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连铸控制工艺,其中,浇铸时测量辊的分离力(RSF)并且调整至少一个辊的轴承的位置以增减上述双辊的中心距,其特征在于,为了基本保持上述力不变,预先设定一个包括理想的名义力(RSF)。的力值范围(ΔRSF),测量力值超出上述范围时的轴承位置变化比测量力值在上述范围内时的位置变化大。本工艺特别适用于薄钢带的双辊连铸。(*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金属制品,特别是钢制品的双辊连铸。根据已知技术制造的产品,例如几毫米厚的薄带钢是通过浇铸熔融金属于辊轴平行的双辊间的浇铸空隙而得到的,上述双辊受到冷却并且异向驱动转动。金属一接触辊的冷的辊身就凝固了,由于辊的旋转而带入的凝固金属皮在辊间的辊颈区域连接形成了向下牵引而出的薄带。实施双辊连铸技术受到诸多限制,它同时要考虑铸造产品和铸造设备的配置情况。特别是在连铸板带在尺寸与形状方面必须有要求的那样的横截面。这意味着辊颈间的缝隙,即双辊间距离实际上应该等于板带要求厚度。实践中,由于所得板带通常经受后续的轧制操作,所以厚度的精确性不如板带的厚度在整个长度的均匀性重要。因此,相对要求厚度有十分之几毫米的偏差在轧制操作后就变得无损于生产出的终产品质量了,然而尽管轧制,铸造的板带在长度上的厚度的剧变也将对终产品有影响。从实施连铸工艺的观点出发,最大的限制当然是获得连续的板带,因此必须牵引出板带并且在牵引过程中充分固化板带。当延展性较好的金属如铝连铸时,在辊颈上游侧的金属的过渡凝固没有必然的影响,但是对于硬质金属如钢,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的过渡凝固导致在辊颈处形成V形金属块而阻止了牵引的进行,或者过渡凝固的金属通过辊时对辊造成破坏。相反,凝固不充分时将导致辊颈下游侧的板带断裂或撕裂。为了避免上述两种缺陷发生,众所周知地可以调节辊间距离,当凝固不充分时将两辊移近或过渡凝固时将两辊远离,于是成型与辊身接触的凝固金属皮之间的凝固凹口的底部与辊颈齐平。当由于各种原因使铸造中的凝固条件变化时,特别是在开始,辊开始转动的第一转和辊接近稳定温度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厚度在长度方向上的变化。然而从板带的铸造质量出发,这种变化是不可接受的。但是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其他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辊的凸度问题,由于实际中无法得到纯圆形的辊,这意味着当辊的支撑轴承位置固定时,辊间距离随辊的旋转而周期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辊在冷态下的凸度要加上热变形产生的环向缺陷,该热变形是由每个周期中的辊面的周期性加热、冷却引起的。已经知道有各种方法都在试图解决上述中的若干问题。例如,从EP-A-123059和EP-A-194628专利文件中可以知道一种铸造工艺,其中,为了防止铸造的金属过渡凝固对铸造造成破坏,通过铸件对铸辊施加分离力而使辊间距离变化,该分离力被认为表示金属凝固状态。但是该方法如上述那样,导致所得板带的厚度在长度方向上发生变化。从上述文件中还知道一种方法,其中,辊的转速(相应的铸造速度)随距离或力的变化而变化。该方法基于以下事实,如果速度增加,与辊接触的熔融金属的凝固时间缩短,于是凝固不充分(反之亦然),但是该方法不能足够快地反应以避免突发的过渡凝固或不充分凝固问题,该方法实际中也只能与上述用于调整以分离力为函数的距离的方法联合使用。还知道一种铸造工艺,其中为考虑辊的环向缺陷问题,轴的轴承位置是通过测量上述凸度以及相应地改变作为辊转角函数的轴承位置而变化的。但是很容易理解该方法不可能解决与铸造金属的凝固状态有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目的特别是让以下情况成为可能-铸造中没有板带断裂或撕裂的危险;-防止破坏辊;-消除辊上所谓的"亮斑",它是分离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并且反映出是辊表面光洁度(粗糙度)局部修整的地方,它对后续的第一凝固金属皮的均匀性有影响。-最特别的是,生产出的金属板带在其全长上的厚度尽可能不变,并且在铸造开始后尽可能快地达到这样的均匀厚度。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一种双辊连铸控制工艺,其中,连铸时测量辊的分离力并且调整至少一个辊的轴承位置来增减辊的中心距,其特征是,为了保持上述力基本不变,事先设定一个包括理想的名义力的力值范围,测量力值超出该范围时的轴承位置的变化比测量力值在该范围内时的轴承位置的变化大得多。