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旨在解决现有的V型带轮的带槽侧面摩擦系数小,传递动力较小,皮带与带轮配合使用时易打滑的不足。该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加工带轮主体、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等零部件,然后在内轮片和外轮片上加工倾斜的带槽侧面,再对内轮片和外轮片表面进行抛丸处理,使带槽侧面形成粗糙的抛丸层,最后将带轮主体、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组装在一起构成V型带轮。这种工艺制造出的带轮,它的带槽的侧面摩擦系数大,传递的动力较大,皮带与带轮配合使用时不易打滑,传动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轮制造工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传递动力大的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V型传动带和带轮之间一般是通过滑动摩擦来传递动力,摩擦力越大就能传递越大的动力,而且摩擦力大皮带和带轮之间就不易出现打滑现象。目前V型带轮一般采用铸造成型,然后回火,最后对带轮表面进行精加工,这种方法制造而成的V型带轮的带槽侧面光洁度好,但摩擦系数较小,传递的动力大小有限,当传递的动力较大时皮带与带轮配合 使用容易出现打滑现象。中国专利公布号CN102218509A,公开了一种带槽皮带轮的铸造模具,带轮采用铸造方式一体成型,然后经过后续的热处理和精加工形成带轮产品,带轮的带槽侧面光洁度好,摩擦系数小,传递动力较小,皮带易打滑。再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301202A,公开了一种多条V形槽式皮带轮的制造方法,将多条V形槽形成为两级多条V形槽式皮带轮,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的皮带轮,它的带槽侧面摩擦系数较小,传递动力较小,皮带易打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的V型带轮的带槽侧面摩擦系数小,传递动力较小,皮带与带轮配合使用时易打滑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制造出的带轮,它的带槽的侧面摩擦系数大,传递的动力较大,皮带与带轮配合使用时不易打滑,传动效率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加工零部件分别制造圆柱形带轮主体、环形内轮片、环形外轮片和环形连接片; 第二步,加工带槽侧面切削加工内轮片的两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以及外轮片的一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使内轮片的两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以及外轮片的一端面靠近外圈位置均形成倾斜面,倾斜面作为V型带轮带槽的侧面; 第三步,组装带轮将若干个连接片和若干个内轮片交替套接到带轮主体上,每个内轮片的两侧均设置连接片,然后将外轮片固定连接在带轮主体的两端,连接片、内轮片均与带轮主体轴向限位和切向限位,连接片外表面构成带槽的槽底,连接片两侧的外轮片端面或者内轮片端面构成带槽的侧面;所述第二步中的内轮片和外轮片带槽侧面加工完成后进行抛丸加工,将内轮片和外轮片放入抛丸机内,启动抛丸机进行抛丸操作,在内轮片和外轮片的表面形成粗糙的抛丸层。带轮由带轮主体、内轮片、连接片和外轮片组装而成,带轮主体、内轮片、连接片和外轮片分别制造加工,它们的强度好,耐磨损。内轮片和连接片是一片一片安装在带轮主体上的,不会因为内轮片、连接片与带轮主体一体结构而在内轮片、连接片与带轮主体的连接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内轮片和连接片套接在带轮主体上使用时不易产生断裂现象。带轮主体、内轮片、连接片和外轮片分开制造,省去了带轮一体成型需要的复杂的模具,降低了带轮的制造成本。第二步加工带槽侧面形成的倾斜面为光亮的平整面,带槽侧面加工完成后将内轮片和外轮片放入抛丸机内,启动抛丸机进行抛丸操作,在内轮片和外轮片的表面形成粗糙的抛丸层。带槽的侧面形成粗糙的抛丸层,抛丸层摩擦系数大,V带设置在带槽内皮带和带槽侧面的抛丸层贴合通过滑动摩擦传递动力,由于抛丸层摩擦系数大,因此皮带和抛丸层之间的摩擦力大,皮带在传递动力的时候传递的力和力矩大,皮带不易打滑,传动效率高,带轮特别适合在大功率、大载荷下使用。 作为优选,连接片为齿片,第一步齿片制造过程中在外表面上按啮合传动原理一体制造出啮合齿,带槽由具有抛丸层的带槽槽壁和具有啮合齿的带槽槽底构成。V带和带槽装配连接后,带槽的侧面和V带形成摩擦传动,齿片上的啮合齿和V带形成啮合传动,因此V带和带轮就形成了摩擦传动和啮合传动的复合传动方式,不易打滑,传递的力和力矩远远大于一般的V带传动,传动效率高,特别适合大功率、大载荷环境下的使用。这种结构形成了一个既在带槽的侧面具有较大摩擦系数的抛丸层,又在带槽的槽底具有啮合齿的V带轮,V带轮使用时综合性能好。作为优选,第三步组装带轮之前对齿片两端面进行切削加工,在齿片的两端面均加工形成贴合面和倾斜面,倾斜面设置在啮合齿的侧面,倾斜面从与贴合面连接位置向外边缘倾斜并凸出于贴合面。