缓解了结晶器内腔角部冷却差、热面温度较高、坯壳较薄、易产生角部漏钢事故的发生。另外铜板变形也会有所减缓,即使变形产生缝隙,窄边板边部三角形状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变钢液压力方向,减少钢水渗入缝隙的机会,使拉钢过程更为正常;本技术窄边板断面形状,科学合理,使用可靠,可使铸坯质量提高,避免或减轻角部漏钢事故,使生产过程正常,作业率提高。断面窄边板加工工艺为铜板材质为铬锆铜或银铜,经热处理与冷作加工,达到要求的机械与物理性能,在普通机床上加工成光坯料,新断面板坯料,需在原板坯料基础上厚度增加6-10毫米(视三角形高而定)光坯料经200-230℃时效,消除精加应力。翻边加工工作面,先切削平面部分,达到目标尺寸,再采用专制倒角刀,加工两凸出三角棱,因一般镀层厚度为铜板上口0.2毫米,下口1.5毫米,工作面加工时需切除该量。精加完毕后,人工修磨下镀,因其两三角工作面高于平面部分,且为尖角,尖端放电作用强,角部很难镀,达不到设计要求,故需做专门的仿形阳板、阴板保护装置与工装。考虑到加工余量与镀层的不均匀性,镀层厚度为2.2毫米左右。铜板出槽后,人工清理修磨,时效后进入镀层加工,镀层硬度高,有时达HV=500以上,尤其是三角部位加工,一般刀具与机床很难切削,需采用数控龙门镗铣床与专制硬质合金倒角刀加工,加工完毕后抛光。其最大特点为三角面仍镀以耐磨层。权利要求1.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其特征在于其工作面两边设有凸出的三角形,并与工作面其它部件相同,按要求带有所需厚度的镀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其特征在于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专利摘要本技术为连续铸钢
提供了一种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它的主要特点是工作面两边制造有凸出的6-10毫米×45°三角形,其斜面同平面部分,带有所要求厚度的镀层。可克服或降低拉钢事故,提高钢坏质量,作业更为正常。其铜板母材为铬锆铜或其它铜合金;工作面电镀镍铁、镍钴或其它镀层。文档编号B22D11/04GK2547438SQ0221402公开日2003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10日专利技术者朱新文, 朱书成, 阎荣浩, 黄国强, 张景俊, 朱新晓 申请人:西峡龙成冶材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其特征在于:其工作面两边设有凸出的三角形,并与工作面其它部件相同,按要求带有所需厚度的镀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文朱书成闫荣浩黄国强张景俊朱新晓
申请(专利权)人:西峡龙成冶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