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为了调整辊的轴承位置,要考虑分离力的测量值与理想的名义力值之间的偏离范围只要力在设定范围内,即测量力与名义力的差比较小,使用移动辊轴承以补偿力的变化这种手段的反应是微弱的(甚至是零),但是如果力值超出了上述范围,反应将剧烈得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别实施例,轴承位置调整到一个设定位置,该设定位置由位置参数决定,在轴承位置的初始设定值上以修正值而产生了上述位置参数,该修正值是分离力的测量值与名义力的差值函数,测量力超出上述范围时的该修正值比测量力在上述范围内时的修正值大。特别是根据分离力的设定值与实际测量值的偏差,通过对该偏差的代表信号E进行修定而控制上述的修正作用的幅度。该修定值用函数如此限定,当测量力值在设定范围内时,信号强度降低,修定的E′=F(E)信号用于控制环路中产生修正值Δd,将修正值加到轴承位置的初始设定值do上产生了位置参数dr,该位置参数又用作控制轴承位置的通用控制环路的设定点。在这样的控制环路中的轴承位移速度传统上和轴承实际位置与设定位置的差值成比例的。它的原则是,位置参数与实际测量值相当越大,轴承位置的变化速度越快。此外,由于修定的结果是设定位置超出了初始设定位置,并且是朝扩大轴承设定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偏差方向发展,因此偏差越大,测量力值与名义力值相差越大,它的原则是,测量力值超出上述范围时,轴承位置的控制的性加强了。换而言之,该修定导致假想位置参数的产生,该参数确定了一个设定位置,该设定位置相对初始设定位置通常是向着补偿分离力的变化之方向而变化,即由于分离力的增大而导致两辊离开的方向,反之亦然。此外,由于作为主控制轴承位置的设定点的位置参数与轴承位置实际测量相差很多,为了移动轴承,该控制反应比设定位置保持在初始设定位置时的反应快得多。根据一个特殊实施例,修定信号E′作为分离力测量值与名义力值的差值函数而增强。这时,测量力与名义力相差越大,反应越强烈。特别是,测量力超出上述范围时的修定信号比测量力在上述范围内的信号增强得快。它的原则是,反应不仅随测量力与名义力的差值增强,而且偏差越大,反应的速度越快。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当测量力值在上述范围内时,修定信号是零,当测量力值超出上述范围时,它作为测量力与名义力有差值函数而增强。这时,只要测量力在上述范围内,就照常进行轴承位置的控制以保证轴承在初始设定位置,这时容许力的变化以及不用移动轴承以补偿力的变化。相反,测量力一超出上述范围,测量力超出得越远,轴承位置变化越大。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在预定开始阶段后的修正值减小。这样将一个根据浇铸阶段的辅助调整上述的根据测量力的修正作用的幅度调整上。这样的调整使得浇铸初期的控制反应进一步加强,以尽快地达到稳定态,并且实际上稳定态一达到,该反应就减弱,以防止在浇铸初期后发生的力的短暂巅峰期可能导致的实际中的辊距变化,该辊距的变化就如同在上述浇铸初期中的那样。应该注意到,无论测量力是否超出上述范围,都独立地实施上述第二调整。以同样的方式和基本相同的效果,上述力的范围在浇铸初期较窄而随后扩宽。上述最后的两个实施例的目的是-保证在浇铸初期的控制反应有很高的反应性,以尽可能地补偿浇铸参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发生在设备接近稳定态时,辊的加速时,辊接近稳定温度时,辊的变形时,以利于浇铸的连续性,尽管这改变了辊间距。-随后,尽可能容许现有的力的巅峰值存在而不用或轻微地改变轴承位置,减弱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辊连续控制工艺,其中,浇铸时测量辊的分离力(RSF)并且调整至少一个辊的轴承的位置以增减上述双辊的中心距,其特征在于,为了基本保持上述力不变,预先设定一个包括理想的名义力(RSF。)的力值范围(△RSF),测量力值超出上述范围时的轴承的位置变化比测量力值在上述范围内时的位置变化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费勒斯,Y勒克勒,F马佐迪埃,L文迪维尔,Y布列维埃,O萨尔瓦多,
申请(专利权)人:尤辛诺公司,泰森钢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