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活塞沿轴向螺纹连接有顶杆座;顶杆座上设置有第一顶杆安装孔;第一顶杆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顶杆;活塞相对顶杆座一侧设置有第二顶杆孔;第二顶杆孔内设置有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孔和第二顶杆孔均连通有油道;活塞内设置有位于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之间的、可左右运动的钢球;钢球的直径大于第一顶杆孔和第二顶杆孔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油缸的双向缓冲,从而减少了液压冲击带来的危害,并且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行简易改装,能构成单向缓冲,无缓冲结构,从而保证此结构可适用多种工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缓冲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液压缸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液压缸的缓冲装置通过回油节流、增大回油阻力的方式实现,从而造成增大系统功率损失、加速系统温升,且制造复杂,成本高。并且,现有油缸的缓冲装置不能实现双向缓冲、单向缓冲、无缓冲互换功能。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功率损失小、缓冲方向可调的液压缸缓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功率损失小、缓冲方向可调的液压缸缓冲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活塞沿轴向螺纹连接有顶杆座;所述顶杆座上设置有第一顶杆安装孔;所述第一顶杆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顶杆;所述活塞相对所述顶杆座一侧设置有第二顶杆孔;所述第二顶杆孔内设置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孔和第二顶杆孔均连通有油道;所述活塞内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之间的、可左右运动的钢球;所述钢球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顶杆孔和第二顶杆孔的直径。较佳的,所述活塞与所述顶杆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较佳的,所述活塞沿周向设置有支承环和密封圈。较佳的,为便于钢球的顶起,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均为阶梯轴结构,靠近所述钢球一侧的直径大于远离所述钢球一侧的直径。本技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双向缓冲液压缸,包括缸筒;所述缸筒前后两端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缸筒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和活塞;所述活塞采用如上所述的活塞结构;所述活塞通过锁紧螺母安装在所述活塞杆上。较佳的,所述锁紧螺母沿径向设置有与所述活塞杆连接的紧定螺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现了油缸的双向缓冲,从而减少了液压冲击带来的危害,并且对本技术进行简易改装,能构成单向缓冲,无缓冲结构,从而保证此结构可适用多种工况。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I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和图3所示,一种双向缓冲液压缸,包括缸筒3,缸筒3前后两端设置有前端盖2和后端盖5,缸筒3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I和活塞4。活塞4通过锁紧螺母6安装在活塞杆I上,锁紧螺母6沿径向设置有与活塞杆I连接的紧定螺钉7。活塞4沿轴向螺纹连接有顶杆座12,活塞4与顶杆座1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11。顶杆座12上设置有第一顶杆安装孔16,第一顶杆安装孔16内设置有第一顶杆14。活塞4相对顶杆座12 —侧设置有第二顶杆孔17,第二顶杆孔17内设置有第二顶杆8。第一顶杆孔16和第二顶杆孔17均连通有油道15。活塞4内设置有位于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8之间的、可左右运动的钢球13,钢球13的直径大于第一顶杆孔16和第二顶杆孔17的直径。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8均为阶梯轴结构,靠近钢球13 —侧的直径大于远离钢球13 —侧的直径。活塞4沿周向设置有支承环10和密封圈9。油缸工作时,当活塞4向后运动时,高压油将钢球13推向后侧,从而将第一顶杆孔16堵住。当活塞4到达后端盖5,第一顶杆14与后端盖5接触,因此,第一顶杆14顶开钢球13,让有杆腔与无杆腔沟通,使有杆腔高压卸荷,从而实现油缸缓冲功能。若活塞4向前运动,则高压油将钢球13推向前侧,从而将第二顶杆孔17堵住。当活塞4到达前端盖2时,第二顶杆8与前端盖2接触,因此第二顶杆8顶开钢球13,让无杆腔与有杆腔沟通,使无杆腔高压卸荷,从而实现油缸缓冲功能。将此双向缓冲结构进行简易改装,就能实现双向缓冲改装成单向缓冲和无缓冲功能的油缸,具体做法如下I.将第一顶杆拆除后,实现了双向缓冲改装成无杆腔有缓冲、有杆腔无缓冲功能的油缸;2.将第二顶杆拆除后,实现了双向缓冲改装成有杆腔有缓冲、无杆腔无缓冲功能的油缸;3.将第二第一顶杆拆除后,实现了双向缓冲改装成油缸无缓冲功能的油缸。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其特征是活塞(4)沿轴向螺纹连接有顶杆座(12);所述顶杆座(12)上设置有第一顶杆安装孔(16);所述第一顶杆安装孔(16)内设置有第一顶杆(14);所述活塞(4)相对所述顶杆座(12) —侧设置有第二顶杆孔(17);所述第二顶杆孔(17)内设置有第二顶杆(8);所述第一顶杆孔(16)和第二顶杆孔(17)均连通有油道(15);所述活塞(4)内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8)之间的、可左右运动的钢球(13);所述钢球(1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顶杆孔(16)和第二顶杆孔(17)的直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活塞(4)与所述顶杆座(12 )之间设置有密封垫(11)。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活塞(4)沿周向设置有支承环(10)和密封圈(9)。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8)均为阶梯轴结构,靠近所述钢球(13) —侧的直径大于远离所述钢球(13) —侧的直径。5.一种双向缓冲液压缸,包括缸筒(3);所述缸筒(3)前后两端设置有前端盖(2)和后端盖(5);所述缸筒(3)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I)和活塞(4);其特征是所述活塞(4)采用如权利要求I至4任一所述的活塞结构;所述活塞(4)通过锁紧螺母(6)安装在所述活塞杆(I)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缓冲液压缸,其特征是所述锁紧螺母(6)沿径向设置有与所述活塞杆(I)连接的紧定螺钉(J)。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活塞沿轴向螺纹连接有顶杆座;顶杆座上设置有第一顶杆安装孔;第一顶杆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顶杆;活塞相对顶杆座一侧设置有第二顶杆孔;第二顶杆孔内设置有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孔和第二顶杆孔均连通有油道;活塞内设置有位于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之间的、可左右运动的钢球;钢球的直径大于第一顶杆孔和第二顶杆孔的直径。本技术实现了油缸的双向缓冲,从而减少了液压冲击带来的危害,并且对本技术进行简易改装,能构成单向缓冲,无缓冲结构,从而保证此结构可适用多种工况。文档编号F15B15/22GK202673868SQ20122025840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4日专利技术者杨发虎, 张乔东, 王旭东 申请人: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缸双向缓冲活塞结构,其特征是:活塞(4)沿轴向螺纹连接有顶杆座(12);所述顶杆座(12)上设置有第一顶杆安装孔(16);所述第一顶杆安装孔(16)内设置有第一顶杆(14);所述活塞(4)相对所述顶杆座(12)一侧设置有第二顶杆孔(17);所述第二顶杆孔(17)内设置有第二顶杆(8);所述第一顶杆孔(16)和第二顶杆孔(17)均连通有油道(15);所述活塞(4)内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8)之间的、可左右运动的钢球(13);所述钢球(1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顶杆孔(16)和第二顶杆孔(17)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发虎,张乔东,王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