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电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534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电路板,包括:变频器驱动板、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显示模块;通过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检测光耦是否导通;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的CPU连接线为线束连接;该电路板通过在把原来的排线连接方式改成线束连接,这样就能够增大其电路板的信号传输量,在不增大电路板体积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路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电路板。
技术介绍
在现在的电路板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去电路板变频模块的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在现在的变频电路板中,都是由24P排线进行数据信号传输,这样的传输信号会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其变频器的性能,相反,当排线接口过大的时候会影响PCB板的连接,从而影响整个电路板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双CPU处理电 路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线束电路板,包括变频器驱动板、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显示模块;通过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检测光耦是否导通;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的CPU连接线为线束连接。本技术对其做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变频器驱动板与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直接连接。本技术对其做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输出信号由变频器驱动板反馈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电路板通过在把原来的排线连接方式改成线束连接,这样就能够增大其电路板的信号传输量,在不增大电路板体积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稳定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电路组件示意图;图中编号注释1-变频驱动模块2-变频器驱动板(3、4)_组件连接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电路板。如图I所示,该技术的一种线束电路板,包括变频器驱动板(I)、信号处理控制模块(2)、显示模块;通过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检测光耦是否导通;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通过组件连接线(3)与显示模块相连;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的CPU连接线为线束连接,所述的变频器驱动板(I)与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2)直接连接,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2输出信号由变频器驱动板(I)反馈信息。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将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线束电路板,包括变频器驱动板、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显示模块;通过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检测光耦是否导通;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的CPU连接线为线束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线束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频器驱动板与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直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输出信号由变频器驱动板反馈信息。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电路板,包括变频器驱动板、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显示模块;通过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检测光耦是否导通;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的CPU连接线为线束连接;该电路板通过在把原来的排线连接方式改成线束连接,这样就能够增大其电路板的信号传输量,在不增大电路板体积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稳定性。文档编号H05K1/02GK202679783SQ20122005504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1日专利技术者陈永 申请人:温州满毅电气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电路板,包括:变频器驱动板、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显示模块;通过信号处理控制模块检测光耦是否导通;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的CPU连接线为线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满毅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