齿片的啮合齿的侧面为倾斜面,在带轮组装后,倾斜的啮合齿侧面与内轮片或者外轮片的倾斜面贴合,防止啮合齿侧面和内轮片或者外轮片之间存在间隙,使啮合齿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作为优选,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均由粉末冶金工艺制造而成。粉末冶金制造的零部件强度和硬度好,不易磨损,大大增加了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粉末冶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混粉-压铸-烧结-精加工。压铸时对在刚性模具内的金属粉末施加的预定压力为30(T800MPa ;烧结的温度为110(Tl300°C,烧结时间为6(Γ120分钟。混粉将铁粉和其它合金粉及添加剂放在混料机中混合,直到各种粉末均匀混合为止。压铸将混合后的金属粉末分别填充到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的刚性模具中,在30(T800MPa的压力下压铸,此时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已经成型。烧结将压铸好的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放入高温炉内进行烧结,高温炉内用氢气和氮气作为保护气氛,目的是氢气还原铁粉中的氧,氮气做保护气氛用,使产品不被氧化。高温炉内的烧结的温度为ii0(Ti30(rc,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使烧结件出现变形现象,也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出现烧结件强度不够、烧结件较脆现象。烧结时间为6(Γ120分钟。粉末冶金加工而成的内轮片、外轮片和连接片表面硬度高,能够达到40HRB以上。作为优选,抛丸机内使用的抛射材料为钢丸,钢丸的硬度大于40HRC,抛射钢丸线速度不小于60m/s,钢丸的直径为O. 3mnTlmm,抛丸时间为5分钟 10分钟。选用钢丸作为抛丸机的抛射材料,钢丸硬度好,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抗疲劳性能,经久耐用,重复使用率高。抛丸机的抛丸量在15(T200kg/min。钢丸抛射的线速度与抛丸层压痕的深度正相关,钢丸的直径与抛丸层压痕的大小正相关。钢丸线速度不小于60m/s,钢丸的直径为O. 3mnTlmm,抛丸时间为5分钟 10分钟,通过这些抛丸工艺参数的设置使抛丸完成后抛丸层的摩擦系数达到理想的数值。作为优选,第一步带轮主体采用45#钢切削加工制造而成,在带轮主体中间加工两端导通的通孔。带轮主体由45#圆钢切削加工而成,加工简单,带轮主体制造成本低。作为优选,第三步之前在带轮主体外壁上加工连接凹槽,连接片和内轮片内壁上在第一步加工的过程中一体加工出和连接凹槽适配的凸起,第三步组装带轮时将连接片和内轮片上的凸起装配到带轮主体上的连接凹槽内。在带轮主体上加工出连接凹槽,在连接片和内轮片上加工出凸起,凸起和连接凹槽连接适配使连接片、内轮片与带轮主体之间切向限位,连接片、内轮片均不会绕带轮主体转动。作为优选,第三步之前在带轮主体端面上沿轴向加工若干个两端导通的连接通孔,在外轮片端面上加工若干个和连接通孔一一对应的固定孔,第三步组装带轮时通过铆·钉将固定孔和连接通孔连接固定。外轮片通过铆钉与带轮主体连接固定,连接简单可靠。作为优选,第三步带轮组装完成后形成疒200个带槽,带轮主体、外轮片、内轮片和连接片一起构成2 200联组带轮。根据需要选择联组带轮的联组数,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灵活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这种工艺方法制造出的带轮,它的带槽的侧面具有抛丸层,摩擦系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装式V型带轮制造工艺,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加工零部件:分别制造圆柱形带轮主体(1)、环形内轮片(2)、环形外轮片(3)和环形连接片;第二步,加工带槽侧面:切削加工内轮片的两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以及外轮片的一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使内轮片的两端面靠近外圈位置以及外轮片的一端面靠近外圈位置均形成倾斜面,倾斜面作为V型带轮带槽(6)的侧面;第三步,组装带轮:将若干个连接片和若干个内轮片交替套接到带轮主体上,每个内轮片的两侧均设置连接片,然后将外轮片固定连接在带轮主体的两端,连接片、内轮片均与带轮主体轴向限位和切向限位,连接片外表面构成带槽的槽底,连接片两侧的外轮片端面或者内轮片端面构成带槽的侧面;所述第二步中的内轮片和外轮片带槽侧面加工完成后进行抛丸加工,将内轮片和外轮片放入抛丸机内,启动抛丸机进行抛丸操作,在内轮片和外轮片的表面形成粗糙的抛丸层(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金芳,
申请(专利权)人:汪金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